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怎么理解这句话?

云麓25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可以解释为,古今圣贤都具大气度,遇重大事件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裕如。

关于此,萃辰天心书院印竹、印安老师的《如是我说》中曾有过这样的探讨:

印安说:
林则徐把“制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古语也有“临喜临怒看涵养”的良训。可见,我们都要把“每临大事有静气”作为一生修行的重要功课。

印竹说:
喜也好怒也罢都是因内心起了波澜。如果事如碗大之石,心量仅如一碗水,这块石头砸下去,就是天塌地陷;而如果心如一片海,碗大的石头对海水不会产生丝毫影响!

如果说怒还需要制,说明心量还不足够大。真正的量大是要如大海那样,一颗石子投进去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动静,因石子而对大海产生什么影响。所以,要说到“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修行功夫,更需要的不是克制自己,而是将自己的心量放大。

俗话说“量大福大”,只有让我们的心量不断不断的扩大,让所有的事情在我们心中不起涟漪。最好的修行绝不是克制,更不是对抗,而是将自己的心量不断扩大的过程。当我们的心量扩展得像大海那样辽阔时,任何的事情都如一颗小石子投入到大海中,会立即被大海所淹没,又有何怒可制呢?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如是我说》是萃辰天心书院两位极具智慧的老师的对谈,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也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哦~


萃辰天心书院


怎么理解“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就句话,我想先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遇到紧急情况,需要“知之”,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事件的背后逻辑,确定损失的底线,然后“定之” 。定之后是静,“静”不是消极,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让事态稳定,平复心情,气定神闲,把利空释放干净。静之后是安,首先是己安,坦然地接受已成事实的结果,然后是“安人”,整理一下事件冲击以后的队伍。重整队伍以后,就要思虑破局之策,哪些是零和博弈,哪些是双赢。虑之后就是“得”,就是收获,只要执行力得当,一定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当然,除了策略以外,你也可以认为这段话是人生的修养:“只有明确自己身处的位置,应当做好的职责,平日里培养自己的淡泊宁静之气,不要让自己的心志受到太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才能在遇到问题时减少外物对自己本心的干扰,用平常的心态面对危乱的处境。”

先做到《大学》里说的这段话,就能“每临大事有静气”了。

注:“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可以解释为,古今圣贤都具大气度,遇重大事件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裕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