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鸟笼文化丨北笼名家讲述鸟笼子的秘密

天津鸟笼文化丨北笼名家讲述鸟笼子的秘密

长袍马褂,提笼架鸟。关于养鸟,大藏家、学者王世襄曾写过一篇关于百灵的文章,说北京人养百灵讲究“净口”,规定百灵只许叫十三个片段,通称“十三套”。雏鸟初学十三套时,还要拜一笼老百灵为师,养鸟人要天天带鸟来跟它学,人的生活起居就以鸟笼为中心,一切奉陪到底。王世襄不由得感叹,养鸟简直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没罪找罪受,说句北京老话就是“不冤不乐”。

要说玩鸟,北京城的纨绔子弟提一方鸟笼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天津则以鸟笼制作出名,制笼子的名家很多都在本地,这种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天津鸟笼文化丨北笼名家讲述鸟笼子的秘密

鸟笼文化是诸多文化的一部分,不同地域的鸟笼不仅仅止于工艺上的区别,它更像是口音的差异,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人文与习俗的变迁。中国的鸟笼主要分为:北笼、南笼、川笼、广笼等款,其中敦实大气的北笼制作名家主要聚集在天津

中国鸟笼讲究“南方北圆”,北笼以圆形为主,落落大方。方笼一般是小鸟笼子,文革后期在北方也曾流行过一段时间,当时养鸟这种享乐主义是不被允许的,看见就砸,实在爱鸟怎么办呢?买方的小鸟笼,上面盖条手巾,方便放在书包里遛。

天津鸟笼文化丨北笼名家讲述鸟笼子的秘密

鸟笼文化兴于清康乾盛世,由满清贵族豢养鹰犬的旧俗演变而来。养鸟催生了鸟笼的生产和加工,其中不乏有制作精绝者。当时,清宫造办处组织全国能工巧匠,专门为宫中制作鸟笼。在皇家影响下,民间的富贵阶层也纷纷仿效,养鸟玩笼之风愈演愈烈。在老北京的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见穿着长袍马褂,戴着瓜皮帽,手里拎着鸟笼子的各位爷。他们每天清晨,无冬历夏,都得去城根儿、河沿儿去遛鸟。遛完鸟直奔茶馆,把鸟笼子往横梁上一挂,沏上一壶茶,边品边聊。清末的时候时局动荡,茶馆的柱子上也都会贴个纸条,上写四个大字“莫谈国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是养鸟、说鸟,更合时宜。

天津鸟笼文化丨北笼名家讲述鸟笼子的秘密

▲一把好钩要脖正脚平,横平竖直,缠脖紧密,焊点隐秘,比列协调,易上包浆

北笼以天津、北京为中心,京津两地几乎不分家,做笼腔子和钩子的,天津名家最多,做盖板的名家大多在北京,而鸟食罐基本都是名家拿老罐子去景德镇仿制,称做“定烧”。韩春是北笼的祖师爷,天津的制笼名家都要尊韩春为一声师傅。韩春制笼起初是在北京学手艺,到了日委时期回到天津在南市开门市制笼。他在天津时也收有一名徒弟姓索,天津鸟友都爱叫他小索。老一辈中,韩春制笼腔子最有名,老钩子则以老小张、小赵、郭子口碑最佳。

天津鸟笼文化丨北笼名家讲述鸟笼子的秘密

随着制笼工艺以及工具的不断改进,制笼这门手艺发展到今天,工艺更加精细,也有更多名家脱颖而出。天津笼的精品如刘乐民的全合竹虾米须小鸟笼,“泥鳅背”、“圆肩膀”,细条窄圈,细细笼条竟然是两根带有竹皮的竹条粘合而成,大大弥补了因条细而削弱的韧劲和张力。将笼上圈用手拧一角度,松手后,只听砰砰作响,笼腔回归原位,让人叹为观止。另如河东王胜利的鸟笼,竹节浅刻,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更有镶嵌工艺,牙雕笼、玳瑁镶嵌笼、刻青笼为主,其镶嵌工艺以精湛扎实,结实耐用闻名遐迩,自成一派。其兄王同义善做钩、仿制古罐,是天津做钩子手艺最好的,可惜过早辞世,当今以小褚做钩子名气最大。

