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首輔夏言扈駕謁長壽之鄉鍾祥顯陵後不容於嘉靖帝

明嘉靖十八年二月初,首輔夏言為了嘉靖皇帝朱厚熄確定是否將父親陵重遷勁北京及母親如何安莽的問題,被欽定扈駕。

明首輔夏言扈駕謁長壽之鄉鍾祥顯陵後不容於嘉靖帝

從二月十六日啟程至承天。嘉靖皇帝南巡的規模很大,扈從的官員除夏言外,還有禮部尚書嚴嵩等重臣。錦衣官校和旗校8000 多人,在6000多名護衛官保護下,一路浩浩蕩蕩,好不威風。

三月十二日 ,嘉靖皇帝在首輔夏言等群臣的陪同下,登上了他少年時代經常登臨的純德山,舉目展望山前的父親陵寢,環顧整個陵脈的地形,但見崇岡隱起,疊阜盤亙,如龍游風躍,婉蜒抱護,風氣完萃,全城萃鬱,黃屋丹瓦,輝映於青松碧幢之間。這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塊吉壤啊,大峪山顯然比不了這裡。嘉靖帝打消了遷陵的念頭。環境引得嘉靖帝詩興大發,侍從群臣們自然有一番唱和。

首輔夏言本以詩文宏整,以詞擅名,作詩一首:

扈駕謁顯陵

九重法駕出長安,盛主威儀陋漢官。

今日園陵修俎豆,一時陪從肅衣冠。

彝章賴有三朝典,盛世須令萬代看。

獨荷寵靈欣扈蹕,每依玉輦據雕鞍。

首輔夏言朗誦後,嘉靖皇帝連連叫好:“真不愧我大明俊才。”

扈駕,隨從帝王的車。九重:指宮禁,天子所居,代指皇帝。法駕:皇帝的車駕。長安:這裡借指京都北京。漢宮:即漢宮威儀。指漢朝官吏的服飾制度。

此詩主要描寫侍從皇帝出巡的車駕威儀顯赫,其服飾之講究,遠遠超過了漢朝官吏的服飾制度。顯陵營造規格高、規模大和祭祀盛。事實上顯陵比十三陵中任何一座單體陵園的建築規模都宏大。作者獨受恩寵,護從皇帝車駕,自己則竭盡忠誠,每時每刻都不離皇帝的玉輦和雕鞍。表達了詩人的感恩戴德和喜悅之情。

三月十六日 ,祭竭顯陵後的第二天,在是否需要群臣表賀上發生了一點小小爭執,埋下了夏言和嚴嵩日後爭鬥以及夏言失寵被殺的導火線。

明首輔夏言扈駕謁長壽之鄉鍾祥顯陵後不容於嘉靖帝

嘉靖帝是個愛好虛榮的人,按照他的想法,祭祀上帝和顯陵這樣的大禮完成之後,很想聽到群臣的一片頌揚之聲。可是當禮臣在安排群臣表賀這道程序時,卻被大學士夏言否定了。首輔夏言的說法是 “宜俟迴鑾至京日行之”。意思是行宮在外,制度不備,回京再說。嘉靖帝雖然同意了夏言的說法,但內心已是老大不快。禮部尚書嚴嵩看透了嘉靖帝的心思,建議群臣馬上祝賀。嘉靖帝在議父親尊號時就疑忌大臣,這次也不滿於首輔夏言,而聽從於嚴嵩的建議,在便殿接受了群臣的拜賀。

原文地址:http://www.shoushanmen.com/celebrity/825.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