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給我們的教益:再談軍隊轉業幹部認知調整

前些天,寫了一篇關於轉業幹部如何調整認知,以避免被邊緣化的文字。

果不其然,有些人並不認同,堅持認為轉業幹部就是要保持自己心中的“理想”。

這恰恰就是一個認知問題。

因為認知不同,對所謂的“理想”就會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認為,“理想”就是按照自己心中所設定的那種“觀念”去行事,凡與自己內心中的“觀念”相牴觸的人和事,就是喪失了“理想”。

而有的人則明白:人,只不過是活在自己的認知中,活在自己的觀念中。只有走出自己的心,才會知道世界不是所想象的那樣,認知才會打開,才會適應這個世界,才能尋找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理想”。

股神巴菲特,就是這樣一位“明白人”。

他的實際經歷,給了我們不論是來自陸軍、空軍還是海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的轉業退役戰友們許多啟示。

巴菲特給我們的教益:再談軍隊轉業幹部認知調整

Chapter 1

股神巴菲特,年輕時曾在一家救濟中心服務,照顧那些貧困的人。

起初他極不適應,束手無策。因為他只是個成長中的孩子,而那些貧困人群,年齡都比他大,人生經驗比他更多,甚至能力比他更強,而且有些人對他缺乏善意。那些人都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他巴菲特一個小孩子,又能起到什麼作用?

但工作過一段時間,巴菲特漸漸有所領悟。

到了晚年,巴菲特承認:養成我一生智慧的,恰在我無法理解、無法適應的重要人生階段。

——他所說的這些受益終生的智慧,是什麼呢?

Chapter2巴菲特所領略到的第一件事:學會看世界

我們以為自己瞭解這個世界,但這只是一個錯覺。我們所瞭解的,是自己的主觀認知,並非是這世界本身。我們所瞭解的眾生,也不過是自我的投影。

正因為我們對這世界缺乏足夠了解,所以才會做事磕磕碰碰,總是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只有走出自己的心,打開自己的認知,才能真正看懂這個世界,適應這個世界。

作為轉業幹部,我們所瞭解的這個社會,我們所形成的那些對人生、對社會的認知,其實只是軍營所灌輸給我們的。

如果,我們走不出來,也不願意嘗試著去改變,那就只能讓這個“錯覺”伴隨我們一生。

巴菲特給我們的教益:再談軍隊轉業幹部認知調整

Chapter3巴菲特領略到的第二件事:遇到惡,才知道什麼叫善

巴菲特的一個同學,在救濟中心照料幾個孩子。其中一個小孩子暴力傾向嚴重,無故毆打其他小朋友。巴菲特的同學就勸導暴力孩子。

不曾想,暴力孩子認真解釋說:我是為他們好呀,他們不乖不聽話,我才訓誡他們的。難道你希望他們都變成壞孩子嗎?

你這……暴力孩子的回答,讓巴菲特和同學大吃一驚。

對此巴菲特說:我這時候才意識到,一個人偏離自我,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我懷疑自己能否幫助他,但毫無疑問他是我的老師,讓我避免成為他。

對於轉業幹部來說,不也是如此嗎?我們在軍營裡,總是被那些揮舞著“犧牲奉獻”大旗的人所訓誡、所修理,我們習慣了把那些揮舞著“犧牲奉獻”大旗的人視為“導師”和“偶像”,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自我,也成為了那個揮舞著“犧牲奉獻”大旗,動不動就指責這個、修理那個的人。

但是,有沒有可能,那個揮舞著“犧牲奉獻”大旗的人,就是那個暴力孩子呢?

如果,我們不打開自己的認知,去真正瞭解和認識這個社會,那麼,會不會我們一輩子充當了那個暴力孩子還自認為在幹著充滿“正義”、“理想”色彩的事情呢?

Chapter4巴菲特領略到的第三件事:你所擁有的一切,並非是源於你的能力

年輕時的巴菲特,喜歡賣弄聰明,迷信當時在美國風行的勵志雞湯。認為憑自己的智力,理應得到更多。

但在救濟中心服務過之後,他的看法慢慢改變。

他發現,一個人手中的一切,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環境賦予的,另一部分才是自己努力得到的。

如果一個人誤把環境賦予當成自己的能力,就會陷入憤怒之中,就會扭曲自我認知,最終成為一個憤憤不平、但一事無成的人。

巴菲特正是避免了這一點,才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不少轉業幹部認為全社會要“尊崇”軍人就是要“尊崇”自己,認為自己頂著退役軍人的光環,就理因得到一切。

因著這種認知,他們始終無法以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去重新認識社會,去重新開拓一份新的事業。

