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出呼籲:「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對此,你怎麼看?

把你寵壞


《人民日報》發出呼籲:“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這充分說明一個問題,我們國家的人口生育率越來越低,而且問題還挺嚴重了。

1990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2.1%,而到了2000年中國人口出生率就斷崖式降到了1.4%的超低水平,2017年進一步降到了1.24%(世界平均水平為2.5%)!

短短十年時間我們就實現了從高出生率國家到低出生率國家的轉變!而這個過程一般國家需要50年!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計劃生育、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觀念的改變

計劃生育的影響

以前計劃生育那叫一個嚴啊,超生的扒屋牽牛,甚至去引產引流:

現在嘗道惡果了。因為人口生育率低下,意味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的人口紅利基本已經用完,老齡化加劇,用工成本上升,社會保障壓力大……

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成本與壓力劇增

現在的生活成本如何大家也都知道。

不是一座房子掏空一個人所有積蓄的問題,而是要用“六個錢包”去買房子:

觀念的改變

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生育意願真的很低,和上一代人以及上上代人的觀念是完全發生了改變,晚婚晚育,甚至不想生育。

有調查顯示,育齡女性生育意願的數據如下:63.39%的人只有一個小孩,29.39%的育齡女性一個小孩都沒有,有兩個以上小孩的只有6.65%

為國生娃,你願意嗎?

要我,還是不願意,過好自己的才是最重要!


馮起升


計劃生育、優生優育不僅是涉及千萬個家庭的家事,更是關乎國家人口平衡戰略的國事。


球人都知道,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從五十年代的六億人民盡舜堯,到七十年代的八億人口……(至今已十四億)。再地大物博也架不住這迅猛的人口增長,很多指標都到了可耐受的上限。如必保的十八億畝耕地也屢遭踩紅線。故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國家實行了獨生子女政策,作為國策對平抑人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各種社會保障體系趨向完善,人們的壽命也逐年延長。雙低(岀生率低、死亡率低)帶來的另外問題也凸顯出來。

年青生產力在逐年減少,(這一時期的獨生子女正處於青壯年期),未富先老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按65歲以上老人佔比的國際標準,我國2O0O年已達老齡化社會(7%);2O27年將達老齡社會(14%);2047年將達超老齡社會(21%)。中國傳統觀念,居家養老為多,年青夫婦婦養八老的現象很可能出現。

故2O15年1O月國家放寬了二胎政策。還以為很快迎來生育高峰。兩三年過去了,並未看到原來的預期。這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對其原因加以分析:

一,快速的發展,各方面與國際早已接軌,年青一代的觀念與上一代老輩人存在很大差異。多子多福,傳宗接代在他們看來,並無多大關係。快樂生活好每一天,盡情享受屬於自已的那片新天地才是重要的。在一二線的大中城市興起了單身族和丁克家庭。

二,中國的人口城鎮化已近6O%,對於上班族的年青夫婦,一個子女的撫養支出己累得精疲力盡。再增加一個,從懷孕到岀生、到中大學,到成家,這百萬以上的負擔讓他們難以承受。

三,國家可出臺政策預以扶持,社會、民間公益團體也可出手相助,加大人口關係國家大局的宣傳,或許能逐步解決不想生、不敢生的問題。


晚亭與落霞同暉


生娃首先是家事,其次才是國事。這事個人利益必須要高於集體利益。

那麼生娃首先就得自己願意,這裡包括情感因素,經濟因素等各種考量。

尤其是在我們國家,老百姓對教育極其重視,競爭也非常激勵,負擔非常重,沒有第二條路可選。

這張圖是全國中小學生興趣類校外培訓參與率。

可以很明顯看到中國人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校外投入負擔已經是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如果你不投入,那麼你的孩子未來的人生成長就會面臨較大劣勢,這是普遍現象。這早已不是那個好好學習就能天天向上的時代,而是比拼投入的時代。

再就是房價,現在的房價高的嚇人,你的孩子長大之後,如果去異地發展,房子就會是剛需,哪怕你在老家一堆房子,你還是要幫助他在工作地買房。這個壓力也不是一星半點。

中國在教育和住房兩大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老百姓自然看得到,孩子自然也不願意生。

全世界所有國家不是靠喊口號,喊什麼家事國事就能改變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的。這是遵循最樸素的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跟不上,說什麼都是蒼白無力的。生育率,必須要拿出真金白銀投入,打消人們的顧慮才可以。這不是從道德層面,大喊口號,就能實現的。


