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鳥籠文化丨北籠名家講述鳥籠子的祕密

天津鳥籠文化丨北籠名家講述鳥籠子的秘密

長袍馬褂,提籠架鳥。關於養鳥,大藏家、學者王世襄曾寫過一篇關於百靈的文章,說北京人養百靈講究“淨口”,規定百靈只許叫十三個片段,通稱“十三套”。雛鳥初學十三套時,還要拜一籠老百靈為師,養鳥人要天天帶鳥來跟它學,人的生活起居就以鳥籠為中心,一切奉陪到底。王世襄不由得感嘆,養鳥簡直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沒罪找罪受,說句北京老話就是“不冤不樂”。

要說玩鳥,北京城的紈絝子弟提一方鳥籠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天津則以鳥籠製作出名,制籠子的名家很多都在本地,這種風氣一直延續至今。

天津鳥籠文化丨北籠名家講述鳥籠子的秘密

鳥籠文化是諸多文化的一部分,不同地域的鳥籠不僅僅止於工藝上的區別,它更像是口音的差異,反映的是一個地區人文與習俗的變遷。中國的鳥籠主要分為:北籠、南籠、川籠、廣籠等款,其中敦實大氣的北籠製作名家主要聚集在天津

中國鳥籠講究“南方北圓”,北籠以圓形為主,落落大方。方籠一般是小鳥籠子,文革後期在北方也曾流行過一段時間,當時養鳥這種享樂主義是不被允許的,看見就砸,實在愛鳥怎麼辦呢?買方的小鳥籠,上面蓋條手巾,方便放在書包裡遛。

天津鳥籠文化丨北籠名家講述鳥籠子的秘密

鳥籠文化興於清康乾盛世,由滿清貴族豢養鷹犬的舊俗演變而來。養鳥催生了鳥籠的生產和加工,其中不乏有製作精絕者。當時,清宮造辦處組織全國能工巧匠,專門為宮中製作鳥籠。在皇家影響下,民間的富貴階層也紛紛仿效,養鳥玩籠之風愈演愈烈。在老北京的街頭巷尾,經常可以看見穿著長袍馬褂,戴著瓜皮帽,手裡拎著鳥籠子的各位爺。他們每天清晨,無冬歷夏,都得去城根兒、河沿兒去遛鳥。遛完鳥直奔茶館,把鳥籠子往橫樑上一掛,沏上一壺茶,邊品邊聊。清末的時候時局動盪,茶館的柱子上也都會貼個紙條,上寫四個大字“莫談國事”,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還是養鳥、說鳥,更合時宜。

天津鳥籠文化丨北籠名家講述鳥籠子的秘密

▲一把好鉤要脖正腳平,橫平豎直,纏脖緊密,焊點隱秘,比列協調,易上包漿

北籠以天津、北京為中心,京津兩地幾乎不分家,做籠腔子和鉤子的,天津名家最多,做蓋板的名家大多在北京,而鳥食罐基本都是名家拿老罐子去景德鎮仿製,稱做“定燒”。韓春是北籠的祖師爺,天津的制籠名家都要尊韓春為一聲師傅。韓春制籠起初是在北京學手藝,到了日委時期回到天津在南市開門市制籠。他在天津時也收有一名徒弟姓索,天津鳥友都愛叫他小索。老一輩中,韓春制籠腔子最有名,老鉤子則以老小張、小趙、郭子口碑最佳。

天津鳥籠文化丨北籠名家講述鳥籠子的秘密

隨著制籠工藝以及工具的不斷改進,制籠這門手藝發展到今天,工藝更加精細,也有更多名家脫穎而出。天津籠的精品如劉樂民的全合竹蝦米須小鳥籠,“泥鰍背”、“圓肩膀”,細條窄圈,細細籠條竟然是兩根帶有竹皮的竹條粘合而成,大大彌補了因條細而削弱的韌勁和張力。將籠上圈用手擰一角度,鬆手後,只聽砰砰作響,籠腔迴歸原位,讓人歎為觀止。另如河東王勝利的鳥籠,竹節淺刻,層次分明,立體感極強,更有鑲嵌工藝,牙雕籠、玳瑁鑲嵌籠、刻青籠為主,其鑲嵌工藝以精湛紮實,結實耐用聞名遐邇,自成一派。其兄王同義善做鉤、仿製古罐,是天津做鉤子手藝最好的,可惜過早辭世,當今以小褚做鉤子名氣最大。

