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小偷家族》这样的电影?

团团1084


一群来自东西南北、五湖四海的影迷,在这个小天地相遇,每周相约看影史佳片、评影坛轶事,为了留下一点回忆,于是有了“捕风捉影”。这是一个固定的栏目,每周推送2-3次。

第一期 《小偷家族》 8.8分

1.红气球吊着猫 9.5分

小偷家族的组合是非常态的,在社会秩序面前,建立在互生共利基础上的这种爱其实也是脆弱的,后半段就展示了这个家庭无奈的瓦解。

爱并非纯粹的,也不能战胜一切。尽管如此,一家人深厚的羁绊与温情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是枝裕和总是细腻地捕捉生活的美好与温情,而又不惮于展露人心的幽暗,所以他镜头下的人物一直是让我信服的,是活生生而又复杂矛盾的人。他始终以平和的眼光看待生与死,将人与家庭描摹得如此通透,以至于无限接近生活的本真。

不得不说,在是枝裕和影像中找到共鸣,观照出生活的影子,实在太容易了!那么多人热爱他的电影,膜拜他,因为他值得!

但是,私以为爸爸追车那一举动有点落入俗套,也许是枝导演的克制一直将观众压抑着,需要这样一个爆发点将情绪释放出来。

不过祥太没有叫出声的“爸爸” ,和树木希林奶奶没有说出口的“谢谢你们”实在太动人了。



2.安琪拉大宝贝 9.5分

第一次遇到让整个影院都这么安静的电影,很是枝裕和的剧本,克制不刻意。“谢谢你们选择了我”,一部电影其实是细节决定成败。

3.Lannister 9分

也许这不是最好的一部是枝裕和,但这是多年来是枝裕和对家庭与社会讨论最深刻的一部。

抽离出了血缘的家庭靠什么维系?是钱?是心?还是羁绊?

在影片的前七十分钟,是枝裕和似乎用他那再令人熟悉不过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由爱与羁绊连系起来的“大家庭”。

而导演厉害之处就在于细节的铺陈与精妙的伏笔,“母女”之间相似的疤痕,看不见的烟花,说不出口的爸爸,逐渐启蒙的性。而在一片温情之下,导演也让我们注意到了这家人潜在的悲剧性:明明有能力自给自足,却偷窃上瘾,懒惰成性,甘做底层。



随着奶奶的去世,这个家庭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我们眼前崩溃。此时荧幕前的我们才发现整个家庭是建立在一大堆谎言与秘密之上的,连系他们的似乎只是钱。

但事实真是如此嘛?奶奶从孙女家拿钱却从来没花过,夫妻俩虽然垂涎养老金却也给奶奶带来了关爱,偷东西捡来的祥太他们视为亲生,诱拐的妹妹与信代相互舔舐伤口。

是整个社会责任的缺失以及真正血缘的冷漠与忽视才“滋生”了这个特殊家庭,他们之间的善意化解了冷漠,相互依偎取暖。这种对社会的批判和质疑在安藤樱的喃喃自问下达到了顶点,“是啊,应该叫我什么呢?”

通过血缘构成的家庭,由不得自己做选择;由羁绊组成的家庭,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个无解矛盾击溃了安藤樱和这个家庭也抛向了我们所有人。

这时我们才发现那个导演了《步履不停》《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的是枝裕和还是那样的尖锐和凌厉,那个拍出《无人知晓》的导演又回来了。

前半段的温情满满和后半段的尖刻批判在他的笔下完美的融合。

他的信笔拈来,他的游刃有余证明了这座来之不易的金棕榈,也证明了他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编剧,伟大的导演,更是伟大的电影大师。

最后说一句:戛纳欠安藤樱一个影后。

4.二十二 9分

看到这个电影,让我想起来《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一句话,人生而不平等,所以对善恶的衡量也不一样。他们的对错,不是我们说了算的,也不是法律说的算。是天,是道,是人心。

5.在北方的南方姑娘 9.5分

这是一个偷来的家庭,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彼此慰藉的偷来的时光。最喜欢里面的一段对话,二刷越看越喜欢。

信代:我们是被她选中的吧

奶奶:我没听说过能选择父母的

信代:可是,还是自己选择的更牢固吧

奶奶:什么牢固,你说是什么牢固

信代:羁绊啊,是羁绊

奶奶:就像我选择了你,你心甘情愿被我拖累

这一家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羁绊又让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相比“血缘”,彼此选择的家人之间拥有更牢固的“羁绊”。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陪你成长给予你关爱的人,比起给予你生命的人反倒更像"亲人"。

