《人民日报》发出呼吁:“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对此,你怎么看?

把你宠坏


《人民日报》发出呼吁:“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人口生育率越来越低,而且问题还挺严重了。

199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2.1%,而到了200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就断崖式降到了1.4%的超低水平,2017年进一步降到了1.24%(世界平均水平为2.5%)!

短短十年时间我们就实现了从高出生率国家到低出生率国家的转变!而这个过程一般国家需要50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计划生育、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

计划生育的影响

以前计划生育那叫一个严啊,超生的扒屋牵牛,甚至去引产引流:

现在尝道恶果了。因为人口生育率低下,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基本已经用完,老龄化加剧,用工成本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大……

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成本与压力剧增

现在的生活成本如何大家也都知道。

不是一座房子掏空一个人所有积蓄的问题,而是要用“六个钱包”去买房子:

观念的改变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育意愿真的很低,和上一代人以及上上代人的观念是完全发生了改变,晚婚晚育,甚至不想生育。

有调查显示,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数据如下:63.39%的人只有一个小孩,29.39%的育龄女性一个小孩都没有,有两个以上小孩的只有6.65%

为国生娃,你愿意吗?

要我,还是不愿意,过好自己的才是最重要!


冯起升


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不仅是涉及千万个家庭的家事,更是关乎国家人口平衡战略的国事。


球人都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从五十年代的六亿人民尽舜尧,到七十年代的八亿人口……(至今已十四亿)。再地大物博也架不住这迅猛的人口增长,很多指标都到了可耐受的上限。如必保的十八亿亩耕地也屡遭踩红线。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作为国策对平抑人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各种社会保障体系趋向完善,人们的寿命也逐年延长。双低(岀生率低、死亡率低)带来的另外问题也凸显出来。

年青生产力在逐年减少,(这一时期的独生子女正处于青壮年期),未富先老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按65岁以上老人占比的国际标准,我国2O0O年已达老龄化社会(7%);2O27年将达老龄社会(14%);2047年将达超老龄社会(21%)。中国传统观念,居家养老为多,年青夫妇妇养八老的現象很可能出现。

故2O15年1O月国家放宽了二胎政策。还以为很快迎来生育高峰。两三年过去了,并未看到原来的预期。这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对其原因加以分析:

一,快速的发展,各方面与国际早已接轨,年青一代的观念与上一代老辈人存在很大差异。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在他们看来,并无多大关系。快乐生活好每一天,尽情享受属于自已的那片新天地才是重要的。在一二线的大中城市兴起了单身族和丁克家庭。

二,中国的人口城镇化已近6O%,对于上班族的年青夫妇,一个子女的抚养支出己累得精疲力尽。再增加一个,从怀孕到岀生、到中大学,到成家,这百万以上的负担让他们难以承受。

三,国家可出台政策预以扶持,社会、民间公益团体也可出手相助,加大人口关系国家大局的宣传,或许能逐步解决不想生、不敢生的问题。


晚亭与落霞同晖


生娃首先是家事,其次才是国事。这事个人利益必须要高于集体利益。

那么生娃首先就得自己愿意,这里包括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等各种考量。

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老百姓对教育极其重视,竞争也非常激励,负担非常重,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这张图是全国中小学生兴趣类校外培训参与率。

可以很明显看到中国人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校外投入负担已经是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如果你不投入,那么你的孩子未来的人生成长就会面临较大劣势,这是普遍现象。这早已不是那个好好学习就能天天向上的时代,而是比拼投入的时代。

再就是房价,现在的房价高的吓人,你的孩子长大之后,如果去异地发展,房子就会是刚需,哪怕你在老家一堆房子,你还是要帮助他在工作地买房。这个压力也不是一星半点。

中国在教育和住房两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老百姓自然看得到,孩子自然也不愿意生。

全世界所有国家不是靠喊口号,喊什么家事国事就能改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这是遵循最朴素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跟不上,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生育率,必须要拿出真金白银投入,打消人们的顾虑才可以。这不是从道德层面,大喊口号,就能实现的。


楼市微观察


人民日报作为党媒,作为党的喉舌,发出这样的文章,说明党和国家的决策层早就在关注这个问题了,同时也说明,人口问题真正地到来了。生娃被提高到国事的高度了。

现在社会生育主力应该是八零后,九零后,而恰恰不巧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恰恰是我国计划生育最为激进最为严厉的时期,这两代人肯定亲耳听过或者亲眼见过执行计划生育凌厉的手段。

所以这篇文章一出来,多少使一些人感到有些解气。一些过激者不免冷嘲热讽。

可是,是否有人认真的客观思考过,为什么八十年,九十年代是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候,为什么现在要放开二胎?

