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课程」高三语文 第37讲 分析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表现手法

问题37:如何分析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一、问题描述

如何分析实用类文本(传记、访谈、新闻等)的文体特征?如何分析实用类文本表现手法?

二、复习范围

1.分析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

“文体基本特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章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

一般来说,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这四类文体都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基本特征,但是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1)传记是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影响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传记文学是传记和文学结合的一种文体,是用文学形式写成的传记,它具有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真实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允许虚构。但传记又不同于枯燥的历史记录,具有文学性,融入了传主情感,通过艺术化的组材达到其创作目的。

(2)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类文本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时评、访谈等四大类,其共同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2.分析实用类文本的表现手法

对于“表现手法”这一点,高考一般考查这些文本具有的文学特征,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分析,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的分析,对象征、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的分析;对文章结构以及素材组材方面分析。

三、方法指引

具体设题角度:

(一)传记类文本

题型一:传记组材特点与技巧

传记组材,顾名思义就是作者如何安排、按照怎样的次序安排现有素材以期最大化的为表现传主品质、揭示传记主旨而服务。

叙述顺序

①顺叙: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人物的生平经历基本一致,使事件的发展有头有尾、思路清晰。

②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突出中心思想,增强文章可读性。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常见提问

1.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2.请简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点。

3.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典型题例

《一生奔波为诗词》这篇传记中,主要从哪几个角度选材来表现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①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歌教学工作;②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多部;③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将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

【解析】首先审题干,明题型。其次定角度,找对应。根据题干要求“一生为古诗词奔波”从文章中定位第三、四、五段是关于教学方面;第六段是关于研究方面;第七、八、九段是关于推广方面;第三步,提取信息,组织答案。

题型二:赏析描写方法

知识点击

传记是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它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

①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

在阅读时,要特别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的血肉,是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如场面、服饰、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绘,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折射出传主的内心世界,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富有感染力,增加了传记的可读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②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间接地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衬托或对比等。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引用他人的话,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2013-2017的课标卷均在文本结束之后有“相关链接”,对人物形象作一补充说明。

A.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主要作用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传主某种心情;③暗示或交代事情发生的社会背景,表达了传主某种感情;④折射出传主某种性格或品质。

B.对比或衬托

在传记中除了传主之外,有时还会有一些次要的人物,他们或是和传主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可以映衬传主,强调传主的某种品格,这种方法叫做衬托;或是和传主属于截然相对的人物,这就叫做对比,可以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的突出。

常见提问

1.请在文中第X段找出细节描写的地方,并赏析其作用。

2.本文追述XXX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明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

3.XXX描写对刻画传主形象有何作用?

…… ……

典型题例

《一代怪杰辜鸿铭》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4分)

【答案】①语言描写,如:“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突出人物的保守。②细节描写,如“在一阵阵的嘲笑声中,只见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突出人物的怪谲个性和语言天分,给人以鲜明印象。③侧面描写,引用他人的话,如: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证明了人物语言天分之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手法、举例各1分)。

【解析】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考虑(熟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常见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妙处。

题型三:赏析修辞手法——引用

在鉴赏语句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为重要,是传记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或引用他人的话等。我们在复习时,要有所侧重。

在传记中,引用通常具有如下作用:

(1)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2)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典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常见提问

1.文中多出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2.文中大量引用了xxx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XXX书信中原话和他人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好处。

典型题例

《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案】①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高度赞扬。②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③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④充当论据,丰富文章内容。⑤体现了传记真实性。

【解析】首先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结合文本,从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四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小结:

①文中写了几个人,谁是主要人物(传主),谁是次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等。

③相应的事例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议论性的语句,注意作者对他的评价或是作者借文中其他人物之口对之的评价。

④作者对之的情感态度,是赞美还是贬抑?作者的情感可能蕴含在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句中,当然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对传主事例的叙述中。

另外,应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

(二)新闻类文本

题型一: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知识点击

1.新闻标题的作用:

主标题——

△划分与组织新闻内容

△揭示新闻内容

副(引)标题——

△交代事情结果、烘托分文、提出问题、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题中的观点

△评价新闻内容

△吸引读者阅读

常见提问

1.请分析这则新闻标题的精妙之处。

2.新闻标题XXX,能否换位XXX,为什么?

