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便利購穿越「無人區」

每日優鮮便利購穿越“無人區”

這個六月,每日優鮮便利購即將搬到相距七公里的新地址。

短短一年,作為每日優鮮便利購CEO,李漾和他帶領的便利購經歷了過山車般的高速進化。公司業務從辦公室擴展到更多場景,公司員工數量也從幾十人飆升到兩千多人。

“我們做無人零售的時候還沒有風口。”李漾,這個準90後大男孩,有著與實際年齡不符的堅定和果決。他深知,資本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節奏更重要。“2018年上半年,無人零售的賽道就會清場,很可能是2+N,至少會有兩家跑出來。”

2017年被稱為“無人零售元年”,千軍萬馬湧入這個賽道。相關數據顯示,有超過40個無人貨架玩家入場,其中包括果小美、猩便利、便利蜂、每日優鮮便利購等創業公司,還有阿里、京東、順豐等商業巨頭。

這是一個讓人瘋狂的市場,當然也在2017年年尾經歷了“至暗時刻”。無人零售業態撤點、停運等消息不斷傳來,市場開始冷卻。

殘酷的市場洗牌過後,行業進化到巨頭加持“獨角獸”暗戰的階段。戰爭的背後是,巨頭搶奪線下消費場景和移動支付的野心,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推動的無人零售智能化。有調查顯示,預計到2022年,中國僅無人零售店的市場規模就有望達到9500億元,是2018年的30倍。

正如7-11的創始人鈴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學》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以客戶體驗為中心,不斷研發商品,這是安身立命之本。

狂熱過後,無人零售將走向何方?

每日優鮮便利購給出了一個答案,“無人零售進入2.0時代。”李漾分析稱,如果說上半場是點位大戰,下半場無疑是智能化戰爭。而貫穿始終的精細化運營就是兩件事,以客戶體驗為中心,以科技賦能為基礎。

智能化,將是未來無人零售領域的護城河,而且騰訊和阿里已經先後出手。就在6月11日,猩便利獲得螞蟻金服數億元戰略投資,並宣佈無人零售智能設備“猩+”已選點測試投放。此前,騰訊雲與每日優鮮便利購達成戰略合作,後者的智能貨櫃也已經在北京開始測試投放。

無人零售,是一個木桶效應很強的商業模型。李漾堅持認為,“一定是全鏈條的效率增長10%,整個大盤才會增長10%,單點增長100%是沒有意義的。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板,決定了整個木桶的接水量。”

始於“無人”

火,還是虛火?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整個無人零售行業。

在互聯網真理“唯快不破”的驅動下,行業呈現捨命狂奔的瘋狂態勢。去年下半年,各路玩家都在猛拿融資、猛撲點位。

每日優鮮便利購穿越“無人區”

短短几個月時間,果小美、便利蜂、猩便利等無人貨架企業以氣吞山河之勢拿下超過30億元融資。

在2017年年底,每日優鮮便利購給投資人和整個行業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 便利購完成2億美元A+B輪融資,其中,騰訊領投A輪合計5300萬美金,元生資本、時代資本、KTB跟投;光大控股領投B輪合計1.44億美金,鼎暉、北極光創投、啟明創投、君聯資本、微光創投、Mindwork Ventures、光源資本跟投。

這是無人貨架領域最大金額的一筆融資。更關鍵的是,騰訊也是每日優鮮的A、B、C輪投資人。這被視為騰訊入局無人零售的重要一步。

各路玩家以無人貨架為切口,這是一個看似門檻很低,實際並不低的生意。雖然無人零售行業融資消息不斷,但是融資速度遠遠趕不上燒錢的速度。跑馬圈地半年後,今年1月開始,無人貨架行業風雲突變。

猩便利戰略性收緊、領蛙被便利蜂收購、七隻考拉裁員等負面消息接踵而至。甚至,頭部玩家果小美也發佈聲明進行戰略轉型,主攻雲端電商和現有貨架的精細化運營。每日優鮮便利購也爆出裁員,實為正常的組織架構優化。

至此,行業第一次大規模洗牌。此前的諸多玩家都停止了盲目擴張,轉而以提升運營效率為主方向。但是,這並未阻止更多的資本和更大的玩家的逆流而上。

去年12月阿里巴巴和美的合作推出“小賣櫃”,便利蜂的蜂小櫃、京東到家的“go”智能貨櫃以及螞蟻金服和魔盒CITYBOX合作的智能零售貨櫃、蘇寧智能貨櫃、以及順豐的無人貨架紛紛面世。傳統的商超也悄然試水無人零售,7-11的首個無人便利店“X-Store”在中國臺灣地區亮相,全家宣佈將推出“全家+”智能便利店。

雖然是風口行業,但是蜂擁而入的資本和玩家看到的更多是“無人零售”本身的價值。李漾也是如此,“進入這個行業並非受風口影響,而是基於對整個零售業態演變的思考。”全球零售史經歷了四個階段:沃爾瑪、家樂福的大店模型,7-11、全家的小店模型,亞馬遜、京東的大倉模型和每日優鮮等小倉模型。李漾希望,能夠探索出比小倉模型離人更近的模型,就是把零售的顆粒度縮小到建築物級別,移動互聯網正在讓“人找貨”變成“貨找人”。

在他看來,無人貨架類似滴滴的出租車業務,是標準化業務更容易快速複製。“無人貨架是屬於建築物級零售裡面的一個基本單元,除了出租車,我們還會有專車、快車這種類似的業務出現。”

當然,李漾在創業初期也看到了潛在的行業風險,但是更多是價值。他堅信,“價值決定了一家企業為什麼存在,其次是效率,也就是為什麼贏的是你?”