天津鳥籠文化丨北籠名家講述鳥籠子的秘密

▲河東王勝利師傅的鳥籠,竹節淺刻,層次分明,立體感極強,更有鑲嵌工藝

擅長鑲嵌工藝的王勝利師傅,年近60歲,是天津當今名家裡做鳥籠子最早的。他16歲入行,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就和哥哥王同義靠做籠腔和鉤子養家餬口。王師傅說,那時候,鳥市上玩鳥的都是師傅,誰有好籠子,他就去問去學,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王師傅的第一張籠子賣了六毛錢,那時候吃一頓早點三分錢,可見,好籠子在什麼年代都是物有所值的。如今,光是一把老鉤子就上萬元,一張名家的籠腔子也可賣到幾萬元。王師傅收藏了一些百年老鉤子,有一種上百靈籠子的13太保,拆下來零件一共13件,把玩起來也是樂趣無窮。

天津鳥籠文化丨北籠名家講述鳥籠子的秘密

在天津,工匠們發揮其智慧,還做出了一種大漆鳥籠,大漆本是一種天然料質,匠人把其用於鳥籠之身,取漆之長補竹之短,經過幾十道工序,仔細打磨,方成臻品。除了劉樂民、王勝利兩位,孫洪勝、呂大海、王純臺、韓懷利、徐子明、李玉新等天津名家在北籠界的名號也都是響噹噹的。

天津鳥籠文化丨北籠名家講述鳥籠子的秘密

過去籠具圈裡有一句行話:玩鳥的是賠錢敗家子,玩傢伙板(籠具)永遠不賠錢。鳥養到半截出什麼岔子傷了沒了,但籠子能留下。養什麼鳥用什麼籠子,籠子提錯了,出去讓人笑話。罩子也很講究,白罩子、藍罩子,一看就知道養得是什麼鳥。還有鉤子、蓋板、頂棚、食罐、鳥槓……一張鳥籠,每個零件的搭配都是門道。

天津鳥籠文化丨北籠名家講述鳥籠子的秘密

▲鳥槓的材質多樣,有木、竹、牛角、象牙等,槓體多用魚皮,最好的是鯊魚皮

鳥籠的搭配也是一門學問,什麼籠,多粗的絲配多粗的鉤子,鉤子的顏色和蓋板怎麼搭配,蓋板的題材和頂棚、鳥罐的題材怎麼搭配,顏色怎麼搭配等等。

什麼鳥要用什麼樣的籠子,尺寸、比例、籠條之間的距離都是不一樣的,如畫眉籠、紅脖籠、藍脖籠、白靈籠、白眼兒籠、繡眼兒籠等,完全是按照鳥的體型大小、身材比例來分,這樣鳥放進去才好看。就連養紅藍靛頦的籠子也不一樣,因為兩種鳥的習性不同。過去養紅靛頦用篦子底兒,因為紅靛頦換毛時,為了片兒紅,早晨起來要趟露水,要把籠子放在草上以方便接觸露水。而且這種鳥比較嬌氣,糞便總不幹的話,瓜子踩到特別容易爛爪子。如果是篦子底兒,上面鋪一塊布,糞便就容易幹。不過到了冬天,就要用托盤的底子了,篦子底兒透風不利於保暖。

天津鳥籠文化丨北籠名家講述鳥籠子的秘密

籠腔以前是篾匠的活兒,現在講究可多了,首先選材要高密度風乾老竹,不易變形,易變色發紅。製作上來說也是大有講究,一根籠絲可以一週都貼上竹皮,大圈的接口可以細不可見,籠子上所有有竹節的部位在一條線上(對節),竹節不能多,一圈最多兩個;籠圈上的楔子小如針尖而外表則平滑如整竹。籠腔都有作者的款,一般在籠頂下方火印上去,一個匠人的執著與精神就濃縮在這小小一方落款上。

竹籠的把玩變色是一個自然過程,先是白茬,然後微黃、蠟黃、深黃、微紅、深紅至棗皮紅,最後達到紫紅色。現代人玩籠已經不是單純的為了養鳥,茶餘飯後拿起自己喜歡的籠具在手中把玩一陣,盤玩的就是這份自然的樂趣。北方籠子忌上任何油類,因為北方風高多塵土,上油後的籠子容易招土,籠子變過色後發黑影響觀賞,尤其是接口更容易出黑線,使收藏價值大打折扣。新籠到手,準備一塊棉布和小塊帆布就可以了。帆布用以打磨籠條檔,棉布擦籠整體,等籠子用布盤光後才上鉤板。早春、嚴冬、大風天,好籠最好不出屋,在室內,籠子也要放到有一定溼度的地方,如果陽臺太乾躁,可以養些花草或養魚來增加溼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