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会借助平台的力量

职场上,有个公认的潜规则:

“年纪越大,跳槽的代价就越大。”

用马化腾辞退大龄程序员的话来说,就是:“你什么都好,就是年纪大了。”

但其实,我理解小马哥的话,绝不仅仅是年龄问题,而是你的手艺已经无法与自己的薪资匹配了。

世界太残酷,我们太渺小。狂飙突进的年代,走得慢也是倒退。

是初创,还是成长,是平稳,或是衰退。这是一个问题……

1

前段时间跟银行客户经理聊天儿,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他已经算过了: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财务自由的标准分别是1.3亿、8000万和6000万。

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算的。但是这些瞠目结舌的数字,只会贩卖焦虑感。

往细里说吧,我认为,自由只是一种纯粹的感觉。

很可能并不是把比亚迪的车标换成宝马,或者买LV的时候可以不咬牙。更直接的感受是:有兴趣的时候,埋头苦干到三点也在所不惜,没兴趣的事情,一小时给三万也不接。

最根本的,是不受钱束缚的感觉。

然而,钱是总会花尽的。何况你到了高铁自由,还想过上飞机自由的生活;到了经济舱自由,就开始想着头等舱自由的人生。

如果非要用钱来计算,人的欲望并没有一个真正自由的顶点。

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更本质地来说,是来自于资源的积累+不可替代的才华+抓住机遇并实现它的能力。

有了这些,谈“财务自由”四个字才有点底气。

2

在我看来,财务自由,其实是每个人花一生去研究的事情。

所以有些人认为,做一个斜杠中年不失为通往财务自由之路的一种选择方式。斜杠,就是用小力撬动大收益,用小投入获得大产出。

事实上,“斜杠”不仅仅意味着一份收入,也不是为了自由(其实斜杠后你真的没时间),而是追求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即便固定工作之外扮演其他角色无法带来收入,但角色本身的体验已然是别样的一番收获。

正如马特里德利在《理性乐观派》一书中提到的那样,我们兴许很快就会生活在后资本主义、后公司的世界了,个人可以自由地临时聚到一起分享、协作和创新,互联网会帮助人们在世界各地寻找雇主、员工、消费者和委托人。互联网的帮助下传统创业时要负担的租金、广告成本都压缩了。“试错的成本越来越小,方式会更加灵活。”

3

最近让无数人落泪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有一个很残酷的细节。

徐峥的爸爸血管瘤,要马上做手术。徐峥拉着主治大夫说,你们这儿手术费也太贵了,另外一个医院才要八万块。

大夫一脸不高兴,那你去别的医院好了啦。

徐峥马上就服软:您不是权威么。

所以,在影片里我明白的是,权威就是溢价能力。因为LIFE IS MONEY。命就是钱。你要拿钱来换命。

搁到职场上,便是有另外一种体面的说法——知识就是财富。因为专家掌握了如何“救命”的知识,所以人家活该赚钱。

鲁迅曾说,要把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

“专业”就是你最好的个人品牌。

在这个时代,互联网可以快速连接到世界上任意一个人,信息不对称的鸿沟被大大抹平了。因此,基于兴趣、技能和专业领域的社区,为个人品牌的建立和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你是否曾想过,假使你从现公司离职之后,你能带走的、唯一不属于公司的是什么呢?

是你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会借助平台的力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专注于个人品牌的建立。他们并非以螺丝钉的身份为公司工作,而是以知识专家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服务。

他们的形式,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合伙制的团队、工作室。

他们的客户,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个人。

他们的服务模式,可能是长期合约,也可能是短期服务。

这样的身份,将会越来越多。

4

很多人都会相信鸡汤里面常说的,只要你努力,在哪都能走到人生巅峰。

通常,后面还要附上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从司机做到老总的故事,或者俞敏洪现在成教育产业教父了,当初还试过高考落榜。

本质上,这事儿有一定的“幸存者偏差”。

普通出身的人万万千,多少人从20岁搬砖到30岁咋就不提呢。

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会借助平台的力量

马明哲也好,俞敏洪也好,他们都身处过平安、北大这样人才汇集的地方。

除了自身能力超群,他们还遇上了好的平台。

一个优质的起步平台,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可以加一个火箭送你上天。

借力起点,如果你40岁之前遇到了一个好的平台,不妨尝试一下,抓住这个机会,人生的另一个起点,说不定就在这个决策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