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羣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地球知識局——非洲大陸巡護員

NO.629-非洲大陸巡護員

非洲大陸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的地理和氣候環境決定了,人類在這裡的數量和文明密度不會特別高。也正因為如此,“非洲是一個世外桃源”也就成了人們對這裡的印象:人與人關係簡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然而事實遠非如此。在外界以為靜謐的土地上,其實有一群非洲人正在進行著世界上最艱苦卓絕的生活。和數百年前的祖先們被白人奴役不同,這次他們選擇的工作完全是發於自願。但其危險程度,只會更高。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神奇大陸的人與動物

非洲大陸的神奇之處,在於其大陸整體位於熱帶和亞熱帶,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相對於其他大陸仍是農業水平和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然而這裡卻是人類誕生的大陸,海拔較高的東非高原相比臨近的中非雨林要涼爽得多,這裡的大草原是第一個迎接人類客人的地界,卻沒有能夠留住他們,人類從這裡向北走向世界各地。

他們與剛果的大猩猩鄰居在同一緯度上...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這可能也並不是一件壞事。人類的定居往往伴隨著和野生動物之間的生存空間爭奪戰。最典型的例子是人類到達美洲之後,滅絕了大量美洲的野生動物,很多動物現在都只能在化石展覽的時候一探究竟了。

劍齒虎的牙真的大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相比於美洲的野生動物,非洲野生動物較早面對人類的競爭,逐步獲得了適應的能力,加上地理條件的制約,故而頗為幸運的保存下大量高級物種。

比如象這種動物,生活在歐亞大陸北方的猛獁就由於氣候變化和人狗協作捕獵最終悲慘地滅絕了,而位於非洲大草原上的非洲象卻沒有被古人趕盡殺絕,反而擁有一定數量的種群,保障物種的繼續繁殖。

看上去真的很大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留守在非洲草原上的人類,在長久與自然條件的博弈中也學會了和野生動物和諧相處。比如活躍在非洲東部的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馬賽人,是非洲最著名的遊牧民族,他們的生存就深度依賴於非洲現有的生態環境,也因此形成了高度適應於非洲自然的生活技能。

最優秀的馬賽族獵人,其實是可以組團狩獵獅子的,他們也確實在古代為達官顯貴們捕捉獅子作為收入來源。然而這種捕獵是有節制的,不會對獅子種群的下一代繁殖造成什麼影響。這也是非洲人樂天知命的人生哲學在商業上的體現。對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保障族人與自然的和諧,遠遠勝過追逐無限的商業利益。

獵獅子教學

純正馬塞味兒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在這群淳樸的獵人之外,還有另一群獵人也在瞄準非洲的動物。

對抗盜獵者

非洲的土著獵人會拒絕在自己族群世代居住的土地上過度狩獵,是出於他們對土地的瞭解和敬畏。但如果是由外地獵人進入這些地區,這一層神性的面紗就不存在了,無差別的獵殺可以毫無顧忌地展開。非洲動物的受難史也就開始了。

偷獵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進入非洲的原因,當然是資本市場的極度青睞。

被救回來的大象

不知道心理陰影多大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由於人類文明長久以來對野生動物製品的青睞,導致非洲的野生動物製品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儘管鱷魚皮、象牙、犀牛角等製品的化學成分並不複雜,其藥用價值和工藝品原料的價值可以由化工仿製品替代,但對很多熱衷於攀比的有錢人來說,原生動物製品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炫富功能。

比如2012年,象牙在中國黑市的價格是每公斤4000多美元,而一根最好的成年象牙可以達到40公斤。也就是說,獵殺一頭大象的經濟回報是16萬美元。而在非洲經濟水平還算高的肯尼亞,人均年收入只有五千多美元。如此巨大的經濟收益差值,當然促使很多人鋌而走險。

你們猜這樣的藝術品

是賣到哪個國家了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為了追求最高的經濟利益,這些盜獵集團不止會攻擊頂著巨型象牙的成年公象,甚至連牙沒長齊的小象也不放過,完全不考慮象群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和這些盜獵集團作鬥爭,非洲各國政府和民間組織發動了大批巡護員,與盜獵者作鬥爭。

有點頹廢的純爺們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在肯尼亞西南部的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一個名為“肯尼亞馬拉大象保護項目”的組織與肯尼亞野生動物管理局和肯尼亞警方合作,守衛保護區內大象的安全。參加這個項目的巡護員,大多是周邊部族的年輕人。他們從小和大象一起長大,瞭解象群的習性,也願意為了保護大象付出一切代價。