八十年代开始,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严厉的执行。我们先来看看几个数据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了。

中国历年人口总数统计

2017年\t13.86亿 (1,386,395,000)

2016年\t13.79亿 (1,378,665,000)

2005年\t13.04亿 (1,303,720,000)

2004年\t12.96亿 (1,296,075,000)

2003年\t12.88亿 (1,288,400,000)

2002年\t12.8亿 (1,280,400,000)

2001年\t12.72亿 (1,271,850,000)

2000年\t12.63亿 (1,262,645,000)

1999年\t12.53亿 (1,252,735,000)

1998年\t12.42亿 (1,241,935,000)

1997年\t12.3亿 (1,230,075,000)

1996年\t12.18亿 (1,217,550,000)

1995年\t12.05亿 (1,204,855,000)

1994年\t11.92亿 (1,191,835,000)

1993年\t11.78亿 (1,178,440,000)

1992年\t11.65亿 (1,164,970,000)

1991年\t11.51亿 (1,150,780,000)

1990年\t11.35亿 (1,135,185,000)

1989年\t11.19亿 (1,118,650,000)

1988年\t11.02亿 (1,101,630,000)

1987年\t10.84亿 (1,084,035,000)

1986年\t10.67亿 (1,066,790,000)

1985年\t10.51亿 (1,051,040,000)

1984年\t10.37亿 (1,036,825,000)

1983年\t10.23亿 (1,023,310,000)

1982年\t10.09亿 (1,008,630,000)

1981年\t9.94亿 (993,885,000)

1980年\t9.81亿 (981,235,000)

1979年\t9.69亿 (969,005,000)

1978年\t9.56亿 (956,165,000)

1977年\t9.43亿 (943,455,000)

1976年\t9.31亿 (930,685,000)

1975年\t9.16亿 (916,395,000)

1974年\t9.0亿 (900,350,000)

1973年\t8.82亿 (881,940,000)

1972年\t8.62亿 (862,030,000)

1971年\t8.41亿 (841,105,000)

1970年\t8.18亿 (818,315,000)

1969年\t7.96亿 (796,025,000)

1968年\t7.75亿 (774,510,000)

1967年\t7.55亿 (754,550,000)

1966年\t7.35亿 (735,400,000)

1965年\t7.15亿 (715,185,000)

1964年\t6.98亿 (698,355,000)

1963年\t6.82亿 (682,335,000)

1962年\t6.66亿 (665,770,000)

1961年\t6.6亿 (660,330,000)

1960年\t6.67亿 (667,070,000)

1959年\t6.55亿 (654,954,856

看到了没有,从1959年起,大概每五年,中国人口增长一个亿,一年新增人口,就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人口,这不得不令人惊恐。国家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搞改革开放,在生产力和国民生产总值还没有极大提高,耕地面积,水资源,石油天燃气资源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国家长治久安计,提出计划生育政策。这是时代的必然。

少生,优生这一句上世纪的口号,经过上个世纪大力宣传,已经深入人心。所形成的历史惯性,接合今天的高房价,生娃的高教育成本,以及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生活品质,直接导致了近年来的出生率不断下降。

由于过低的生育率会带来其他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人民日报未雨绸缪,才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国事这一高度。



当然生不生全凭个人意原,但这一中国社会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至少说明几个问题

一、国家发展了,进步了,我们再也不是哪个贫穷落后的中国。纵观全世界,生育低的,都是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美国,俄罗斯等,生育率高的都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国家,拉美国家。

二、我国并不缺人口,就现在将近十四亿的人口规模,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虽然我们资源并没有增加,但国家的生产力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极大增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国家财富迅速累积。