樓市微觀察


人民日報作為黨媒,作為黨的喉舌,發出這樣的文章,說明黨和國家的決策層早就在關注這個問題了,同時也說明,人口問題真正地到來了。生娃被提高到國事的高度了。

現在社會生育主力應該是八零後,九零後,而恰恰不巧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恰恰是我國計劃生育最為激進最為嚴厲的時期,這兩代人肯定親耳聽過或者親眼見過執行計劃生育凌厲的手段。

所以這篇文章一出來,多少使一些人感到有些解氣。一些過激者不免冷嘲熱諷。

可是,是否有人認真的客觀思考過,為什麼八十年,九十年代是計劃生育最嚴格的時候,為什麼現在要放開二胎?

八十年代開始,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得到了嚴厲的執行。我們先來看看幾個數據你就能理解為什麼了。

中國曆年人口總數統計

2017年\t13.86億 (1,386,395,000)

2016年\t13.79億 (1,378,665,000)

2005年\t13.04億 (1,303,720,000)

2004年\t12.96億 (1,296,075,000)

2003年\t12.88億 (1,288,400,000)

2002年\t12.8億 (1,280,400,000)

2001年\t12.72億 (1,271,850,000)

2000年\t12.63億 (1,262,645,000)

1999年\t12.53億 (1,252,735,000)

1998年\t12.42億 (1,241,935,000)

1997年\t12.3億 (1,230,075,000)

1996年\t12.18億 (1,217,550,000)

1995年\t12.05億 (1,204,855,000)

1994年\t11.92億 (1,191,835,000)

1993年\t11.78億 (1,178,440,000)

1992年\t11.65億 (1,164,970,000)

1991年\t11.51億 (1,150,780,000)

1990年\t11.35億 (1,135,185,000)

1989年\t11.19億 (1,118,650,000)

1988年\t11.02億 (1,101,630,000)

1987年\t10.84億 (1,084,035,000)

1986年\t10.67億 (1,066,790,000)

1985年\t10.51億 (1,051,040,000)

1984年\t10.37億 (1,036,825,000)

1983年\t10.23億 (1,023,310,000)

1982年\t10.09億 (1,008,630,000)

1981年\t9.94億 (993,885,000)

1980年\t9.81億 (981,235,000)

1979年\t9.69億 (969,005,000)

1978年\t9.56億 (956,165,000)

1977年\t9.43億 (943,455,000)

1976年\t9.31億 (930,685,000)

1975年\t9.16億 (916,395,000)

1974年\t9.0億 (900,350,000)

1973年\t8.82億 (881,940,000)

1972年\t8.62億 (862,030,000)

1971年\t8.41億 (841,105,000)

1970年\t8.18億 (818,315,000)

1969年\t7.96億 (796,025,000)

1968年\t7.75億 (774,510,000)

1967年\t7.55億 (754,550,000)

1966年\t7.35億 (735,400,000)

1965年\t7.15億 (715,185,000)

1964年\t6.98億 (698,355,000)

1963年\t6.82億 (682,335,000)

1962年\t6.66億 (665,770,000)

1961年\t6.6億 (660,330,000)

1960年\t6.67億 (667,070,000)

1959年\t6.55億 (654,954,856

看到了沒有,從1959年起,大概每五年,中國人口增長一個億,一年新增人口,就相當於一箇中型國家的人口,這不得不令人驚恐。國家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才開始搞改革開放,在生產力和國民生產總值還沒有極大提高,耕地面積,水資源,石油天燃氣資源和其他生產生活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為國家長治久安計,提出計劃生育政策。這是時代的必然。

少生,優生這一句上世紀的口號,經過上個世紀大力宣傳,已經深入人心。所形成的歷史慣性,接合今天的高房價,生娃的高教育成本,以及人們更加註重自身的生活品質,直接導致了近年來的出生率不斷下降。

由於過低的生育率會帶來其他的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所以人民日報未雨綢繆,才把這個問題提高到國事這一高度。



當然生不生全憑個人意原,但這一中國社會從來沒有過的現象至少說明幾個問題

一、國家發展了,進步了,我們再也不是哪個貧窮落後的中國。縱觀全世界,生育低的,都是發達國家。比如日本,美國,俄羅斯等,生育率高的都是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比如非洲國家,拉美國家。

二、我國並不缺人口,就現在將近十四億的人口規模,中國仍然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雖然我們資源並沒有增加,但國家的生產力極大的提高,生產效率極大增強,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國家財富迅速累積。

所以國家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放開生育。國家不但能夠解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生存生活問題,而且還要生活得更好,更有品質,這是一份大國自信。

