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進社區,搭起司法爲民「連心橋」

近年來,即墨區人民法院紮實開展法官進社區工作,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糾紛的優勢,積極參與打造黨委領導、司法指導、基層組織參與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2017年,該院共受理各類案件19855件,同比下降13.2%。逐步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問題不過夜”的矛盾糾紛化解格局,為創新基層治理方式走出了一條新路。

法官進社區,搭起司法為民“連心橋”

訴調對接 打造糾紛化解新格局

“蘭庭長謝謝你們,如果不是你們的幫助,我們老兩口可能等不到家庭團圓的這一天了……”年近九旬的王大娘老淚縱橫地說。

王大娘夫婦育有三個子女,大兒子因懷疑老兩口處處偏心弟弟、妹妹,與王大娘夫婦多年“不上門”,逢年過節都不去看望老人,和弟弟、妹妹為分家事宜大打出手。王大娘思子心切,將大兒子訴至法院,要求其每週看望老兩口一次。該案由即墨區法院藍村法庭庭長蘭振福承辦,考慮到老兩口和兒子之間的親情關係,本著“家事糾紛家裡化解”的理念,蘭庭長找到身兼社區調解員的藍村鎮前白塔村村支書姜福克和社區工作人員參與調解。為不給當事人平添嫌隙,調解地點選在了位於前白塔村的法官社區工作室。當事人、法官、調解員、社區工作人員圍坐在桌旁,在“拉家常”中打開了雙方當事人的心結,被告保證日後經常帶兒子、媳婦回家看望爸媽,定期給付贍養費,並承諾母親節叫著弟弟、妹妹一同回家給王大娘過節。老人聽到兒子的承諾倍感欣慰,於是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法官進社區,搭起司法為民“連心橋”

法官進社區實地調查

這個案例是即墨區法院法官社區工作室聯動化解矛盾糾紛的一個縮影。2017年,即墨區法院依託即墨區社區建設工作,在黨建基礎較好的社區設立法官社區工作室,將審判服務下沉到基層社區,解決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

該院四處人民法庭通過加強與駐地黨委政府、基層組織溝通對接,建立了矛盾糾紛聯動化解機制,在法官社區工作室設立聯動調解室,將司法調解、人民調解、基層行政調解有機結合,對於較小的矛盾糾紛,由調解室指導基層組織直接調解;對於矛盾糾紛較為嚴重,涉及到派出所及其他基層站所的,由調解室牽頭開展聯合調解;對於調解不成的案件,由調解室指導矛盾雙方走訴訟程序。調解室建立以來,已化解社區矛盾糾紛600餘件。

“法官經常在社區工作室開庭,村民們有時間就過來旁聽,以前我們大都不懂法,旁聽了這麼多案件,大家法律意識越來越強了!”正在旁聽一起相鄰關係糾紛案件的村民馬大爺感嘆道。

在主動參與基層矛盾糾紛調解的同時,該院將法官社區工作室作為巡迴審判點,按照審判庭的標準進行規範化佈置,定期選取贍養、繼承、相鄰關係等案件在工作室審理,並邀請群眾現場觀摩,達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大力倡導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良好風氣。截至目前,即墨區法院已在法官社區工作室審理案件80餘件,多數案件以調解方式結案,促進了案結事了。

“微互動” 指導矛盾糾紛化解

為最大限度將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即墨區法院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組建了“調解員、聯絡員之家群”“人民陪審員之家群”“站所一家人微信群”等3類社區服務微信群,構建多元化解糾紛“朋友圈”,實現法庭、鄉鎮、社區、村務“微互動”。

調解員黃義海,大信法庭周建鋼庭長

周庭長,人身損害賠償的各項費用有2018年新標準了嗎?

有新標準了。你轄區有糾紛嗎?

村民因為拆房屋起了點兒小衝突,我正在給調解。

好的,我馬上發給你。需要我們調解的話你通知我。

這段對話截屏來自即墨區法院“調解員、聯絡員之家群”,群成員主要為社區各村的調解員、治安員、網格管理聯絡員,對於本村發生的矛盾糾紛,群成員及時在微信群中進行信息發佈、法律諮詢,方便法庭對矛盾糾紛化解進行指導。法庭通過微信群直接指導村委化解矛盾糾紛120餘件,同時,該院組建的“人民陪審員之家群”指導化解矛盾糾紛60餘件,對於減少訴訟案件具有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還組建了“站所一家人微信群”,成員主要為鄉鎮各站、所負責人。各站所通過微信群實現互聯互通,在同一平臺上相互配合,有效整合調解資源,對於涉及到多個部門的矛盾糾紛進行共同研究,制定最佳化解方案,避免出現各自為政的情況。截至目前,通過該微信群訴前研究、化解矛盾糾紛40餘件,無一出現矛盾升級。

法官說法 開啟大眾普法新模式

“全體村民注意,5月27日上午9點在法德講堂有法治講座,請想聽講座的村民提前10分鐘入場……”前白塔村村委會正在廣播通知。

法官進社區,搭起司法為民“連心橋”

法官進社區開展普法宣傳

即墨區法院積極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將法庭作為基層普法的責任主體,與社區共建“法德講堂”,每季度舉辦一次講座,通過以案釋法的方式,實現“精準普法”,通過“走出去,送上門”的方式為社區建設和群眾自治提供法律指導和支持,促進依法治理和村民自治相結合、法治手段與鄉規民約相結合。法德講堂設立以來,已開展法治講座10餘次,提高了轄區群眾守法、用法意識。

除通過法制講座、邀請旁聽案件等方式外,該院還藉助法官社區工作室,與駐地社區、村委等形成普法工作合力,定期在人員密集的集貿市場等場所開展普法宣傳,現場解答法律問題,將法律知識送到群眾面前。2017年以來,已組織基層聯合普法8次,為群眾送去法律宣傳資料1000餘份,解答群眾法律問題120餘個。

聯動互助 凝聚基層治理合力

在駐地黨委政府的領導協調下,建立了多元聯動平臺,法庭通過法官進社區的方式參與社區建設,爭取駐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凝聚基層治理合力,積極為駐地中心工作提供司法服務。

“法官社區工作室是服務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臺,通過法官進社區更好地走進鄉村、融入基層,主動化解矛盾糾紛,是我們堅持走群眾路線,服務轄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即墨區法院曹偉院長表示。

該院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立足執法辦案,加強分析研判,把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充分發揮司法便民、利民、護民的職能,及時反映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推動駐地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法庭庭長積極參加駐地黨委政府的相關會議,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提出意見建議20餘條。

法官進社區,搭起司法為民“連心橋”

法官進社區審理案件,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法官進社區,不僅給轄區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審判服務和法律大餐,也為法庭工作帶來了便利,實現了互惠共贏。該院依託法官進社區構建起了協助送達網絡,加強與社區黨委配合,藉助社區網格化管理系統,及時彙總需送達的案件,充分發揮社區治安主任、調解主任、網格員等基層組織和基層工作者的作用,協助法庭進行送達,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熟地熟的優勢節約送達時間,提高送達成功率,不少案件實現送達、調解“雙豐收”。目前,以協助送達方式進行送達的案件佔法庭直接送達案件的35%,緩解了送達難問題。

“法官進社區參與社區建設,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的同時,提升了幹部的法律素養,促進了基層黨建,助力了鄉村振興,是一舉多得的好做法。”即墨區藍村鎮黨委書記周遵賢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