所以国家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放开生育。国家不但能够解决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生存生活问题,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更有品质,这是一份大国自信。

三、人民日报把生娃的事提高到国事的高度,那就意味着,生娃的养育成本国家将和你一起分担。事实上,国家从2006年起,就实行了全国九年的免费义务制教育,现在很多地方还推出了生育补贴政策。

或许,你还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过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好的时代。这一切都有赖于国家进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灵通玉石


事件起因

8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用整版的篇幅谈二孩政策:让人们敢生愿生"二孩",并发表社评称"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呼吁保证鼓励生育政策的落地。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特有标志。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但三十年过去了,随着人口的下降,老年化的加剧,“独生子女政策”开始被“放开全面二胎”取代。2016年全面二胎政策颁布,恰逢“金猴年”,人口在那一年确实有个小高峰。

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142万人和79万人。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

2017年出生人口比2016年有所减少,因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从这句话里我们是否能够嗅出现在的人们连一个孩子都不愿意生了,更甭谈二胎。

所以,2018年,一些省份开始纷纷出台相应的鼓励“二胎生育政策”。辽宁省率先推出鼓励生育二孩的福利政策,紧接着各地政府也按捺不住纷纷推出鼓励生育二孩政策。如湖北鼓励延长产假至6个月、推行弹性工作制度、允许怀孕期和幼儿小于3岁的女职工自主灵活的选择工作具体时间和地点等;天津对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工增加30天生育津贴;新疆等地直接以现金补贴形式给予鼓励。

而这些所谓的政策,只会加重企业对适龄妇女用人的歧视。对企业来讲,这几个月的产假,是找个人替代工作还是增加其他员工的工作量?而对女性来讲,休几个月的产假再回去上班,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是否还能跟得上企业的步伐?这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会出现一些企业在面试的时候会问女性“你有没有男朋友?”“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能不能保证两年内不要孩子”或者直接表明“你回去生了孩子后再来吧!”而女性在怀孕生子后再重返职场,也会出现不适应工作节奏,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现在我国应处于低生育意愿—高生育成本时代,不愿生不敢生现象比比皆是。在鼓励人们敢生愿生“二孩”,呼吁它是家事也是国事的同时,不要偏施政策。如果想要保持人口稳定和谐,就应全方位构建一个人口友好、生育友好、儿童友好、家庭友好和老年友好的统一的政策、制度和社会价值体系。而不要再跟八十年代“独生子女国策”一样,一刀切,强制人们只能生一个,偷偷怀的不管几个月一律送进医院打掉,更有甚者采取“连坐”措施,一人怀孕,全族遭殃。而独生子女费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八爪妈咪,2岁男孩的妈妈。同你一起分享育儿的故事,也跟你一起探讨孩子成长的话题。

八爪妈咪


国家没有出台实质鼓励生育政策,人口估计面临崩塌,17年新生儿比16年少了60万。国家必须将此上升到国事高度,出台实质鼓励政策。生娃关系家庭命运、关系国运,自然是家事也是国事。

1、不敢生的现状

在当年是计划生育,经常有超生现象。黄宏的《超生游击队》就刻画了当时的现状。

但到了今天,不敢生就是当下最大的现状。

房价太高,出了首付,整个家庭进入负债状态,而且负债压力对让应对风险能力急剧降低;

父母年龄加大,两边四个父母,甚至还有爷爷奶奶,照顾起来压力很大;

(不敢生娃)

养育孩子成本太高,中产的精细化培养方式,让养儿比养活自己都难。

整个结合起来,前两者难以避免,只能委屈第三了,选择不生

2、不生的后果

选择不生,对我们这一代或者我们当下而言基本看不出危害。反而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压力。毕竟年轻人压力太大。

就像阿狗对我说:其实我收入不算低,月工资四千,其他一万,运气好加起来一万七八,可我什么都不敢做。我都不敢想我月入四五千的同学怎么过的。

(不生的后果得国家承担)

