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故事:罗湖口岸

罗湖口岸来源于罗湖桥,时至今日口岸己是一座双城之桥,联系着深圳香港的脉动。2000年由于深圳一号线罗湖站的建设启动了罗湖口岸第三轮更新改造,由此开始了一系列故事。

双城故事:罗湖口岸

建设前实景照片

双城故事:罗湖口岸

建设中实景照片

双城故事:罗湖口岸

建设后实景照片

无言结局:国际招标无果

国际招标成为无言的结局,罗湖口岸地区组织了美日德三家国际公司进行了国际招标,日本公司以微弱优势胜出,着手开始编制综合方案。开始征询各家意见时,日本人见了大盖帽就鞠躬,各家豪杰见了日本人不再客气,没有一家妥协让步。海关、边检、检疫、铁路等足足有7家大盖帽指点江山,把日本公司整的是晕头转向,胡乱综合了一个无法实施方案,悻悻退出。自此应深圳市邀请,中规院正式出山。

非同凡想:颠覆地铁方案

地铁设计院认为一号线是纺锤型客流,即首末站人少,中间站人流量大,将罗湖站放到远离口岸的人民南路,而且仅仅设计了12米宽的岛式站台。我们结合罗湖口岸40万人的通关量,大胆提出一号线是哑铃型客流,两头最大,应采用上下车完全分离的两岛一侧的前折返站台形式。地铁必须向南移至罗湖口岸北端,与口岸无缝接驳。一石激起千层浪,地铁院不屑地说:“你们懂地铁吗?我们的方案是12位院士签字通过的,汝等比院士高明吗?”我们不懂地铁但我们知道我们需要的是人的枢纽,技术要为人的换乘服务。地铁不能只图施工方便,而是要最终人的换乘方便才是价值方向。在城市规划上我们据理力争,经过双方反复争夺,终于全部按我们方案重新设计了地铁,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地下站。多年之后偶遇这位地铁同仁,他诚恳说:“多亏你们的坚持,否则我们这个首都大院要闹笑话的!”

出奇制胜:微服私访火车站

彼时火车站象个大商场,秩序混乱,洗脚按摩,手表化妆品应有尽有。铁老大的派头十足,我们提出的所有地铁通道接口方案都不接受,我们纳闷,难道旅客愿意暴走换乘吗?后来看出门道,车站是以商业为本,将人挤入狭仄的柜台之中,雁过拔毛,已经完全忘了火车站是干交通的。最牛的是铁路自恃不归地方辖治,俨然大佬自居,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深圳市领导也不是吃素的,适逢中央首长深圳视察,不经意间悄然引其进入火车站,首长看后勃然大怒,回京质问部长。不久,深圳站长就地免职,武汉站长空降深圳。新站长雷厉风行,全面清理商业,以机场标准打造车站,并主动向我们抛出橄榄枝,全面对接地铁枢纽。真是既知今日,何必当初!后来铁路一哥们诉苦,你们商业大清洗方便了市民,我们没有了副业,收入大幅下降……

针锋相对:海关边检角力

口岸最核心就是边检和海关,一日由口岸办出面邀请双方大佬出面会商新口岸布局。我们详细汇报了两进两出的新口岸格局,话音未落,只见边检大佬激动陈言:“我在罗湖口岸干了27年了,作为边检守土有责,不同意将边检地盘置换到海关!”海关大佬毫不示弱,不紧不慢地说:”不好意思,我在罗湖海关己工作了36年,每一寸面积都是海关资产,不能随意变动。“这两进两出核心是将地下机房调开,作为入境通道,将地上二层海关与边检办公调整,打通出境通道,确保口岸40万通关,50万校核,如此僵持,口岸扩容危矣!忙与口岸办一起安抚双方,陈明利害,确保面积不减,方位调整,总算摆平口岸两大强力部门。

轩然大波:特首北巡

罗湖口岸方案推向公众咨询,香港媒体马上以“罗湖口岸五大硬伤”为题痛陈口岸改造罔顾香港同胞利益,尤其是长途客运站势关香港民众切身利益。时值口岸作地铁基础挖了一个超级大坑,吓着了香港同胞,惊动了特首,特首紧急提出北上罗湖,与深圳会商。这厢我们急忙打印了几张图板,早早来到口岸。许久,突见口岸内人头攒动,特首在簇拥下来到口岸前高架桥,审视大坑良久,沉思不语。香港记者真是拼命三郎,跃上高架桥栏板,众人惊呼:“危险!”记者依然我行我素,拍下了大坑前的特首。这时领导示意我拿着图板过去,将设计方案向特首简要汇报,特首逐渐面露微笑,赞罗湖口岸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实为深港双方共同发展利民工程。随后特首参观口岸历史展,感慨到:“当了几年特首,眼睛快被闪光灯闪花了”。唉,特首也是人,都不容易啊!这天随着深港官员在口岸进进出出,无人问津,过足了出入境瘾。

大美无言:雪见真情

2006年的席卷中国南方第一场雪,切断了铁路、公路,将春运北上千万回乡民众阻截在车站,广州火车站人流水泄不通,怨声载道。反观罗湖口岸成为严寒中温暖使者,交通层与下沉广场有吃有睡,成为异乡漂泊者的临时家园。正是基于以人为中心的枢纽建设,国际ULI组织在东京对罗湖口岸颁以亚太大奖,其对罗湖口岸的评价是:位于香港与深圳之间的世界最大的陆路口岸,通过改造使空间与道路资源极度有限的口岸地区成为了一个高效、友好、彰显公共利益的多种交通方式综合枢纽,她创造了多层次公共空间,服务于每天40万过关人流的巨大需求!

双城故事:罗湖口岸

规划模型效果图

罗湖口岸改造是一首歌、一本书、更是一个传奇。这支队伍创造了国际实践范例,获奖无数。一批引领深圳轨道建设的大腕们从这里出发,以东京和香港为范本,启动了深圳“以铁为本”的公交体系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