6.小暴 8分

看似仍是是枝那一套家庭的东西,却又不同,把脱离血缘的家庭刻画的入木三分,抽丝剥茧般道出他那一套本质的东西。最后安藤樱和自己和解般的那场戏真是演的太好。走出电影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可乐饼。



7.关照 8.5分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让我更多想起贾樟柯的电影,温情是生活的温度,也是有温度的生活必需品,慢慢流淌的剧情里藏着刀子,绝望也是真的绝望。

8.小胖 7.5分


在《小偷家族》里是枝裕和依旧描绘着有关于家庭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曾经是枝裕和的影子,这次是枝裕和向观众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家庭是凭着什么成为一个家庭的。

9.阿徐 8.5分

好。


喜欢这篇文章的可以随手转发、点赞,也希望您能关注迷影生活,我们只推荐好看的电影,让您在电影中体味别样的人生。


迷影生活


是枝裕和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作品《小偷家族》在国内上映,这次,仍然是是枝裕和擅长的主题——家庭。自去年的《第三度嫌疑人》(首映时间为2017年)后,是枝裕和不再满足于描绘《步履不停》、《海街日记》等作品中的“小家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家庭的实质。

电影的灵感来自于一则社会新闻——日本一户家中的老人去世后,家人为了能够继续领取养老金而隐瞒了老人的死讯。是枝裕和从2016年就开始构思这部电影,他曾说这部电影是想给生活没有保障的底层人士一个发声的机会。

跟是枝裕和以往的家庭电影不一样,《小偷家族》里的家庭并没有法律承认的家庭关系,6个“被抛弃”的人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名义上的家——柴田家。这家人靠着老奶奶柴田初枝骗取的养老金养活,钱不够时便去外面偷东西补贴家用,也许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很不堪,这家人却一直相濡以沫。一个接着一个地“捡回家”,家庭扩充到6个成员,虽然成员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相处非常融洽。

突如其来的外力却使这个家庭分崩离析,警方以家庭关系不存在为理由给家庭中的“母亲”柴田信代遗弃尸体罪、诱拐儿童罪……柴田初枝以外的5个人被分开,个人也对之前的“家庭”生活产生了怀疑……在他们当中,“家”真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

被审讯的柴田信代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小女儿由里的情况,警官却以信代不能怀孕为由说信代诱拐儿童,还问信代两个小孩是怎么称呼她的,被戳到痛处的信代眼泪在眼眶打转直至不停地擦拭眼泪,含蓄克制的母爱被她表现得淋漓尽致,无声胜有声。最后,信代的一句“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让许多观众流泪。安藤樱的这段哭戏被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称为“教科书级别的演技”。

没有生下孩子就不是母亲了吗?和祥太、由里并没有血缘关系的信代却将两个小孩视如己出,救下被抓的祥太、被虐待的由里,甚至在家里已经快揭不开锅的时候为了由里放弃了自己在洗衣店的工作。比起祥太不知道在哪的父母、虐待由里的父母,信代才给了祥太和由里真正意义上的母爱。

一家之主柴田治是渴望成为父亲的,尽管自己的妻子信代无法生育。影片中柴田治多次让祥太喊自己“爸爸”,在祥太难以说出口后尽管有失落,却也理解祥太的选择。柴田治这个父亲的角色,不仅仅是养活了祥太,还在生理、异性这些方面对他进行了开导。柴田治也是渴望有一个家的,他让祥太认同由里这个妹妹,在家庭关系的缓和上出了力。

柴田初枝是柴田家的长者,养活一家人的资金来源也是她。除了骗取养老金,她还定期瞒着家人去家庭的另一个成员——亚纪的生父母家,也是他的前夫的儿女家骗钱养家。外力介入导致家庭分崩离析后,亚纪却对一直对她好的初枝产生了怀疑,以为她是为了钱才收养她的。望着在海边玩耍的5个“家人”,初枝小声地说了句“谢谢你们”。柴田初枝珍视的亲情让她的晚年并不孤独。在她的眼中,家的本质不是由物质和法律连接起来社会单元,而是陪伴。

