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爆红网络的杀鱼弟如今服毒自杀,你认为究竟是什么造成的悲剧?

富春一凡


实话实说,八年前的网络红人“杀鱼弟”,我不知道。刚才认真看了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不禁心生感慨。除对17岁的小孟表示同情外,想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谈一下看法:

2010年,十来岁的小孟以其娴熟的杀鱼本领获得网友关注,也让辍学在家的他重回校园。可以想象一下,小孟父母在城市里先后生养六个孩子,在没有放开二胎的时代承受了很多社会抚养费用;他们在城市卖鱼为生,生活条件非常一般;10岁的孩子就跟着父亲出摊宰鱼,可能甚至更早他就已经脱离了校园生活;父母除了生育孩子、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不是十分关注。这对父母只想着生孩子,忙生存,并没有想教育孩子、培养成才。

小孟的童年缺少关爱和关心,突如其来的网络关注让这个家庭发生了变化:小孟得以回到学校,回到学校的他能够适应校园生活吗?除了短时间的网络关注,他能够获得持久的认可和关爱吗?如果不能,他在校园里快乐吗?小孟的父亲将鱼摊更名为“杀鱼第”,生意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增加的工作量在少了一个帮手的情况下,将由谁承担呢?不懂教育、性格急躁的父亲,是否让孩子们继续充当下手,在放学以后继续从事这些体力劳动呢?小孟的成绩并不理想,辍学回家后,在经历了网红曝光后,对父亲、对家人的态度已经不是原来的顺从,青春期的叛逆和家长的无知共同将一个青年人推向了人生的绝境。

小孟为什么要服用毒药自杀?那就是彻底的绝望,对家人失去情感,对未来失去信心,不愿承受生活的重压,也不想突破自我的局限。小孟的悲剧在于,他的人生曾经转弯,再次回到原点时,既不能接受现实的残酷,有无法创造未来的美好。

假如小孟未曾当过网红,受过关注,他可能就是贩鱼市场里最普通的一个人。可是,命运转弯,当思想、学识、眼界都无法跟上的时候,这个转弯就成了命运玩笑了。


入青0601


听闻这一起悲剧,为发生这样一起事件深感痛惜!这是一个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

但无论怎样我都觉着需要正视和面对它。自杀行为不但危及自身生命,也痛苦到家人和朋友。

十七岁,正是每个年轻人的花季时节,而"杀鱼弟"却以一服百草枯妄图匆匆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那么,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青春大男孩宁愿选择死亡也

不愿意面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们无法了解他身上有着怎样的创痛,但我们却不难从他的生活经历去回顾他的个人成长。

在我看来,在他还没有走完的三分之一的人生里完全是一个悲剧故事,当所有学龄孩童都在就学的时候,他已经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他的世界是灰暗的,无光的。

我无法想象他用怎样的沉默和耐性去完成每一天在他心理上极其压抑的工作。对比其它入学的身边同伴,我不知道他内心是否像平静的湖水那样不起涟漪。

他应该很渴望上学,那样才是他的快乐。可是,他是没有快乐的。我不知道,他一个人静默的时候,那种不快乐会不会时常传染到他。作为父母怎么可以抛弃自己的责任。

我是一个在外工作的人,尽管每天极其辛苦,但我心里面从来不会抱怨,因为我有女儿等待我的抚养,我不可能让她从小就缺失受教育的权利。她应该和正常的同龄人一样享受属于她的年龄的生活。

我不知道"杀鱼弟"的父母有没有一丝半点的愧疚心理,既然没有能力供自己的孩子上学,为何还要让孩子遭遇来自身体上的伤害?

我不知道十七岁的"杀鱼弟"连这个社会正常的年轻人应当享有的天赋权利都没有的时候,他的生命里还有哪些是值得留恋的?

一个经常对孩子拳打脚踢的父亲,没有按这个国家正常法定的要求将孩子送学的父亲,一个按照正常的成年人劳动参与家庭活动的自食其力的孩子。

我不知道这个家庭到底给了他哪些温暖?或者,在他记忆里从来没有过温暖。

他还有一个极其残暴的父亲,这个父亲的暴脾气甚至能够差点将孩子的眼球打烂。这究竟是一个怎样凶狠的人?

换是我,遇到这样的父亲,我会愤恨不已,等我渐渐长大了,我会和他对着干,我已经能够自食其力了,为什么我还要遭受暴打和毒打?

我没有就学的权利,家庭本身已经很对不起我。我个人的言行还要遭受严厉的监管,他们凭什么管我?

我自己能够挣钱养活自己,为什么我还要遭受毒打,甚至父亲的行为都快造成我失明的危险,

我完全不知道存在这个家庭里有多少意义,我觉着我不该来到这个世界。

我来到这个世界,我没有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我连正常孩子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都被剥夺,

我还是他们的孩子吗?我是他们的孩子为什么还要遭受这样的责难?

