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爭善辯 受嵩陷害,淺析歷史人物性格的兩面性——夏言

一塊硬幣的兩面無法分開,繼而得出了凡事都有兩面性,人也是如此。

能爭善辯 受嵩陷害,淺析歷史人物性格的兩面性——夏言

硬幣


清朝中期重臣張廷玉在《明史》中曾客觀兩面地評價了許多明朝的人物,在評價明朝內閣首輔夏言時曾說他文采極佳,深受帝王喜愛,但又自視清高,而被嚴嵩所打壓誣陷,故得出了"究觀諸人立身本末與所言是非,固兩不相掩雲"的論斷。


初入仕 敢直諫

夏言的父親是明朝中期明武宗朱厚照時期的地方官吏,他也依循著父親的步調進入仕途,但他的科舉成績並不理想,為了留在京城做官,他連降自己的官職,最後入了傳達帝王頒佈旨意的部門,即行人司。

雖然官職低下,不受重用,越接近帝王越能獲得機會,夏言天生俊俏,又說得一口官方話,一來二往之下深得帝王的信任,便升任為兵部官吏。

能爭善辯 受嵩陷害,淺析歷史人物性格的兩面性——夏言

夏言


明武宗朱厚照時期的宦官"八虎"橫行霸道,權傾朝野,導致朝廷內外政務擾亂,上下消息不通。

深知這一危害的夏言在明世宗朱厚熜繼位後,敢於直諫,請求帝王每日早朝後親批奏章,不假手於人,重大的事件也與全體大臣商議,不直接交於宦官處理,以免重蹈覆轍,這一奏請得到了朱厚熜的賞識與採納。

能爭善辯 受嵩陷害,淺析歷史人物性格的兩面性——夏言

朱厚熜


他又與其他官吏共同清查朝廷內外的奸佞小人,考察各位大臣官兵,上奏摺提意見,以恢復京城的穩定安全,此後他又奉命清點莊田,為農民力爭土地,上書闡明前因後果,受到了農民讚揚。

他不僅關注於民生與朝務,還為兵部和吏部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奏請建議帝王,恢復明孝宗時期的官員的履歷表每年進獻,保證了官吏的清廉公正。

夏言身為一文官,每一個貢獻都通過上奏而達成,受到了帝王的賞識採納,他的奏章犀利耿直,為後世所傳頌,在此也可以初步看出夏言的個性。

這一個性,讓他往後的仕途時光歷經波折,明朝文學家沈德符評夏言時,完整說出這一過程:"與張孚敬互訐,下獄赦出,未幾拜相,後三逐三召還,再下獄即死西市。"


上奏摺 入內閣

張孚敬即明朝嘉靖初年時期的以大禮儀之爭而出仕的張璁。

朱厚照是明朝歷史中最為鬧騰的帝王,他生性聰智,但深受父親朱祐樘溺愛,繼位後也仍然我行我素,不顧朝政,宦官當權,朝野紊亂,明王朝岌岌可危,正德十六年,這位帝王未留一個子嗣而病逝。

能爭善辯 受嵩陷害,淺析歷史人物性格的兩面性——夏言

朱厚照


按照"兄終弟及"的封建傳統,時任內閣首輔的楊廷和與太后商討後決定,將帝王之位給予旁系藩王興獻王的兒子朱厚熜即明世宗。

朱厚熜繼位後,楊廷和奏請其更換父母,以遵循皇室的正統,振振有詞的內閣首輔連同大臣屢屢上書,帝王孤立無援。

還是一個小官的張璁在科舉失敗後,抓住這個機會,為帝王據理力爭,以一己之力抗爭,最後楊廷和辭官歸鄉,眾多大臣受廷杖,朱厚熜保全了自己的威嚴。

轟轟烈烈的嘉靖初年大禮儀之爭告一段落。

能爭善辯 受嵩陷害,淺析歷史人物性格的兩面性——夏言

大禮儀之爭


張璁因此得到帝王的喜愛,位極人臣,手握大權的他任意妄行,排擠費宏、楊一清等前任內閣首輔,但物極必衰,人盛必虧。

嘉靖七年(1528年)時,夏言調入吏部。朱厚熜想分別建立祭祀臺,禮官出仕的張璁不敢決定,但敢於直諫的夏言上書,請帝王在京城南郊親耕,皇后在京城北郊親蠶。

這一奏請與帝王分別建立祭祀臺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帝王便以建立祭祀臺的事情詔書詢問後,採納夏言的意見,此後對夏言青睞有加。

此後,張璁用盡計謀,拉幫結派,多次排擠夏言,但帝王對夏言的賞識有加,夏言的地位沒有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張璁的地位也日趨下降,在相互扯皮的過程中,這位鬥垮四朝老臣楊一清的張璁也致仕歸鄉了,重蹈覆轍。

能爭善辯 受嵩陷害,淺析歷史人物性格的兩面性——夏言

張璁


也是自此,明朝內閣的黨派鬥爭是一環接一環。夏言成了勝利者,嘉靖十五年,他接任內閣首輔一職,平步青雲。

但是他不知道在不遠的未來,他也會成為失敗者,被帝王拋棄,甚至死於棄市之中。


受恩寵 鬥遭敗

張璁離開後,夏言的地位越發提高,他對人賓至如歸,待人友善,得到大臣的喜愛,他長相俊俏,知書達禮,得到帝王的賞識。

但一個人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愛,作為張璁盟友的郭勳就是其中一個討厭他的人。

夏言不與人結黨,所以郭勳並不能趁機得到好處,漸漸開始排擠他,在你拉我扯中,夏言被帝王派遣回鄉,後因郭勳無能,帝王又召回夏言。

夏言雖然待人友善,卻不是個紙老虎,他開始了自己的反擊,聯合眾臣上奏舉報郭勳罪行,帝王並未處置這些奏章,但郭勳最後卻關在牢獄而死。

夏言自以為得意,自己已經獲得了全面的勝利,他開始驕傲,導致大臣疏遠記恨,其中尤為時任禮部尚書的嚴嵩討厭。

能爭善辯 受嵩陷害,淺析歷史人物性格的兩面性——夏言

嚴嵩


夏言不會知道,嚴嵩是他人生最大的對手,也是導致他死亡的一個重要人物。

嚴嵩是夏言的老鄉,在中舉後被內閣首輔的夏言推薦接替他原來的官職,並不重視這個鄉人,嚴嵩因此記恨。

夏言的嬌縱漸漸失去了帝王的信任,嚴嵩乘虛而入,得到帝王歡心,夏言被削官遣回,嚴嵩趁機入閣,後因擅權自姿,貪贓枉法,帝王又一次召回夏言。

在一次次遣回召回、誣陷詆譭中,夏言漸漸地完全失去了恩寵,嚴嵩又給予致命一擊,以河套一事誣陷這位忠臣,剛直孤行的夏言像往常上奏,卻讓帝王厭惡。

嘉靖二十七年,夏言被斬於京城雜亂的市場,他的家人被流放被削職,這位孤傲的首輔終是死在小人手中。

能爭善辯 受嵩陷害,淺析歷史人物性格的兩面性——夏言

夏言


嚴嵩,實為明朝一代奸臣,他鬥垮了夏言,卻被夏言所推薦的讓徐階所鬥垮,歷史的命運是交相替換的。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敢於直諫的夏言受到帝王重視,但是硬幣的反面,夏言的剛直也是他失寵而死的原因。

對於夏言應該兩面看待,每個歷史人物也是如此,甚至於歷史事件。在如今的社會中,對於一個人,一件事評價也該是兩面性的。


參考: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明史 夏言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