三、人民日報把生娃的事提高到國事的高度,那就意味著,生娃的養育成本國家將和你一起分擔。事實上,國家從2006年起,就實行了全國九年的免費義務制教育,現在很多地方還推出了生育補貼政策。

或許,你還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意,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中國幾千年來都沒有過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好的時代。這一切都有賴於國家進步,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靈通玉石


事件起因

8月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用整版的篇幅談二孩政策:讓人們敢生願生"二孩",並發表社評稱"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呼籲保證鼓勵生育政策的落地。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個特有標誌。主要內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

但三十年過去了,隨著人口的下降,老年化的加劇,“獨生子女政策”開始被“放開全面二胎”取代。2016年全面二胎政策頒佈,恰逢“金猴年”,人口在那一年確實有個小高峰。

全國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和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分別為1786萬人和1723萬人,比“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前的“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人數分別多出142萬人和79萬人。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減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數量下降較多。

2017年出生人口比2016年有所減少,因一孩出生數量下降較多。從這句話裡我們是否能夠嗅出現在的人們連一個孩子都不願意生了,更甭談二胎。

所以,2018年,一些省份開始紛紛出臺相應的鼓勵“二胎生育政策”。遼寧省率先推出鼓勵生育二孩的福利政策,緊接著各地政府也按捺不住紛紛推出鼓勵生育二孩政策。如湖北鼓勵延長產假至6個月、推行彈性工作制度、允許懷孕期和幼兒小於3歲的女職工自主靈活的選擇工作具體時間和地點等;天津對符合二孩政策的職工增加30天生育津貼;新疆等地直接以現金補貼形式給予鼓勵。

而這些所謂的政策,只會加重企業對適齡婦女用人的歧視。對企業來講,這幾個月的產假,是找個人替代工作還是增加其他員工的工作量?而對女性來講,休幾個月的產假再回去上班,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是否還能跟得上企業的步伐?這都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會出現一些企業在面試的時候會問女性“你有沒有男朋友?”“你打算什麼時候結婚?”“能不能保證兩年內不要孩子”或者直接表明“你回去生了孩子後再來吧!”而女性在懷孕生子後再重返職場,也會出現不適應工作節奏,與社會脫節的現象。

現在我國應處於低生育意願—高生育成本時代,不願生不敢生現象比比皆是。在鼓勵人們敢生願生“二孩”,呼籲它是家事也是國事的同時,不要偏施政策。如果想要保持人口穩定和諧,就應全方位構建一個人口友好、生育友好、兒童友好、家庭友好和老年友好的統一的政策、制度和社會價值體系。而不要再跟八十年代“獨生子女國策”一樣,一刀切,強制人們只能生一個,偷偷懷的不管幾個月一律送進醫院打掉,更有甚者採取“連坐”措施,一人懷孕,全族遭殃。而獨生子女費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笑話。

八爪媽咪,2歲男孩的媽媽。同你一起分享育兒的故事,也跟你一起探討孩子成長的話題。

八爪媽咪


國家沒有出臺實質鼓勵生育政策,人口估計面臨崩塌,17年新生兒比16年少了60萬。國家必須將此上升到國事高度,出臺實質鼓勵政策。生娃關係家庭命運、關係國運,自然是家事也是國事。

1、不敢生的現狀

在當年是計劃生育,經常有超生現象。黃宏的《超生游擊隊》就刻畫了當時的現狀。

但到了今天,不敢生就是當下最大的現狀。

房價太高,出了首付,整個家庭進入負債狀態,而且負債壓力對讓應對風險能力急劇降低;

父母年齡加大,兩邊四個父母,甚至還有爺爺奶奶,照顧起來壓力很大;

(不敢生娃)

養育孩子成本太高,中產的精細化培養方式,讓養兒比養活自己都難。

整個結合起來,前兩者難以避免,只能委屈第三了,選擇不生

2、不生的後果

選擇不生,對我們這一代或者我們當下而言基本看不出危害。反而是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壓力。畢竟年輕人壓力太大。

就像阿狗對我說:其實我收入不算低,月工資四千,其他一萬,運氣好加起來一萬七八,可我什麼都不敢做。我都不敢想我月入四五千的同學怎麼過的。

(不生的後果得國家承擔)