大象保護項目的管理員

在監測象群動向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在正面的衝突中,巡護員承擔起了武裝警察和部隊的職責,經常與盜獵者團隊進行交火,人手損失非常常見。事實上,在過去十年間,已經有1000名巡護員犧牲,差不多相當於每救下來一頭大象就有一個人死亡。

而在日常的調查工作中,危險同樣無處不在。有一些臥底人員,在盜獵團伙和黑市商人群體裡一潛伏就是幾十年,過著提心吊膽朝不保夕的生活。

最終不法商人被捕了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而一旦調查工作結束,犯人被抓捕,這些巡護員又要擔心被盜獵團伙報復,過得惶惶不可終日——在非洲獨特的賄賂文化中,可能只要幾百美元,這些間諜的身份信息就會被出賣給急於報復的不法之徒。

甚至連政府也不信任他們。同樣出於對賄賂和反臥底的防備,擔任情報工作的調查員在卸任之後,終身都會被野生動物管理局派專人監視。可以說一旦走上了保護動物的道路,他們的人生就和踏上盜獵不歸路的犯罪分子一樣,再難脫離這個身份。

就和無法逃離的生命一樣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未來應當如何

隨著非洲社會意識的進步,有些團隊的鬥爭對象甚至已經從不法的盜獵者改換成了仇恨野生動物的當地村民。

在肯尼亞的桑布魯部落,村民總是認為獅子是一群叼走牛羊牲畜的惡魔,會不擇手段地將其消滅。但一個叫Jeneria的年輕人在參與了對獅子的科學調查之後,認識到獅子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對於維繫自然生態平衡具有巨大的意義,而且還能刺激當地旅遊業發展,應該得到保護。

桑布魯青年戰士的英姿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但在長期的保護過程中,Jeneria也意識到,僅僅保護是不夠的,還必須調節人和獅子之間的關係,讓當地村民不要痛恨和獵殺獅子。於是2010年,他組織當地年輕人成立了“勇士守衛隊”,用監控獅子行蹤、及時轉移牲畜等方法減弱獅子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改善人獅關係。

經過他們的以身作則和努力教育,村民們也開始參與其中,及時向隊員們報告獅子的行蹤,用驅逐而不是捕殺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家畜。經過十年的努力,當地的獅子數量已經從11頭恢復到了50頭,令人欣慰。

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

戰士們在掃盲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勇士們的成功,顯示了教育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卓越成效。也因此,有的非洲動物保護主義者已經轉為專門從事教育宣傳事業,來為動物保護做貢獻。曾經擔任北方白犀牛看護員的James Menda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位James曾經在一線參與動物巡護,後來轉入二線,負責看護世界上僅剩的三頭北方白犀牛。當這三頭裡的最後一頭也到了彌留之際的時候,James坐不住了,他決定要在人類社會為這種曾經輝煌的美麗生靈發聲。

詹姆斯和他的老夥計

一頭名為“蘇丹”的北方白犀牛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藉助發達的社交媒體,他把非洲大地的壯闊景觀和美麗的野生動物展現在了世人面前。他還親自進入肯尼亞各地的鄉村學校,給孩子們講述白犀牛和動物保護的故事,在非洲年輕一代的心裡種下熱愛自然的種子。

從娃娃抓起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他的努力逐漸得到了外國媒體的關注,BBC、CNN等媒體專門拍攝了紀錄片,讓他和犀牛的聲音傳播得更遠。北方白犀牛由此為世人所關注,並且進入了雜交胚胎實驗,未來有望重現人間。宣傳和教育的力量,能讓一個物種死而復生。

把犀牛的故事帶向全球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不僅僅是瀕危動物本身,這些守護者的事蹟、信念和堅韌也打動著越來越多的人。今天,馬雲代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和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來到南非,為50名一線野生動物巡護員頒獎。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或許,這是一個里程碑。

肯尼亞馬拉三角洲的生態旅遊監察官Alfred Kiprotich Bett說“從來沒有任何公司和政府給我們巡護員頒獎,我做了14年反盜獵工作,這是我第一次聽說有這樣的獎項。我太高興太自豪了。”大象、獅子和犀牛的守護者們,第一次得到來自其他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在非洲馬賽馬拉草原實地參與過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馬雲,深知巡護員工作的艱苦和關鍵。“中國和非洲,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而且我們只有這一個地球。”馬雲說道:“如果地球病了,沒有人會健康。”

這群非洲人幹著世界上最狠的工作,10年死了1000個,圖什麼?

在現場,一位一線野生動物巡護員像對待熟悉的戰友一樣,握拳擊打馬雲的肩膀,向他表示歡迎。在馬雲眼裡,自己需要做的還有更多,他希望喚醒更多人的關注和行動。“我們不希望50年以後,孩子們會問什麼是大象,什麼是老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