祥太这个在影片中并没有很鲜明的个性,但这个家庭的转折点却是因他而来。他的选择虽然导致原本不堪却温馨的家庭分散,柴田治却并没有怪他。由里因祥太的选择没有“误入歧途”却也再次回到谷底。但不管怎样,祥太的选择是出于作为长兄的责任感和他已经深深认可的兄妹情。

家庭是什么?是法律规定的小小的社会单元吗?还是生来就有的无法改变的关系?又或者是由物质串联起来的组织?是枝裕和这次告诉我们家庭的实质是爱,无关物质、法律甚至是生物关系。是枝裕和对家庭与社会的思辨在《小偷家族》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也没有什么衣食无忧,有的只是底层人群的努力生活、挣扎和生命力。

在这个看不见烟火的房间里,家真实地存在着。文/Dubliners


影视口碑榜


删掉的激情戏和援交戏的《小偷家族》还能看吗?

轻微剧透,建议看后服用。

首先,就算删掉了激情戏,《小偷家族》依旧值得你看。安藤樱的性感不光在于脱掉衣服,还存在于她的眼睛里。

剧情不复杂:在东京逼仄的一个破旧小屋里有年迈的母亲柴田初枝(树木希林饰)、治(中川雅也 饰)与信代(安藤樱 饰)夫妇,以及他们的儿子祥太(城桧吏 饰)和女儿尤里(佐佐木美结 饰),和信代的妹妹亚纪(松冈茉优 饰)。这家人依赖老人的养老金生活,以及在外面“顺手牵羊”来补贴家用。

然而,看似清苦又相爱的一家人,彼此之间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都是社会的边缘人,或被遗弃,或被忽视,或有案底在身。以为是心酸又平静的一家人,最后还是因为一场意外而分崩离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也被摊在阳光底下。

是枝裕和应该是这几年里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日本导演之一了,2017年北京电影节是枝裕和套票秒没,2018年拿了金棕榈的《小偷家族》在上海电影节一票难求,甚至有玩笑式地说用上海地铁旁的房来置换一张电影票的。

在上影节看到《小偷家族》的大家,不仅庆幸可以和主创面对面交流之外,还可以看到“完整版”。

8月3日在院线公映的版本和戛纳放映的版本被删掉了5分钟左右。

对比过两个版本,删掉的戏份主要是两段。一段是安藤樱和中川雅也的激情戏,一段是松冈茉优在风俗店工作的的戏份。

安藤樱和中川雅也在吃面之后的激情戏,这段戏被剪掉之后少了什么信息呢?

这段戏发生的前情是,安藤樱被洗衣店辞退,买了性感睡衣和一堆化妆品,在和中川雅也吃着凉面的过程中,安藤樱主动求欢。未删减版中看到了一个非常性感的安藤樱,你真的会惊叹美这件事有很多种样态,安藤樱在这部戏中基本上是没有化妆的,脸上的斑点瑕疵清晰可见,身材也不是普世审美的瘦削,却可以看到安藤樱展现出的魅力。

这段被删掉的激情戏份是两人情感的一次释放,在多口人共同居住的狭小空间中无法尽情撒野,在被炒鱿鱼之后的燥热午后终于有了属于两个人的独处时光。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是,在两人的对话“终于成功了”中,透露了其实中川雅也扮演的柴田治其实也“不太行”,再加上安藤樱一直不能生小孩,所以这两人对于当父母有一种渴望,才会“拐走”两个孩子希望得到心理补偿,才会特别希望能听到孩子叫出“爸爸妈妈”,才会回怼警察“只有生下他们才是母亲吗?”

对于松冈茉优被删掉的戏份,主要是她在风俗店工作的场景,删掉的部分就是她工作的时的情况和与他人的互动。

对于剧情的影响其实不算大,但是连贯后面来看,她和客人之间的互动是两个孤单的人相互取暖。始终没有开口的池松壮亮枕在松冈茉优腿上听她讲故事,最后留下的一滴眼泪是导演想要的“肮脏世界中突然美好的瞬间”。

悲观的看法是松冈茉优对于熟悉的人反而不信任,对于亲生父母偏爱妹妹而忽视自己的怨怼,不愿意分享给已经在一起生活了一年半的临时家人,却讲给了陌生的客人听,心里的苦闷并没有通过把妹妹的名字作为工作代号而得到疏解,反而在陌生的钱色交易中找到了久违的温暖。