他的秘密武器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每日優鮮便利購提出“雙全戰略”,就是全場景和全品類。按照橫縱座標系來劃分業務模型,X軸就是場景,Y軸是商品或者服務。

“無人零售的點位數量不重要,質量才重要。我們不講點位數,只講訂單量。”李漾總結,每日優鮮便利購堅持只開拓50人以上的點位。基於這樣的原則,按照計劃,今年六月底便利購將在北京實現單城盈利。

“這個非常重要。做公司的本源是規模性、盈利性和持續性。盈利,是衡量區域的精細化運營結果的重要指標。”李漾認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理念,“每一個經營體都可以拆分為一個個獨立的經營單元,每個單元都有盈利能力,整個經營體就會變得很高效。”

不止於“無人”

2018年,無人零售領域有了新故事。

告別2017年的瘋狂融資、瘋狂布點,各家開始主打智能化。所有人都知道,這將構建無人零售領域的護城河,也是新的兵家必爭之地。

今年六月,每日優鮮便利購的無人智能貨櫃終端已經陸續在北京開始測試,主要是寫字樓的底商,下一步將測試園區和社區。未來,這種智能貨櫃將助力其全場景戰略,拓展辦公室以外的更多建築物級零售場景。

每日優鮮便利購穿越“無人區”

這背後得益於騰訊在微信支付、小程序和騰訊雲三方面的加持。今年2月,每日優鮮便利購與微信支付簽訂合作協議,成為騰訊在智慧無人零售領域的首個合作企業。5月24日,2018騰訊雲+未來峰會上,騰訊雲與便利購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就智能櫃硬件解決方案、圖像識別、雲服務三個層面深入合作。

阿里在無人零售智能化的腳步,也並未落後。剛剛拿到螞蟻金服戰略融資的猩便利表示,此次的資金將用於新型智能設備的生產和推廣,以及後續進一步的平臺、技術開發投入。除了資金,螞蟻金服還將向猩便利提供技術支持,包括生物識別技術、信用消費體系等其他資源。

不論是每日優鮮便利購、猩便利,還是騰訊、阿里,無人零售探索者與互聯網巨頭的“兩兩組合”,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趨勢變化——技術成為新動力,並開始真正發揮作用。

對於櫃內貨品的識別,每日優鮮便利購採用視覺商品識別技術,京東到家GO智能貨櫃使用重力感應技術,魔盒和蜂小櫃採用RFID標籤技術。這也是目前智能貨櫃商品識別的三種主要技術。

不同於大多數採用RFID標籤、重力感應的貨櫃,每日優鮮便利購的智能貨櫃另闢蹊徑。便利購智能貨櫃通過用戶掃碼開啟櫃門,用戶拿取商品後關門,系統即可通過攝像頭直接識別被拿走的商品,並自動在綁定手機上生成訂單進行扣款,大概10秒就能完成購買。另外,首次購買需要進行手機綁定和微信免密支付開通的操作。

而不同技術所希望實現的“即拿即走”的概念,是無人超市的發起者Amazon Go創造的。這也是符合大眾心中對“無人零售”的想象的。也就是,購物和打開自己家的冰箱或者儲藏櫃一樣簡單和自然。

智能化,給這一未來想象提供了更多可能。未來的無人零售,誰能夠通過大數據、AI等技術實現對新零售管理和運營效率的提升,成本的大幅縮減,並且能夠在信息的收集和選品、選址等流程中提供分析決策,讓消費者和消費終端更近和更緊,誰就掌握了決定終局的密碼。

“認知決定佈局,行動決定終局。”是李漾經常在內部講的一句話,“在智能貨櫃這件事上,我們每天都在進行識別率、應用場景和穩定度的測試,甚至整個算法平臺的搭建,我們在基礎功能上花了很長時間來做能力研發。”

技術的加持是無人零售領域的加速器,這將建立在供應鏈的精細化打磨的根基之上。便利購殺出重圍並且持續進化,與每日優鮮的主業生鮮電商業務息息相關。每日優鮮的供應鏈、倉配物流體系與便利購複用,很大程度上攤薄了便利購的運營成本。反過來,便利購也可以利用廣佈的點位為主商城導流。

按照李漾的計劃,便利購未來將是一個建築物級的流量入口,這就是生態的意義。“每日優鮮有三年的冷鏈基礎,所有的微倉都是一個腳印一個腳印跑出來的。”

在公司每週一的例會上,第一個發言的總是客戶體驗中心負責人,“他可以指出商品部門、交付部門、用戶部門、市場部門等任何部門的不足,然後我會認領最難、最影響用戶體驗的那件事去親自解決。”李漾說,最近一次例會認領的是,用戶的反饋太少。“我要疏通與用戶間的溝通管道。”

“零售是小火燉雞湯的過程,越燉越香,來不得半點揠苗助長。”李漾很清楚,無人零售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穩紮穩打。“風口能讓我們跑得更快,但更重要的,是無論在不在風口,都把用戶的每一個需求做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