天津鸟笼文化丨北笼名家讲述鸟笼子的秘密

▲河东王胜利师傅的鸟笼,竹节浅刻,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更有镶嵌工艺

擅长镶嵌工艺的王胜利师傅,年近60岁,是天津当今名家里做鸟笼子最早的。他16岁入行,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就和哥哥王同义靠做笼腔和钩子养家糊口。王师傅说,那时候,鸟市上玩鸟的都是师傅,谁有好笼子,他就去问去学,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王师傅的第一张笼子卖了六毛钱,那时候吃一顿早点三分钱,可见,好笼子在什么年代都是物有所值的。如今,光是一把老钩子就上万元,一张名家的笼腔子也可卖到几万元。王师傅收藏了一些百年老钩子,有一种上百灵笼子的13太保,拆下来零件一共13件,把玩起来也是乐趣无穷。

天津鸟笼文化丨北笼名家讲述鸟笼子的秘密

在天津,工匠们发挥其智慧,还做出了一种大漆鸟笼,大漆本是一种天然料质,匠人把其用于鸟笼之身,取漆之长补竹之短,经过几十道工序,仔细打磨,方成臻品。除了刘乐民、王胜利两位,孙洪胜、吕大海、王纯台、韩怀利、徐子明、李玉新等天津名家在北笼界的名号也都是响当当的。

天津鸟笼文化丨北笼名家讲述鸟笼子的秘密

过去笼具圈里有一句行话:玩鸟的是赔钱败家子,玩家伙板(笼具)永远不赔钱。鸟养到半截出什么岔子伤了没了,但笼子能留下。养什么鸟用什么笼子,笼子提错了,出去让人笑话。罩子也很讲究,白罩子、蓝罩子,一看就知道养得是什么鸟。还有钩子、盖板、顶棚、食罐、鸟杠……一张鸟笼,每个零件的搭配都是门道。

天津鸟笼文化丨北笼名家讲述鸟笼子的秘密

▲鸟杠的材质多样,有木、竹、牛角、象牙等,杠体多用鱼皮,最好的是鲨鱼皮

鸟笼的搭配也是一门学问,什么笼,多粗的丝配多粗的钩子,钩子的颜色和盖板怎么搭配,盖板的题材和顶棚、鸟罐的题材怎么搭配,颜色怎么搭配等等。

什么鸟要用什么样的笼子,尺寸、比例、笼条之间的距离都是不一样的,如画眉笼、红脖笼、蓝脖笼、白灵笼、白眼儿笼、绣眼儿笼等,完全是按照鸟的体型大小、身材比例来分,这样鸟放进去才好看。就连养红蓝靛颏的笼子也不一样,因为两种鸟的习性不同。过去养红靛颏用篦子底儿,因为红靛颏换毛时,为了片儿红,早晨起来要趟露水,要把笼子放在草上以方便接触露水。而且这种鸟比较娇气,粪便总不干的话,瓜子踩到特别容易烂爪子。如果是篦子底儿,上面铺一块布,粪便就容易干。不过到了冬天,就要用托盘的底子了,篦子底儿透风不利于保暖。

天津鸟笼文化丨北笼名家讲述鸟笼子的秘密

笼腔以前是篾匠的活儿,现在讲究可多了,首先选材要高密度风干老竹,不易变形,易变色发红。制作上来说也是大有讲究,一根笼丝可以一周都贴上竹皮,大圈的接口可以细不可见,笼子上所有有竹节的部位在一条线上(对节),竹节不能多,一圈最多两个;笼圈上的楔子小如针尖而外表则平滑如整竹。笼腔都有作者的款,一般在笼顶下方火印上去,一个匠人的执著与精神就浓缩在这小小一方落款上。

竹笼的把玩变色是一个自然过程,先是白茬,然后微黄、蜡黄、深黄、微红、深红至枣皮红,最后达到紫红色。现代人玩笼已经不是单纯的为了养鸟,茶余饭后拿起自己喜欢的笼具在手中把玩一阵,盘玩的就是这份自然的乐趣。北方笼子忌上任何油类,因为北方风高多尘土,上油后的笼子容易招土,笼子变过色后发黑影响观赏,尤其是接口更容易出黑线,使收藏价值大打折扣。新笼到手,准备一块棉布和小块帆布就可以了。帆布用以打磨笼条档,棉布擦笼整体,等笼子用布盘光后才上钩板。早春、严冬、大风天,好笼最好不出屋,在室内,笼子也要放到有一定湿度的地方,如果阳台太干躁,可以养些花草或养鱼来增加湿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