相爱又清贫的夫妻因为生理原因没办法成为父母,解决的办法是“拐走”别人家的小孩,给予最深的爱。

当然矛盾点也是在于教孩子去偷东西毕竟是不对的,这也就是是枝裕和想要摆在你面前的问题。在上一部作品《第三度嫌疑人》采访是枝裕和的时候他就表示他想在作品中讨论“真相无解”,在下部作品中还想讨论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和问题。

的确,我们在《小偷家族》里看到这个家庭是因为利益而聚合起来的,没有血亲的各位因为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共同住在简陋房屋中。

安藤樱被丈夫暴打,和恩客中川雅也一起杀掉了丈夫,两人生死联系在一起,而后和孤寡老人树木希林一起生活,有个离家出走的年轻女孩宁愿在风俗店工作也不愿意回到优渥的原生家庭,还“诱拐”的两个小孩,聚在一起的每个人都是社会的遗弃者,彼此相连在一起不光是爱还有一种利益的诉求,几个人的生存之道主要是偷盗和养老金。

因为知晓背后的原因和主角光环,我们好像可以理解违背价值观的偷盗行为,当然是枝裕和利用杂货铺老爷爷对于祥太的启发触动了他的是非观,在带着妹妹偷东西的时候,故意让自己被抓住,一方面结束了小偷的生活,让妹妹没有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人,另一方面也拆散了这个家庭,甚至引出爸妈背后的命案。

中川雅也透露,《小偷家族》在拍摄的时候都还叫《发出声音喊出来》(大概翻译了一下),直到拍完快对外公布电影消息的时候才知道改名字叫《小偷家族》,他在表演的时候,脑子里一直贯穿着不能说出的感情。导演对于片名的改变也影响了电影内容的删改。

电影中的父亲和父母因为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所以一直在诱导祥太和尤里叫出爸爸妈妈,祥太在电影快结束的车上默默低语“爸爸”,是中川雅也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的,哪怕在祥太心里已经认同了他们,却一直没有喊出这几个字。

对了,是枝裕和原本拍的是中川雅也在车站送走儿子之后,一直追车,还追丢了一只鞋,在确认追不上之后,他回头去找由里,在阳台上的由里大声喊出“爸爸”。

看完电影的你应该知道最后电影停在了尤里趴在阳台上,是枝裕和剪掉了这一段“很好哭”的剧情,他在自己的书里写“我想电影也应该尽量不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而把那份悲伤和寂寞表现出来。”比起直接给答案,是枝裕和希望依靠观众的想象力将其补充完整,让观众参与到电影中来,让电影去往有人懂得的地方,相遇日常生活中的爱与愁。

就像树木希林在海滩上默默自语的那句“谢谢”,发自内心的情感却没能大声地表达,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也有隐藏的情绪。

《小偷家族》的6个人虽然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互利与契约,这样的关系有羁绊的同时也是容易破碎的。

是枝裕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小偷家族》真正想探索的是日本社会的问题,擅长温情家庭题材的是枝裕和或许不是我们想象的只是描述人和人之间的温暖,可能在这温柔的外表之下,他想让我们去思考这些社会的“弃子”如何在生活的棋盘上行走,电影克制有留白,有足够多的空间和细节值得我们去玩味。

回味一会儿,原本感受到温暖的你或许会感到残忍,在了解电影和影人之后,又能感觉到导演在残忍背后对于社会边缘个体的情感关照。

《小偷家族》的好是在于电影不去审判任何一个角色,这种不以善恶来区分的人物的做法太可贵了。


淘票票


首先感觉整部电影的色调是灰暗为主的!

她的笑看似可爱又温馨,但邪恶的人也经常有可爱的一面!

这个家庭的建立是没有法律基础的!整个家庭关系都是畸形的!不要说亮点有家庭的温馨和所谓的爱,因为那些都是虚伪甚至是邪恶的内在外面的一层看似靓丽的伪装!

一、成年男人和成年女人并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两个人因为各自的原因无法正常工作而选择偷,看似无奈实则习惯使然,小偷职业在影片里对成人来说貌似平常,但是对于两个孩子来说,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小女孩最后离开这个小偷家庭回到原生家庭,尽管仍然缺少关爱,但是亲生父母不会教育他成为小偷,也许你会对孩子的亲生父母有质疑,但这是影片要展示的另外一个社会问题,不代表小偷家庭是正确的。

恰恰有一点我想说的,如果父母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会给小偷机会吗?第一个是偷孩子的机会,第二个是想要冒充孩子亲生父母而享受做父母的快乐的机会。孩子的原生家庭有错,但是小偷家庭更加有错,因为小偷家庭既剥夺了孩子享受亲生父母照顾的权利,也剥夺了亲生父母照顾孩子的权利,导致亲生骨肉分离!