3.新闻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典型题例

《神湾“啄木鸟”》(2016年吉林质检)一文中,标题新闻的“眼睛”,试分析本文标题妙处。

【答案】标题采用比喻的手法,新颖生动,含蓄的点明文章描写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形象地表现了铁路职工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精神;职工们工作敲击的声音像啄木鸟啄树的声音,天天工作像辛勤的啄木鸟,保护铁路安全像啄木鸟般保护树木;(2分)标题恰当表达了记者对铁路职工的高尚精神的赞美和敬仰之情。(2分)

【解析】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考虑标题与文章内容、文章主题、作者情感的关系,即内容作用。二是考虑标题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修辞效果,即形式作用。至于作用题中常要考虑的“结构作用”,对于标题而言,较难自圆其说,一般不用考虑。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啄木鸟”这一比喻的象征意义,之所以把工人比喻为“啄木鸟”,不但因为他们的工作是维护保养(医治)铁路,还因为他们的工作经常要如“啄木鸟”一样,“攀附”在高处,敲打出“悦耳的声音”,更因为他们的精神与“啄木鸟”的奉献精神有共通之处。

小结:

1.分析标题特点以及作用

2.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3.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4.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作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5.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和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题型二: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和独特性

新闻结构一般采用“倒金字塔”或“金字塔”两种模式,而新闻的文本特点在结构方面就体现在这两种模式上。一般而言,新闻结构的合理性侧重考查文本整体;独特性侧重考查文本局部。

常见提问

1.新闻,一般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安排结构,本文为什么提前告知事件结果?

2.采用小标题形式结构,有什么妙处?

3.请结合文本分析这则新闻结构的独特之处。

典型题例

《栾城草农敢闹海——听栾城农民种草者说》一文中,这篇新闻通讯没有在开头直接写明新闻的几个要素,而是去描写草地风景和农民外貌,请问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描写草地风景和农民外貌就是交代了地点栾城、人物种草农民、事件种草。对风景和人物细节的描写更能真实具体地表现种草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以及农民得到实惠后的喜悦心情。从而使通讯更加真实、生动,能够吸引读者探寻农民喜悦的原因。

小结:

1.分析合理性需“三思”:一思能否表现新闻内容和深化主题;二思能否是结构完整;三思是否增加时效性、现场感。

2.分析独特性需“三抓”:一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内在联系对表现新闻主旨、文体特点、作者情感倾向的作用;二抓相似点,分析人物间相似之处对上文提到的三方面的作用;三抓相关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以上三方面的作用。

题型三:分析新闻的艺术技巧

根据新闻文体特征和高考设题角度,新闻的艺术技巧一般从真实性、巧妙性角度出题。

典型题例

1.分析新闻真实性

《读5年“本科”换来假文凭——谁该为86名受骗学生负责》一文中,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也是新闻的生命线,本文怎样表现新闻真实性的?

【答案】①时间具体。从2004年86名学生入学到2009年这批学生毕业,事件的发生都有具体的时间。 ②有关对象和地点的名称具体。有86名学生就读的陕西育才专修学院,签委培协议的湖北省黄冈市、潜江市、孝感市人事局,以及相关的第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 ③引用当事人的话。作者直接引用86名学生中的吴江涛和陈姗姗两位学生的原话和间接引用育才学院招生安置办主任白恒力的话陈述事件,真实可信。 ④对事情的原因、结果认真调查——包括对86名学生受骗经过和陕西育才专修学校的办学资质的调查。