阿狗理解不了,我理解得了,我現在打工月入三千。壓力太大,結婚都害怕,還怎麼敢想生娃。不結婚、不生娃對我壓力更小。

但這樣對國家、社會而言,就有較大危害。目前來看,能真正對沖系統風險的只有靠生育了

中國的人口紅利基本已經用完,老齡化加劇,用工成本上升,社會保障壓力大。

如果再這樣下去,就是“未富先老”。

3、生娃是國事

《人民日報》很明確,生娃不僅僅是家事,也是國事。

一個家庭已經承載不了今天的壓力,只有國家出臺新的政策。

保障生娃,鼓勵生娃。目前天津以及一些省市已經出臺了政策。

力度還不夠,估計我們需要學習法國,用大量的經濟去補貼生娃。

(生娃是國事)

總結:

沒有出臺實質政策,人口估計面臨崩塌,17年新生兒比16年少了60萬。國家必須將此上升到國事高度,出臺實質鼓勵政策。

團隊特邀嘉賓:颶風娛樂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問題:《人民日報》發出呼籲:“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對此,你怎麼看?

一、我們小時候

我這一代人幾乎是沒有獨生子的,我至今記得小時候鄰居媽媽叫孩子吃飯,從窗子伸出頭大吼:大半、二半、三....吃飯了....

這兄弟四個因為他父親轉業早早離開了我們這個城市,但尖細的女高音依舊在我耳邊繚繞。那時候誰沒有個兄弟姐妹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二、計劃生育

但是計劃生育來了,我記得是1978年之後就不允許生二胎了,有很多人因為超生被開除,那個時代沒有個體戶, 大家都是國營和集體單位裡工作,所以都有被開除的光榮。

計劃生育是國策,因此遵紀守法的我們都自願生一個孩子。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壓力也漸漸提高。以前的孩子開玩笑說是“散養”,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是自己上學,玩的遊戲是和泥上樹遊野泳。

今天的孩子上初中都經常接送,業餘時間是補課和興趣班。漸漸的從遵守“一對夫妻一個孩”的政策,到只能“一對夫妻一個孩”的無奈。

三、超生

後來房價和教育費用並駕齊驅,誰家有兩個孩子簡直成了身份的象徵。我親戚為了要第二個孩子交了19.8萬,我的一個客戶把二孩的戶口落在東北老家,好像交了5萬塊錢,據兩個人說去交錢的時候都受到了熱烈歡迎,東北那裡的辦事人員說還可以分期付款,我的客戶覺得比青島便宜多了,選擇一次性付清(其實是怕以後漲價)。這兩個人都是商業上的成功人士,這類的成功人士不在乎這幾個錢,例如張藝謀、黃磊。

還有一類人掙得並不太多,但是他們可能就是喜歡孩子吧。我單位裡的一個司機也有兩個孩子,現在小的也應該上大學了。我記得在2004年前後人口普查,那時候免費上戶口。

四、經濟的壓力

但是像我們這些人,再要一個感覺經濟壓力就很大了,青島的房子基本在3萬以上了,靠自己的正常收入給兩個孩子置辦房產壓力巨大,不太感想指望孩子將來靠著積極努力。我單位裡的年輕人好幾個985、211的碩士,買房都是靠家裡人幫忙。

現在的教育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各種補習班和興趣輔導班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所以儘管《人民日報》發出呼籲:“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 ,但是讓大多數人仍舊會“心有餘力不足 ”。

結語

其實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希望多生一個孩子的,一個孩子始終是一種遺憾,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至少生兩個,但是我這一代就不響應國家號召了。

“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銘記在心,努力讓下一代繼續響應 “國事”,但是能不能有相應的“國策”支持一下呢?比如高一些獎勵,或者房價就不要再漲了,青島就3萬固定了,月薪給大家發到5萬,這樣不用人民日報呼籲,大家都能響應“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前些天看見了這篇文章,說真的,不知是什麼心情。

人民日報這篇文章的原標題是《讓人們敢生願生“二姓”》,說的是二胎政策遇冷,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生育政策要落實而非畫餅充飢。


作為一名70後,在當初二胎政策出臺後內心糾結得一塌糊塗,可最後從多方面考慮還是不得不放棄了想法。甚至有時不理智地感覺國家欠我們60、70後一個說法。

一個政策的出臺,特別是人口這樣的大政策的出臺,關係重大,謹慎且時間漫長可以理解,但不知道政策制訂者當初有沒有預料到二胎政策的遇冷,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會遇冷?

