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咱焦作竟然是「石」姓的發源地?!

中華石姓始祖

石奮是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以孝謹聞名於世,與其四個兒子均為二千石高官,被漢景帝稱為“萬石君”。司馬遷在《史記》中為石奮列傳,稱其“萬石君家以孝謹聞乎郡國,雖齊魯諸儒質行,皆自以為不及也”。石奮後裔現居住於溫縣西關,有《萬石君家譜》傳世至今。村裡出土有元代石闊天墓碑和明代石輅、石天寵堂兄弟及其妻子的墓誌,真實記載了當時石姓家族的傳承變遷。石奮墓園和祠堂均在溫縣,歷史上多次重修。石奮是中華石姓的祖先,溫縣是石姓的發祥地。世界石姓宗親代表多次到溫縣尋根祭祖,共話石奮忠孝美德的故事,促進溫縣招商引資,提升社會經濟發展。

不看不知道,咱焦作竟然是“石”姓的發源地?!

石奮像(資料圖)

一、忠孝傳家萬石君

石奮(公元前220年~公元前124年)的父親原是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滅後遷居到溫縣。漢高祖劉邦東進攻打項羽,途經河內郡溫縣,當時石奮只有15歲,投奔劉邦做個小勤務兵,侍奉漢高祖。劉邦很喜愛他恭敬謹慎,讓他做中涓,受理大臣進獻的文書和謁見之事,並召他的姐姐入宮做了美人,把他的家遷徙到長安的中戚里。

漢文帝時,石奮的官職積功升至太中大夫,後來大家都推舉他做太子太傅。漢景帝即位後,石奮官居九卿之位,但漢景帝心裡畏懼石奮,就外調他做了諸侯丞相。他的長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慶,都因為性情順馴、孝敬長輩、辦事謹慎,官位做到二千石。漢景帝說:“石君和四個兒子都官至二千石,作為人臣的尊貴榮耀竟然集中在他們一家。”就稱呼石奮為“萬石君”。石奮因而名聲大噪,名垂青史。

石奮並無特殊才幹,唯一值得肯定的是侍奉皇帝恭敬謹慎,是個名副其實的忠厚君子,這點無人能比。他的子孫後代和僕人都聽從他的教誨,也像他那樣恭敬謹慎,因而石奮家族以孝順謹慎聞名於各郡縣和各諸侯國。石奮的兒子因此也得到朝廷重用,大兒子石建官任郎中令,小兒子石慶後來做了漢武帝的丞相。司馬遷在《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中對石奮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其萬石君之謂邪!”

萬石君在漢武帝元朔五年去世,活了96歲。石建因悲哀思念而痛哭,以致手扶柺杖才能走路,過了一年多,石建也死了。石奮及其四個兒子都葬在故鄉溫縣,形成一個石奮墓居中、四個兒子的墓分列左右的墓葬群,當地民間俗稱“五冢窪”,2008年6月河南省政府公佈石奮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不看不知道,咱焦作竟然是“石”姓的發源地?!

石奮墓。張保民 攝

二、明代墓誌彰美德

石奮後裔一直居住在溫縣西關,現有《萬石君家譜》保存至今,自漢朝經唐宋元明清多次重抄續錄,從始祖石奮延續至今已有70多世,各代名諱歷歷可考。前些年西關四街出土了元代石闊天(五十二世)的墓碑,重新豎立在祖塋前。在石姓居民家裡發現了兩合明代石姓墓誌,志主分別是五十八世石輅、石天寵堂兄弟及其妻子,時間分別是明萬曆33年(1605年)、明萬曆43年。石輅與石天寵的墓誌均由堂侄石鎮國撰文,記述了家族的變故與艱辛,彰顯家族女眷的堅強與可敬。石輅及兒子石定國先後去世,只留下一個幼小孩子石起琇,孤兒寡母十分艱難。石輅的妻子張氏夫人撐起這個家,細心撫育孫子,嚴格教育,常以李密《陳情表》中“臣無祖母無以有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來激勵孫子刻苦學習。石起琇終於能夠補邑庠廩生,後考中功名,並娶了廩生原潔的孫女為妻。石天寵去世於萬曆元年(1573年),年僅25歲,女兒才一歲。其夫人曹氏仰天痛哭,捶胸吐血,絕食慾死,在親人勸解下振作精神,撫育女兒長大,擇配佳婿。曹氏享壽67歲,守寡41年,歷盡千辛萬苦,縣裡多次給她掛匾表彰。欽差巡按河南監察御史奏明上報朝廷,諭旨給銀三十兩建貞潔牌坊,學道、按臺年年供給糧食衣服,免其差徭。兩合墓誌以沉痛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記載了明代晚期石氏家族悲歡離合的真實生活,褒揚了家族女眷的大愛美德。

三、歷代官府修萬石君祠

萬石君石奮以恭謹忠孝聞名,歷代朝廷均大力褒獎。相傳溫縣很早即建有萬石君祠及牌坊。據《萬石君家譜》記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大雨不休,破壞房舍甚多,石家人拆除破房時,在牆內發現一瓷罐,罐口蓋著一個碗,打開後是《萬石君家譜》。與傳世的家譜相比,只開頭多了一篇元代溫縣縣尹劉天祿所寫的《萬石君忠孝記》一文。此文中言:“今者奉簡命來宰是邦,無時安息。適至邑西登其堂,刮目而視,祠宇煌煌而整潔,碑誌昭昭而顯明,意萬石君必多令嗣,及詢其後裔,侍者對曰僅石闊天父子恭謹奉祀,餘不禁心傷曰,大生之天於忠臣孝子之裔竟至無多,天心何其太忍也!繼而思之,今雖無多而春有祀秋有嘗,萬石君亦可永享弗替矣。”可見元代萬石君祠堂尚煌煌可觀,碑刻眾多。至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石奮裔孫石永恭自溫縣到河南省城開封,找到河南佈政史趙誠,懇請他為萬石君石奮墓撰文立碑。趙誠敕令溫縣知縣張承謨調查實情,修整萬石君墓及祠堂。張承謨遵照辦理,不僅修整了石奮墓及祠堂,而且酌撥黃河灘地百畝,以其稅賦給石永恭作為祭掃之用,趙誠也親寫碑文豎立於石奮墓前。據《溫縣誌稿》載張承謨《萬石君祠記》一文,修整後,石奮墓田巍峨高聳,祠宇整潔輝煌,不但是本縣人民學習的榜樣,而且往來縉紳也會瞻仰流連,生出景仰羨慕之情,可以教導世道人心。石奮祠原在今溫縣四街新興市場以東,現已不存。據老輩人講,石奮祠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尚保留有部分建築,祠堂山門前有圓形石鼓門墩,大門兩旁簷下各立數通石碑,石碑外設以木柵欄保護。可惜“文革”期間被拆毀,碑刻流失無存。

石奮是中華石姓的祖先,溫縣是石姓的發祥地。2007年3月31日,世界石氏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溫縣召開,來自9個省的石姓代表及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大會通過了《溫縣世界石氏文化研究會章程》。成立大會結束後,與會代表在石奮的墓冢前舉行了祭拜儀式。2008年10月,石奮墓晉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揭碑儀式暨首屆世界石氏祭祖大典在石奮墓前舉行,來自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我國的200餘位石氏宗親參加。隨著世界石姓宗親經常聯繫交流,加快石姓文化研究步伐,石奮的忠孝美德得以廣泛傳播,也提升了溫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