二、三个孩子中,两个年纪小的开始偷,年纪大点的做应召女,在这个家庭成长的孩子注定是没有前途的,甚至是可悲的,他们的假父母带给孩子的就是这种生活,为什么?因为这对小偷夫妻没有能力养育他们,但是为了满足自己拥有孩子的欲望而不顾孩子们的前途!

利用自己仅能给予的一些虚伪的爱去勉强维系这个畸形的家庭关系,说明小偷夫妻是无比的自私,残忍的霸占!

三、便利店主的一句话就足以唤醒一个孩子真实的内心!孩子的勇敢最后成功解救了自己也解救了小女孩!为了摆脱这个家庭,小男孩摔断腿也是值得的,选择也是正确的!

小男孩乘公交车离开时,成年男人开始情绪还算平稳,但随着公交车的移动,成年男人无法控制情绪开始追着公交车跑,其实他追的不是小男孩,而是小男孩离去他做不上父亲了!小男孩说了声“爸爸”,但是他没有停留,说明他知道了这不是属于他该有的生活!这也是这部影片中正能量的唯一表现!

四、女主被关进监狱后说出男孩的失踪地点,只能说是迫于无奈的一点良心发现,自己无法做母亲了才给男孩机会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其实这个男孩就是她偷来的,而那个小女孩就是拐骗的!虽然老太太的死交待的并不很清楚(也许是我没有注意到),很有可能是被她害死的!

这个女人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一点能力组建了这个畸形的家庭,所有人都是因她需要而存在的。

这部电影有文艺、写实的手法,有温情、爱的表现,但是我们要看到光鲜表面掩藏下的阴暗面才是电影最终要展示的东西!



漂泊白云外9


像《小偷家族》这样的好电影,最简单粗暴的看懂方式就是同类电影横向比较着看。那么它是优点就会像钻石折射出光芒一样。

《我不是药神》前半部小人物众生相刻画的相当到位,也是最容易让观者共情的地方。然,后半部就脱离了小人物的无奈和无力,开始散发英雄的光芒。事件的真实我不否认,然而作为一部电影,少了几许升华!

盖其在尝试解决问题,那故事只能是这样一个结局,方可慰藉小人物渴望掌控生活的诉求。或再添一把煽情火,十里长街送英雄,感情更是升华。说实话,这时候不禁的就眼眶湿润,但太迎合观众期待,这样的故事让人情感圆满,但不能让人思考。

而好的文艺作品是敢于探索人内心的未知,提出一个好问题,比做出漂亮的答题更有意义。《小偷家族》就是这样的作品。

《小偷家族》结尾一家人分崩离析。各自回到社会为成员们划定的位置上。该是被父母遗弃的哥哥翔太去了十数年前本就该去的孤儿院;妹妹树里继续回到充满问题的亲生父母身边,依旧在走道上过冬;妹妹亚纪充满倦意地回到奶奶的旧居,现在估计过着漂泊的日子,想念着过去的温暖;为省钱,奶奶被仓促保存,为此夫妇治与信太分隔。中国人爱的大团圆结局,真是一丁点影子也找不到。

回顾一下,以往的观影经验,用上半部酝酿的细腻琐碎的温情,通过两个小孩煽情反转,很容易的事情。树里最后待在哪个家庭不好判断,翔太和夫妇被写了在一起生活,完全是合情推演。然而这里导演选择尊重真实,就是这么让一家六口人各自天涯。

目前出来的评论就有指责社会救助制度的不完善,但个人以为导演的目的不在于此。社会救助机构这么安排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人的复杂性,问题在于藏在小人物身后的残酷真相。

故事开始转折之处是翔太为了妹妹不在入行小偷,起了善念,自投罗网,受伤被捕。当然小孩不是自己产生这个善念,是杂货铺的爷爷暖心的举动让懂事的翔太意识到可以让妹妹别走这条路。于是人物抗争,导致影片里的这个结局。

结局唏嘘。好,那我们换一个。一家人一起活着,树里长大后有怎样的人生。看看亚纪,信太和奶奶初枝。长得好看,可能如亚纪从事风月行业;而丑了呢?勤劳勇敢善良如信太,但可能因为能干工资高,被第一个炒掉;再不然,婚后成为家庭妇女,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前妻,奶奶初枝就是如此。