阿狗理解不了,我理解得了,我现在打工月入三千。压力太大,结婚都害怕,还怎么敢想生娃。不结婚、不生娃对我压力更小。

但这样对国家、社会而言,就有较大危害。目前来看,能真正对冲系统风险的只有靠生育了

中国的人口红利基本已经用完,老龄化加剧,用工成本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大。

如果再这样下去,就是“未富先老”。

3、生娃是国事

《人民日报》很明确,生娃不仅仅是家事,也是国事。

一个家庭已经承载不了今天的压力,只有国家出台新的政策。

保障生娃,鼓励生娃。目前天津以及一些省市已经出台了政策。

力度还不够,估计我们需要学习法国,用大量的经济去补贴生娃。

(生娃是国事)

总结:

没有出台实质政策,人口估计面临崩塌,17年新生儿比16年少了60万。国家必须将此上升到国事高度,出台实质鼓励政策。

团队特邀嘉宾:飓风娱乐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问题:《人民日报》发出呼吁:“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对此,你怎么看?

一、我们小时候

我这一代人几乎是没有独生子的,我至今记得小时候邻居妈妈叫孩子吃饭,从窗子伸出头大吼:大半、二半、三....吃饭了....

这兄弟四个因为他父亲转业早早离开了我们这个城市,但尖细的女高音依旧在我耳边缭绕。那时候谁没有个兄弟姐妹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二、计划生育

但是计划生育来了,我记得是1978年之后就不允许生二胎了,有很多人因为超生被开除,那个时代没有个体户, 大家都是国营和集体单位里工作,所以都有被开除的光荣。

计划生育是国策,因此遵纪守法的我们都自愿生一个孩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压力也渐渐提高。以前的孩子开玩笑说是“散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自己上学,玩的游戏是和泥上树游野泳。

今天的孩子上初中都经常接送,业余时间是补课和兴趣班。渐渐的从遵守“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政策,到只能“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无奈。

三、超生

后来房价和教育费用并驾齐驱,谁家有两个孩子简直成了身份的象征。我亲戚为了要第二个孩子交了19.8万,我的一个客户把二孩的户口落在东北老家,好像交了5万块钱,据两个人说去交钱的时候都受到了热烈欢迎,东北那里的办事人员说还可以分期付款,我的客户觉得比青岛便宜多了,选择一次性付清(其实是怕以后涨价)。这两个人都是商业上的成功人士,这类的成功人士不在乎这几个钱,例如张艺谋、黄磊。

还有一类人挣得并不太多,但是他们可能就是喜欢孩子吧。我单位里的一个司机也有两个孩子,现在小的也应该上大学了。我记得在2004年前后人口普查,那时候免费上户口。

四、经济的压力

但是像我们这些人,再要一个感觉经济压力就很大了,青岛的房子基本在3万以上了,靠自己的正常收入给两个孩子置办房产压力巨大,不太感想指望孩子将来靠着积极努力。我单位里的年轻人好几个985、211的硕士,买房都是靠家里人帮忙。

现在的教育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各种补习班和兴趣辅导班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尽管《人民日报》发出呼吁:“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 ,但是让大多数人仍旧会“心有余力不足 ”。

结语

其实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希望多生一个孩子的,一个孩子始终是一种遗憾,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至少生两个,但是我这一代就不响应国家号召了。

“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铭记在心,努力让下一代继续响应 “国事”,但是能不能有相应的“国策”支持一下呢?比如高一些奖励,或者房价就不要再涨了,青岛就3万固定了,月薪给大家发到5万,这样不用人民日报呼吁,大家都能响应“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前些天看见了这篇文章,说真的,不知是什么心情。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让人们敢生愿生“二姓”》,说的是二胎政策遇冷,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生育政策要落实而非画饼充饥。


作为一名70后,在当初二胎政策出台后内心纠结得一塌糊涂,可最后从多方面考虑还是不得不放弃了想法。甚至有时不理智地感觉国家欠我们60、70后一个说法。

一个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人口这样的大政策的出台,关系重大,谨慎且时间漫长可以理解,但不知道政策制订者当初有没有预料到二胎政策的遇冷,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遇冷?

