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嵩县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概况】

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理坐标:东经111°24'~112°22',北纬33°35'~3421,面积3008.9 k㎡。总人口62万,辖16个乡镇310个行政村12个社区。嵩县为山区农业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萤石、重晶石、滑石、石英、钾长石、大理岩、黄铁矿、金等17余种,其中黄金产量省内名列前茅。截至调查时间,因地质灾害共造成死亡46人、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2479.5万元。

嵩县地处伏牛山北麓及秦岭支脉熊耳山、外方山之间,三面群山环抱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箕”形地势。境内有中山、低山、丘陵和河流阶地及漫滩四种地貌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49.4%、37.5%、9.3%和3.8%。年最大降水量为1101.7mm(2003年),年最小降水量为489.6mm。6~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9.9%。降水量由嵩北向嵩南递增。嵩县地表水资源丰富,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三条比较大的河流:伊河、汝河、白河,分属黄河流域、淮河流城、长江流域。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嵩县发育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等。本次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31处,其中崩塌62处、滑城60处、泥石流4条、地面塌陷3处、不稳定斜坡2处,分别占灾点总数的47.3%、45.8%、3.1%、2.3%和1.5%。

区内崩塌主要集中分布于居民点周围及交通路线侧壁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区,规模多为小型。其中土质崩塌45处,岩质崩塌17处。土质崩塌体岩性构成,主要岩性为亚黏土、砂砾石层及残坡积碎石土等,主要分布于县境中北部低山丘陵区。岩质崩塌体岩性多为变质岩类及碎屑岩类,岩体裂隙、节理发育,风化强烈。

滑坡规模上,中型5处,其余均为小型。土质滑坡47处,占滑坡总数的78.3%;岩质滑坡13处,占滑坡总数的21.7%。土质滑坡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亚黏土、亚砂土及残坡积碎石土。岩质滑坡岩性主要为泥岩、砂砾岩、片麻岩、片岩类等。滑坡平面形态以圈椅形、舌形、矩形为主,剖面形态多为直线及台阶形。主要分布于车村、白河、德亭、旧县、城关等乡镇。

区内泥石流主要为河谷型及冲沟型泥石流,流体性质均为水石流。主要分布于伊河流域的高都川、八道沟及汝河木札岭段,平面型态呈喇叭形、长条型,剖面形态一般呈阶梯形。规模为小型。

区内地面塌陷均为小型采空塌陷,塌陷坑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直径16.0~38.0m不等。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伊河流城、汝河流域和白河流城,面​积约2080.4 k㎡,占全县总面积的69.1%。区内地貌多为中低山,岩性多为变质岩,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公路切坡、居民建房及采矿等活动。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塌陷,其次为崩塌。地质灾害点平均密度5.8处/100 k㎡。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分布于县境西北天池山、伊汝河分水岭、白河、汝河分水岭一带,主要发育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面积约871.7 k㎡,占全县总面积的29.0%。区内植被发育,山势陡峻,基岩风化强烈,易发生崩塌、滑坡,但区内人口居住稀蔬,一般不会对居民及财产构成威胁。但境内风景优美,在旅游旺季,游客较多。地质灾害点平均密度0.9处/100km2。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分布于县境东北,面积约56.8 k㎡,占全县总面积的1.9%。该区地处陆浑水库下游,属山前倾斜谷地,地势起伏相对较小,第四系覆益层较厚,小型冲沟发育。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黄土崩塌,规模均为小型,危害不大。

河南省嵩县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地质灾害隐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区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31处,其中危害程度特大级2处、重大级16处、较大级70处、一般级43处。共计威胁人口7666人,威胁资产达1.52亿元。协助地方政府对35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编制了防灾预策和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初步建立了满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