所以这样才是小人物的真实本质,无力渺小,没有选择才是你的选择。试图改变现状的挣扎只是会换来另一种失望结局。

这太丧了。是啊,生活本来一直都是这样,之前的故事就是让你躲躲现实,喘口气然后再回去继续这么活着。小人物如我,那还让不让人活啦?看你想怎么活呢?一种是挂肥肉于前,看见但够不够的着?另说;还有一种是认清现实,然后呢?那每个人交出的答卷应是不同的。但至少我们知道真实是什么?我们选择改变命运,要付出什么代价,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如果结果不满意,不会说故事里都是骗人的,不会感觉人生不幸福。树里又回到了可怕的原生家庭,但树里已经不是原来的树里,她知道喜欢自己的人是不会打她的,而是紧紧的抱着她。即使再次被关在寒冷的走道,她已经会唱着数字歌给自己作伴。

那么这就是一部好电影该做的事情,提个好问题,让你思考,至于能得到什么答案,就各凭修为了。


编剧演绎法


《小偷家族》里有一种我特别熟悉的东西,沉溺,对一种昏庸但温暖的生活的沉溺。

住在很老很破的房子里,屋里堆满东西,把所有的空间都填满,灯得是昏黄的,电视机经常开着。还得有老人,还要有小娃娃。所有这一切都给人一种满足感和安全感。

一家人动不动聚在一起,以说话为生,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事,生活里的细枝末节,反复咀嚼。说话的中间偶然停一下,望一望窗外的夜色,或者是远处的山。

他们并不明确地知道未来是什么。就只是在彼此的感情里寻找依傍。就像电影里的小姐姐,靠在奶奶的大腿上说,好暖和呀,然后挤呀挤呀蹭啊蹭啊。就是那种。

这种家庭里长大的人,对人情的感受力超级发达,但是,他们的感受力也就停滞在人情上,那种毛茸茸的、凌乱的、下坠的、让人沉溺的温暖里。人情像一个避难所。

我就在一个这种温暖的昏黄的大家族里长大,对一家人聚在一起的那种絮絮叨叨,那种沉溺的往下坠的感觉,特别熟悉,也特别迷恋。离开之后,我复制过这种环境,但是后来,我还是挣脱了。

有时候走过市中心的那几个老街,只要看看他们窗户里的灯光,我就知道哪些人家是这样的。他们的统一标志,就是那种昏黄的灯光。也不是用不起更亮的灯,就是那种灯光让他们觉得安全。

还有种在阳台上,或者是楼下的花。破花盆里种着八瓣梅金盏菊一串红鸡冠花(有可能是乘着国庆时市政用花盆摆字的时候顺回来的),有时候还有几根葱和一棵西红柿。

到了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伴着电视声,说个没完。有时候还吵架。但是他们心里肯定很踏实。他们就在一种毛茸茸的感受里过命。

我常常在那些破街破巷里,仰头看那种昏黄的光,看他们窗户上肿大的身影,还有那种本地方言的语声。但是我肯定沉溺不了。我家的灯光雪亮。


韩松落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一家人贫穷但是相亲相爱,尤其是奶奶去世前,对着在海边跳跃的大人和小孩,说出“谢谢你们”的时候,我差点都以为这个电影就是要表现这样一种温情了,但是故事的调子一转,忽然变得凌厉起来。

首先是那个和奶奶感情特别好的亚纪,原来是奶奶前夫后来娶的妻子的孙女,而奶奶是被出轨的前夫抛弃了的,也就是说,亚纪的奶奶和这个奶奶是情敌。

不知道亚纪是怎么从父母家里跑出来的,奶奶有没有蛊惑她,但无论如何,一对正常的收入尚可的父母,对女儿再不好,为了不在亲戚朋友面前丢脸,也能供给她一份有未来的生活。

不要说爱比前途更重要,张爱玲当初从父母家里出走时,就是认真考虑过,是选择父亲的钱,还是选择母亲,后来想明白父亲有钱她也花不着才跟母亲走的。

而亚纪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是个援交女郎,这无论如何不能算一个好的生活。奶奶即便没有蛊惑这姑娘,也没有劝她回去,故意问亚纪父母这个女孩的现状,更是透出十足的恶意。时不时去找亚纪的父母要钱,却又攒起来不花,更见得她是将这些钱当成了自己的胜利果实。