其实为什么二胎政策为什么会遇冷,连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都能知道原因。有些地方即使是中产阶级奋斗了一辈生也买不了一个落脚地,读个幼儿园动辄几万的学费,一个孩子培养下来,几十万、几百万下去,还不知结果怎么样。有多少人是不愿生二胎,我看更多的是不敢生二胎。


说生姓是家事,更是国事,一点都不为过,曾经看到一篇人口报道,说到2050年我国人口预计六亿,当时看着十万个不相信,现在真的有些相信了。试想一下如果变成现实,不是人口本身,到时将会是怎样严峻的社会形势,将会有怎样的社会问题。

生姓肯定首先是家事,但靠一些鼓励的政策肯定是解决不了二胎政策遇冷的问题。让人们敢生、也生得起姓却只能是国事。

更多教育观点、教学经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敬请关注“轻风教育”。


轻风教育


该呼吁暴露出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放缓,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生娃在这点上是国家事情。但养娃却是私事,国家更应该从政策上助力养娃。这样百姓才敢生。

1,生育是国家大事。

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是国家财富,是保持国力的重要指标。几乎所有的综合国力测算都会有人口这一指标。没有人,尤其是没有年轻人,生产发展都是一句空话。

老龄化是个趋势和现实。越来越多老人,不会再创造社会财富,社会供养只能靠年轻人。但是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了。这就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说生育真不仅仅是个人私事,更是国家大事。

2,不敢生原因。

  1. 结婚欲望消退。适龄结婚青年性别比失衡,很多年轻人娶不到老婆这是事实,据报道有5000万年轻人要打光棍,
    没得结。此外,结婚成本较高,想结婚的结不起
  2. 生育欲望消退:养孩子成本较高。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已经压迫的大部分中产阶层喘不过气;大部分80-90后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年轻人平均要养四个老人。养自己压力都很大,再加上再生育孩子,压力更大,养不起
  3. 生育观念改变:不婚主义、丁克家庭增多,尤其是城市高级知识分子现在越来越多不结婚,不愿意生育。越来越注重个人及时享受。

3,减轻养娃压力才是根本。

养育是个系统工程。曾经的计划生育靠着强力推进,经过40年改革开放发展,社会进步了,人的观念改变了,却不愿意生育了。曾经的计划生育政策后果开始展现。现在放开二胎,也不见得马上见效。

根本上还是要减轻三座大山压力,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真正减轻年轻人后顾之忧。不然没人敢生,不愿意生。也许直接激励生育政策也会在不久将来出台。


小海视点


以镜为鉴,可正衣冠;

以事为鉴,可论成败;

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有时挺灵验的!

以前想生、敢生不让生;

现在不生、不敢生提倡生;

生娃向来都是国事,可能是我们国家的人太多,有些人只拿生娃当成老百姓的家事和私事;所以一直有人不当一回事,现在悟到了生娃不只是家事了,更是国事的时候,也算醒了总比睡着强吧,不过似乎有点晚;现实中,不生或者少生的原因大致一下几种:

一、大多数因生活压力太大不敢生;

二、少部分因生活环境恶化不能生;

三、少部分因生活观念消极不想生;

我们就说一个不敢生的真实案例:

某二线城市,一对外地夫妻,都是来自农村,目前一儿一女两个娃,一个在读小学,一个在学前班。

他们的收入也就是他们二人的工资,夫妻两都有单位,夫妻二人工资加起来超过了一万;

他们的支出:房贷、车贷、孩子的上学的费用,一家人的生活费,还有一些其他额外开支等;

平时他们一家四口在家吃饭的时候,一般一顿都是一个菜标准,当然是相对便宜的素菜,有汤也是和食堂清汤一样的没营养;很难有买什么肉类、海鲜类的改善生活,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他们家的孩子带出来第一眼看去,就是严重的营养不良……

像这种情况应该不在少数,现在专家和官方都在提倡“为国生娃”,起码得创造一个能生娃的资格、条件、环境和氛围吧!

比如可以给点实质性的鼓励和政策,二胎(含)以后的娃,大学毕业以前的所有费用可以报销,或者直接奖励一套房子等能解决问题的实惠,不然就是老百姓想生,而谁又能敢生呢?否则这样提倡岂不是成了忽悠自己的一句空话和废话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