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主起落架设计曾遇难题 被苏联女大学生解决了

在冷战中苏联的米格设计局设计出一系列高性能米格战斗机,甚至“米格”成为苏联战斗机的代名词。在20世纪70年代初米格设计局顺应时代潮流设计出可变翼的米格-23战斗机,并衍生出米格-23BN和米格-27攻击机,这些飞机的北约代号都是“鞭笞者”。“鞭笞者”成为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苏联和东方集团的主力战斗机,至今还在一些国家中服役。

继60年代初米格-21列装后,1963年米格设计局又开始为苏联前线空军研制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要求新机既要大幅提高性能,又要具备短距起降能力以便在核战争中分散部署提高生存力。

最终米格设计局采用了可变翼设计,在机翼全部展开时具有很好的低速飞行性能,而在收起时又能保证高速性能,机翼可在最小16度到最大72度后掠角之间变化。

米格23主起落架设计曾遇难题 被苏联女大学生解决了

于是米格-23的机身就被发动机、可变翼翼盒和翼套结构、油箱和内置机炮塞得满满当当,内部空间相当有限。再加上该机采用上单翼设计,如果把主起落架设计在翼根处就会导致结构过长过重,得不偿失。

在米格-23进入详细设计后,米格设计局在主起落架设计上遇到了难题,传统的机身八字形起落架根本塞不进空间有限的机身,让许多结构设计师一夜白了头。到此时,主起落架设计已经可以说是事关米格-23项目的成败,如果要在机身上增加鼓包才能容纳下起落架的话,显然大幅增加跨音速阻力,导致性能下降。

米格23主起落架设计曾遇难题 被苏联女大学生解决了

无奈之下,米格设计局只能对外求助,向整个苏联航空工业寻求答案。最后一位苏联航空大学女大学生设计了一种蟹爪结构起落架,成功解决了米格-23起落架收放难题,她也因此得到了斯大林奖章。

米格23主起落架设计曾遇难题 被苏联女大学生解决了

这种新型单轮主起落架的轮距达2.88米,能充分满足米格-23在地面滑行时的稳定性要求。主起落架采用复杂的蟹爪式结构,主轮摇臂式减震支柱被安装在一个八字形支架末端,在收起时八字形支架向上运动,减震支柱同时向下折叠,实现了最小的投影面积,能完全塞进空间有限的L形主起落架舱中。

有趣的是米格-23的主起落架支柱也被当做气动系统的储气罐,主起落海域机腹折叠腹鳍联动,起落架伸出时腹鳍自动折向一侧,防止起降时擦地。

米格23主起落架设计曾遇难题 被苏联女大学生解决了

虽然结构复杂,但米格-23的蟹爪起落架却十分坚固可靠,在服役中很少出故障。以米格-23为基础发展的米格-27战斗轰炸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机在阿富汗战争中表现出的妥善率和事故率都让人惊喜。

米格设计局甚至在80年代用一架米格-27研究了舰载技术,该机在安装了拦阻钩后进行了地面高速滑跑拦阻测试,其目的是为了研制米格-23舰载战斗机改型。由此可见蟹爪起落架的坚固性和可靠性。

米格-23如今已经大多退役,虽然该机存在飞行性能缺陷,在服役中表现不佳,但却对我国歼-8II战斗机的诞生起到重要作用。我国通过研究从埃及获得了米格-23MS,在歼-8II上采用了数十项借鉴自该机的技术,如腹鳍、差动平尾、双管航炮、机翼和尾翼后缘的蜂窝结构、进气口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