祥太如何到治和信代的手里更是耐人寻味,电影里说,信代他们是在弹子房旁的汽车里找到的,似乎暗示祥太的父母是贪玩的人,但是且不说这时的正确处理方式是解救孩子,提醒父母,更重要的是,信代他们的作案方式都是随机性地砸空车,他们如何判断,孩子的父母不是因为某种缘故比如临时尿急之类才离开的。电影里还说信代不能生孩子,让信代的动机更加可疑。

是枝裕和导演自己说,他对电影里的人无所谓同情,也无法用简单的爱与恨评价。的确,这部电影里的大人都是复杂的,善与恶的转换如行云流水,以恶为出发点,也会经过恶,以善为出发点,也会制造恶。相对于我们习惯了的那种“一曲爱与善良的颂歌”,这部电影表达得更加丰富,也更加真实,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缘故。


闫红说


《小偷家族》是日本名导演是枝裕和的新作,你可以大概认为这个家伙拍的电影都是高级电影。

是枝裕和电影中的表达方式是平静的、委婉的,而带给观众的情绪是含蓄的,叠加的。就是说是枝裕和的电影里不会有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大反转、爆点之类的东西,他的电影像一条缓缓的小溪,让你的情绪像是从溪流源头开始,慢慢的向下方走,慢慢的慢慢的,等你醒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大江奔流了,情绪酝酿到最后比较汹涌,不知不觉间已经泪目了,而且是内流满面那种。

对了,是枝裕和最擅长描述的就是“家庭”,《小偷家族》也不例外,也是在描述“家”。

刚开始的时候,“一家人”用被人唾弃的方式维持日常生活,为了生活不惜偷窃、行骗,但是“一家人”却有外人看不到的温馨,有着普通家庭没有的心灵羁绊,互助互爱。让人慢慢的不自觉的接受了这另类的“一家人”,并且觉得很暖,期待这么“一家人”平静幸福的维持下去,此时作为观众的我们心中已经为“一家人”的温馨幸福所打动,不自觉的已经从情感上站到了“一家人”身边。

但是随着影片的发展,我们发现所谓的“一家人”竟然没有血缘关系,而是一群无依无靠的人相互利用,相互依存在一起组成的特殊团体,这个颠覆了我们常识中对于“家庭”这个概念的认知。随着影片中“一家人”的团体成员一个个剥离,一个个的显出原形,这种常识的冲突愈加强烈。

可是在《小偷家族》前半段的情感积淀,让我们内心非常矛盾,既对这种畸形关系感到惊异,又害怕他们被拆散,重回孤苦无依的境地,影片就在这样的节奏里一步步引导观众的感情,引导观众的情感冲突,引导观众叩问良知,知道最后到积淀的情感无处释放,只能在心中奔流涌动。

复盘来看,是枝裕和是在用这种畸形的人际关系,伪装的家庭结构来向社会,向观众呈现“家”的另外一种含义,除了血缘关系和法律关系,还有一种情感上的羁绊,这也是家庭的本质之一,他让人看完之后不自觉的对社会养老问题、家庭问题就行自省自查,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成功,非常高级的影片。


夜半聊闲


只有日本导演才能守得住这样的云淡风轻,像是手握一把手术刀,特别缓慢的不经意的把日本社会最无望的阶层剥了出来。

就是有那样的一群人,游走在被社会遗忘的边缘,他们也在竭尽全力躲开对他们不公的社会。生在压抑中,即便死也只敢悄悄的举行。寥寥无几的欢乐时光就像是躲在屋檐下,遥望远方的烟花。这差不多是极端的丧文化,远远的观看繁华,并不会去参与这繁华,也是一种都市演化的病。

特别沉闷,特别不易觉察的深入思考。戛纳电影节居然给了它大奖。如果没做好辛苦观看的准备,千万别进影院。



一般明月


怎么理解这部电影呢?

1:生了孩子并不定就是父母了。孩子有选择的话,可能不会选择自己亲生父母为父母;

2:他们爱你的话,是不会打你的。真正爱你的话,是会像我这样紧紧抱着你的。

看这部电影,感觉很平淡,但又猝不及防的戳中你的心。

小偷家族,每个人之间都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有着比血缘关系更为亲密的关系。彼此分享快乐,慰藉彼此。很温情的一部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