其實為什麼二胎政策為什麼會遇冷,連我們這些平頭老百姓都能知道原因。有些地方即使是中產階級奮鬥了一輩生也買不了一個落腳地,讀個幼兒園動輒幾萬的學費,一個孩子培養下來,幾十萬、幾百萬下去,還不知結果怎麼樣。有多少人是不願生二胎,我看更多的是不敢生二胎。


說生姓是家事,更是國事,一點都不為過,曾經看到一篇人口報道,說到2050年我國人口預計六億,當時看著十萬個不相信,現在真的有些相信了。試想一下如果變成現實,不是人口本身,到時將會是怎樣嚴峻的社會形勢,將會有怎樣的社會問題。

生姓肯定首先是家事,但靠一些鼓勵的政策肯定是解決不了二胎政策遇冷的問題。讓人們敢生、也生得起姓卻只能是國事。

更多教育觀點、教學經驗、學習資源、教育技術,敬請關注“輕風教育”。


輕風教育


該呼籲暴露出國家人口問題:人口增長放緩,會影響到國家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生娃在這點上是國家事情。但養娃卻是私事,國家更應該從政策上助力養娃。這樣百姓才敢生。

1,生育是國家大事。

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口是國家財富,是保持國力的重要指標。幾乎所有的綜合國力測算都會有人口這一指標。沒有人,尤其是沒有年輕人,生產發展都是一句空話。

老齡化是個趨勢和現實。越來越多老人,不會再創造社會財富,社會供養只能靠年輕人。但是年輕人卻越來越少了。這就是很嚴重的社會問題。

所以說生育真不僅僅是個人私事,更是國家大事。

2,不敢生原因。

  1. 結婚慾望消退。適齡結婚青年性別比失衡,很多年輕人娶不到老婆這是事實,據報道有5000萬年輕人要打光棍,
    沒得結。此外,結婚成本較高,想結婚的結不起
  2. 生育慾望消退:養孩子成本較高。教育、醫療、住房三座大山已經壓迫的大部分中產階層喘不過氣;大部分80-90後都是獨生子女,兩個年輕人平均要養四個老人。養自己壓力都很大,再加上再生育孩子,壓力更大,養不起
  3. 生育觀念改變:不婚主義、丁克家庭增多,尤其是城市高級知識分子現在越來越多不結婚,不願意生育。越來越注重個人及時享受。

3,減輕養娃壓力才是根本。

養育是個系統工程。曾經的計劃生育靠著強力推進,經過40年改革開放發展,社會進步了,人的觀念改變了,卻不願意生育了。曾經的計劃生育政策後果開始展現。現在放開二胎,也不見得馬上見效。

根本上還是要減輕三座大山壓力,健全社會保障機制,真正減輕年輕人後顧之憂。不然沒人敢生,不願意生。也許直接激勵生育政策也會在不久將來出臺。


小海視點


以鏡為鑑,可正衣冠;

以事為鑑,可論成敗;

以人為鑑,可知得失;

以史為鑑,可知興衰;

——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有時挺靈驗的!

以前想生、敢生不讓生;

現在不生、不敢生提倡生;

生娃向來都是國事,可能是我們國家的人太多,有些人只拿生娃當成老百姓的家事和私事;所以一直有人不當一回事,現在悟到了生娃不只是家事了,更是國事的時候,也算醒了總比睡著強吧,不過似乎有點晚;現實中,不生或者少生的原因大致一下幾種:

一、大多數因生活壓力太大不敢生;

二、少部分因生活環境惡化不能生;

三、少部分因生活觀念消極不想生;

我們就說一個不敢生的真實案例:

某二線城市,一對外地夫妻,都是來自農村,目前一兒一女兩個娃,一個在讀小學,一個在學前班。

他們的收入也就是他們二人的工資,夫妻兩都有單位,夫妻二人工資加起來超過了一萬;

他們的支出:房貸、車貸、孩子的上學的費用,一家人的生活費,還有一些其他額外開支等;

平時他們一家四口在家吃飯的時候,一般一頓都是一個菜標準,當然是相對便宜的素菜,有湯也是和食堂清湯一樣的沒營養;很難有買什麼肉類、海鮮類的改善生活,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他們家的孩子帶出來第一眼看去,就是嚴重的營養不良……

像這種情況應該不在少數,現在專家和官方都在提倡“為國生娃”,起碼得創造一個能生娃的資格、條件、環境和氛圍吧!

比如可以給點實質性的鼓勵和政策,二胎(含)以後的娃,大學畢業以前的所有費用可以報銷,或者直接獎勵一套房子等能解決問題的實惠,不然就是老百姓想生,而誰又能敢生呢?否則這樣提倡豈不是成了忽悠自己的一句空話和廢話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