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劃分爲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嘉興,浙江省地級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是長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重要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嘉興處江河湖海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與上海、杭州、蘇州、寧波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作為滬杭、蘇杭交通幹線中樞,交通便利。

嘉興建制始於秦,有兩千多年人文歷史。嘉興自古為繁華富庶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文明城市、全中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首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嘉興不僅以秀麗的風光享有盛名,而且還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勝利閉幕而備受世人矚目,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成為我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紀念地。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歷史沿革

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

從事農牧漁獵活動。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兩漢時煮海為鹽,屯田為糧。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兩晉、南北朝時,嘉興得到進一步開發,“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隋朝開鑿江南河,即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析嘉興縣東境及海鹽、崑山等縣部分轄地置華亭縣。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為大”,嘉興已成為中國東南重要產糧區,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的說法。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嘉興設置開元府,領嘉興、海鹽、華亭3縣,是為嘉興首次設州府級政權。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興軍為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為嘉興路總管府。宋元時,嘉興經濟較發達,被稱為“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生齒蕃而貨財阜,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龍等港口外貿頻繁,海運興隆。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此後四五百年內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日漸繁榮,棉布絲綢行銷南北,遠至海外,嘉興王江涇鎮的絲綢有“衣被天下”的美譽,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紗”的諺語,桐鄉濮院鎮絲綢“日產萬匹”,名聞遐邇。

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嘉興為浙西大府”,“江東一都會也”。清朝初期,清政府進行了賦稅改革和整頓,並多次對杭州灣沿岸海塘進行修築,嘉興社會經濟不斷好轉,市鎮更加繁榮。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

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複稱嘉興縣。

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閉幕,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分設嘉興縣、嘉興市,後撤並頻繁。

1983年8月,撤銷嘉興地區行政公署,分設嘉興、湖州市,嘉興市設城區和郊區,下轄嘉善、平湖、桐鄉、海寧、海鹽5縣。

1985年1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嘉興市區及所轄嘉善、桐鄉、海寧縣被列為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至1988年,嘉興市及所轄5縣均被列為經濟開放區。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1999年10月經省政府批准,秀城區對街道行政區劃作了調整,撤併東門街道,原東門街道在環城河以內的新馬路、環城東路、梧桐樹街、天星河、中山東路、東大街、迎紫橋、府東街、洲東灣、城東(含環城河以南的居民小組)、新東等居委會併入建設街道,環城河以東的車站路居委會和嘉冶新村居委會併入解放街道,並將新興街道在環城河以內的安樂路、府忠埭、南楊路、楊柳灣、南大街、河東街、紫陽街、府前街、青楊路(含環城河以東的居民小組)、梅灣街等居委會併入建設街道,同時在嘉興經濟開發區範圍內新建新城街道辦事處,轄原開發區新建的友誼、建明、天河、陸家苑、常秀5個居委會。

1999年末,全市有建制鎮67個,其中新增建制鎮1個;撤併建制鎮7個;全市有鄉30個,其中撤併鄉24個;全市有街道6個、居委會497個,居委會總數比上年增加4個。全市有行政村1558個。全市陸地面積3915平方千米,總人口330.19萬人,總戶數95.56萬戶。市城建成區面積26.47平方千米,人口22.28萬人,人口密度8417.07人∕平方千米。其中:秀城區29.5萬人、9.66萬戶;秀洲區48.86萬人、14.59萬戶;嘉善縣38.06萬人、11.58萬戶;平湖市48.07萬人、13.61萬戶;海寧市63.9萬人、17.42萬戶;海鹽縣36.48萬人、11.35萬戶;桐鄉市65.33萬人、17.36萬戶。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3市2區2縣的2線城市,享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2000年5月25日,浙政發[2000]98號批覆同意嘉興市調整市本級行政區劃:(1)秀洲區鳳橋鎮、新豐鎮、新篁鎮、餘新鎮、步雲鄉、七星鄉、大橋鄉劃歸秀城區。(2)秀城區嘉北鄉、塘匯鄉(不含張字圩村)、新城街道、解放街道的塘匯居民區劃歸秀洲區。(3)原塘匯鄉的張字圩村併入七星鄉,原解放街道的塘匯居民區併入新城街道。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嘉興市總人口3582996人。其中:秀城區500298人、秀洲區381625人、嘉善縣425972人、海鹽縣387723人、海寧市666080人、平湖市507899人、桐鄉市713399人。

2005年5月17日,民政部批覆嘉興市秀城區更名為南湖區。

2011年末,嘉興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共有29個街道、44個鎮,329個社區、28個居委會、809個行政村,市政府駐南湖區西南路1號。南湖區駐東柵街道,轄8街道5鎮,63社區57村。秀洲區駐新城街道,轄4街道5鎮,28社區114村。嘉善縣駐魏塘街道,轄3街道6鎮,46社區104村。海鹽縣駐武原街道,轄4街道5鎮,18社區28居85村。海寧市駐硤石街道,轄4街道8鎮,63社區161村。平湖市駐當湖街道,轄3街道6鎮,45社區95村。桐鄉市駐梧桐街道,轄3街道9鎮,34社區176村。【注:嘉經開代管22社區6村,嘉興港區代管10社區11村(均沒有統計在相應縣級行政區內),根據浙江省民政廳網站資料整理】

2012年末,嘉興市總面積3915平方千米,總人口344.52萬人;南湖、秀洲2個市轄區合計968平方千米,84.84萬人;平湖市537平方千米,48.89萬人;海寧市668平方千米,66.61萬人;桐鄉市727平方千米,67.99萬人;嘉善縣507平方千米,38.60萬人;海鹽縣508平方千米,37.59萬人。(數據來源於浙江省統計年鑑20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