同時,這一認知也告訴我們,大可不必因為在部隊遭到了“逆淘汰”,因為轉業安置遇到了“潛規則”,暫時的人生境遇不理想,而自暴自棄,自我放棄。

因為“你所擁有的一切,並非是源於你的能力”,那些在部隊晉升的比你快的、那些轉業安置的比你好的,並非是他們的能力就比你強,你沒有理由懷疑自己,放棄自己。

巴菲特給我們的教益:再談軍隊轉業幹部認知調整

Chapter5巴菲特領略到的第四件事:能力是高於環境的存在

正因為環境不理想,所以才需要我們的能力。

巴菲特在救濟中心,見到許多年輕時揮金如土、一擲千金,但人生漸行漸下,最終一貧如洗的人。

他說: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脆弱,依賴性強,總是渴望更多關注。

事實上,這些人都曾出身於富貴之家,但他們把所有的錢,都花在用來購買自尊上。

但是,自尊是源自內心的力量,花再多的錢,也無法從外界買到。

對此的洞察,讓巴菲特出了一身的冷汗,從此努力夯實自身的能力,才讓他成為今天的自己。

是啊,環境是外界賦予的,也是會隨時變化的,就像有些人在部隊因著某種背景、某種關係、某種機緣得以快速晉升,但這個環境包不了他一輩子,形勢變了,領導換了,他也就成了一堆一無是處的爛狗屎。

而只有自身的能力,才能超越一切,能夠幫助你改變一切環境,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脫穎而出。

轉業到了地方,在部隊那個環境裡的一切都不再算數,這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環境已經變了,唯有你自身的能力素質,才是真正屬於你的。

Chapter6巴菲特領略到的第五件事:如果你不努力,就會被環境所壓倒

環境有兩種,一種是絕對環境,另一種是相對環境。

絕對環境,就是徹底滅殺你能力的情形。比如說貧困地區,資本匱乏,縱然你能力再強,也難以養活自己,更難以有更好的發展。

相對環境則不然。

相對環境因為資本充裕,因而構成能力的等級線:如果你的經濟狀況低於平均線,這個落差就是你能力的缺失。如果你的經濟狀況高於平均線,高出的部分就是你的能力——巴菲特說:如果一個人,處於資本充裕地帶還顯得有心無力,那就需要重新認識自己了。

作為轉業幹部,應該說大大小小都會有一個平臺,這個平臺究竟有多大並不重要,能否在這個或大或小的平臺上,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才是最重要的。

努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能為自己創造平臺,而不努力的人,就是拿到了一手好牌也會輸得一塌糊塗。

巴菲特給我們的教益:再談軍隊轉業幹部認知調整

Chapter7巴菲特領略到的第六件事:能力的本質是資本

年輕人的心,純淨純粹,對金錢有種本能的厭惡與牴觸。

小時候的巴菲特,雖然顯露出了商業的天資,但未能免俗,一樣對資本懷有成見。

但在救濟中心服務期間,他的想法慢慢改變。他親睹了貧窮,而貧窮往往會帶來自尊的缺失。所謂悲憫,所謂善行,所謂幫助,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充足的資本之上的。

如果一個人對資本懷有偏見,又如何在這個世界踐行自己的良善?

這就是巴菲特後來成為股神的一個重要因素,他渴望幫助更多的人,就必須賦予自己更強的能力。

德蘭修女說:窮人是偉大的。

——但貧窮並不偉大,相反的是,貧窮是需要整個社會合力改變的不公平。

前些天,河北一位以707分的高分考上北大的貧困家庭孩子,寫了一篇關於“感謝貧困”的文章,流傳甚廣。

其實,應該感謝的不是“貧困”,而是她和她的家庭對待“貧窮”的心態、改變“貧窮”的決心。

正因為她不甘於貧窮,決心與貧窮做抗爭,才取得了人生的第一個勝利,向改變貧窮走出了第一大步。

前幾天的文章中,我提出轉業幹部要學會“向錢看”,要成為“勢利眼”,有些人不太贊成。

我很理解他們,他們就像是年輕時的巴菲特,“內心純淨純粹,對金錢有種本能的厭惡與牴觸”。

但他們絕對成為不了後來的巴菲特:有著強大的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

巴菲特給我們的教益:再談軍隊轉業幹部認知調整

Chapter8改變認知

總結巴菲特的六條,歸結為一句話:

——改變認知!

轉業幹部,從軍營來到地方,那種迷茫、惶恐與無助,彷彿就是剛踏入社會時的巴菲特。

只有如年輕時的巴菲特那樣,於惶然之際思考,尋找自己的所在,才能在掙扎中變得更加堅定和強大。

只有如年經時的巴菲特那樣,以利刃剖開心中的晦澀,不斷明晰自己的認知,使認知洞穿真實的人心、人性,才能走出迷惑惶然,才有能力應對一切不堪與艱難,也才會實現你心中的“理想”,把你心中的那份光明、正義影響足夠多的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