【解析】解答该题从具体时间、人物以及时间相关方的信息入手分析即可。

2.分析新闻巧妙性

《“她只能活七小时”》一文中,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

【答案】(1)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2)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3)表明人们援救行动之快,体现人们的仁慈的爱心;(4)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5)突出新闻的真实性。

【解析】解答该题需综合考虑顺叙的作用以及在新闻时效性两方面作答,兼顾给读者带来的效果。

小结:

1.真实性5角度: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从叙述人称的角度、从细节描写的角度、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

2.巧妙性2步骤:第一步根据新闻内容和题干要求,明确新闻采用的技巧;第二步从分析艺术技巧对表现人物、表现主题、读者三方面的角度确定其巧妙性。

“分析实用类文本问题特征和表现手法”这问题点当中,除了经常考查的传记和新闻通讯外,访谈、调查报告以及非连续性材料都有可能考查。这些文本的解题思路可以通过传记与新闻进行迁移,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

四、例题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015·新课标I卷试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解析】本文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偏重学术经历,介绍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将自己的生平与学术结合起来,尤其是为张居正写传原因的解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家庭的情况,更是呈现出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在行文方面,语言平易自然,穿插“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我写谁呢?”等口语,语言平白如话,就像面对面闲谈一样。

五、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2017·新课标I卷试题)

材料一

博物馆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独特的作用。

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⑵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减弱。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问题课程」高三语文 第37讲 分析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表现手法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计算成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博物馆是了解和融入国家的途径之一。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在“图文转换”中的设题,考查考生对图文处理的理解、分析和转述能力。其中B项“均呈上升态势”概括偏颇。

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能力。其中A项,“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概括太过于绝对了。D项“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概括与原文不一致。E项“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提升博物馆……的关键所在。”判断与原文的意思不一致。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4分)

【答案】① 依托博物馆藏品,可以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展开科研活动。② 可以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成为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③ 通过对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衡量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并根据变化研究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④ 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发挥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的优势。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材料的概括能力。要对给定的三则材料都作关照。2017全国3卷,实用类文本命题选择了“新闻”材料的阅读。此处选择了三个材料,既分离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文本。

解题时可以用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读懂的基础上概括各段的大义:一1段义:博物馆收藏的作用。一2段义:博物馆接待的现状与趋向。二段义: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增强,经济价值减弱。三段义:博物馆对旅游的拉动等作用。

第二步,尝试给三则材料分别拟定小标题。

第三步,按要求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

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穿梭于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目睹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动物最多就剩下17头左右了。中国的白鳍豚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纳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还有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晋朝学者郭璞对中国最古老的辞典《尔雅》作注时详细描述了白鳍豚。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间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作长江女神,还说它能预测坏天气。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进行深入的研究,直到此时,人们才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了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

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王丁和同事们继续照料淇淇,直到它于2002年7月寿终而死。失去它就像失去了家里的亲人一样。王丁说。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所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曾有一头白鳍豚和几头体型较小的江豚一起被转移到了相对封闭的保护区,结果江豚活了下来,而白鳍豚却死了。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海豚和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近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华尔街日报》,本文获2007年普利策新闻奖)

1.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凸显了白鳍豚的濒危处境,表明拯救工作刻不容缓;(2)表明“拯救白鳍豚”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3)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增强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好处(即作用),结合文本从主题表达、读者接受等角度思考。本题答题区域在文章后四段,由“处境岌岌可危”“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等可见开展这一活动的重要性,也从侧面突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关注。同时引用东西方多国科学家的具体确切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以及客观性。

2.文章首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属于导语部分。采用了议论、记叙、说明三种表达方式。主要作用:概括新闻的要点——多国科学家拯救白鳍豚;介绍“长江女神”,呼应题目;提出问题,引发读者阅读思考以及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新闻导语的作用。文章首段共三句话,首句议论,提出新闻聚焦的问题,引起读者阅读关注以及阅读兴趣;第二句记叙,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末句说明,介绍考察队的蛀牙探寻对象,呼应标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