大概,种种的心理因素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杀鱼弟",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对自己不好,自己来到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义。

父母本是自己人生的最大倚仗,最后却成了心里最大的悲苦,带着这样的苦是否要继续存活下去?自己已经没有了根本,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显得一点都重要!甚至自食其力了还要百般折磨,这显然是"杀鱼弟"内心不情愿看到的,所以,父亲的任何一次严厉或者暴行都会直接引起小孩子奋起反抗的心理。

当反抗的次数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小孩子毕竟是依靠着父母生存的,当生存的路已经无法可走,应当获得的正常人的自由权利也被剥夺,连一个靠都没有的情况下,自己还怎么活、

人生的命运又是那般悲催,重重心理因素积累之下,选择结束生命寻求解脱显然成就了最后的行为。

所以,在我看来,"杀鱼弟"的行为完全是一种精神障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没有一个好的社会氛围,没有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孤独,无助,无望,猜忌和被歧视充斥着一个不健康的身心,最后才酿造了今天的悲剧。

对于这个社会,相信还有一些像"杀鱼弟"这类情形的孩子没法正常入学,同样也担负起一定的家庭生活责任,当他们担负起做人该负的责任的时候,自然要求社会和家庭要赋予他们正常人的权利,当这种正常的诉求遭遇地抵制的时候,内心显然是反感的,而家庭方面的规训一旦过于严厉,自然产生逆反心理。

因为,我们真的没法要求一个能够同等付出且能够自食其力的小孩还要生活在我们严厉的管辖范围之内,因为我们自己都不愿意遭受那样的待遇!

青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尽管"杀鱼弟"的行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特例,但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一定要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自杀行为又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故而,我们社会应该从各个方面去着手和关心年轻一代的未来成长,只要多关心,多预防,世界一定变得更加美好!


红小影


“杀鱼弟”、今年17岁的苏州小孟服用剧毒农药百草枯自杀,“悲剧”背后有着深层的心理和社会原因。

先来看心理原因。

首先,亲子关系和教育存在重大失误。说到亲子关系和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最早最好的人生启蒙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十分广远8年前的网红的意义。亲子关系和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为孩子营造足够的安全感,绝对不能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让孩子整日活在惊恐中,可惜这最重要的一点,一些家长至今还不太清楚。据邻居透露,小孟的父亲常常打骂孩子,最严重的一次,打得小孟差点摘除眼球。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容易产生自卑、敏感、恐惧和抑郁情绪,甚至内心极度偏狭、自私、愤怒,容易产生过激行为,这是悲剧发生的首要原因。

其次,没有解决好“青春叛逆”的问题。青春期属于人生的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又被称为“叛逆期”、“危机期”。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儿童,身体急剧发育,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因而具有身心发育不平衡、情绪起伏波动大的特点,所以会更加在乎自尊,表现出敏感和争强好胜,容易在生理、社会和心理的不平衡中产生矛盾冲突,对待事情常常会产生偏激的看法,从而引起严重不良情绪的产生。反观“杀鱼弟”小孟,从小跟着父母到处奔波,居无定所,又生活在菜场这种人员混杂的地方,况且还没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仅本该在正规的学校里获得的行为能力没有,还会产生和“混杂人员”接触交往上的心理落差感、迷茫感。再加上小孟的父亲只知道赚钱,而却认为读书无用,这就导致父母对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小孟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引导,也是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三,过早让孩子接触与其认知不相称的事物。小孟的父母不仅对其缺乏应有的关爱,还让孩子过早去杀鱼,接触“血淋淋”的场面,这对尚处于认知幼稚阶段的小孟来说,无异于是一场难以承受的“打击”。心理学理论认为,超出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认知体验,尤其是涉及“血腥”“冰冷”的东西,会使心理发生扭曲,容易产生冷漠、孤独、无助甚至绝望的心理感受。这也就验证了小孟为什么用犀利、冷漠的眼神杀鱼、卖鱼,而不是这个年龄本该流露出的纯洁和无暇的目光。正因为由于小孟的父母不会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体验,而小孟有什么心事也不愿和父母交流,同时又缺乏朋友倾诉,时间一长,压抑的不良绪总会爆发,这也是悲剧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再来看社会原因。

社会上有少数人怀有“猎奇心理”,由于他们的盲目叫好,使得小孟的父母看到了“发财”的捷径,就是通过孩子来招揽生意,可以获得不菲的“经济利益”,这又是悲剧发生的又一原因。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父母要给孩子创造安全的成长氛围,给孩子浓厚的家庭的温暖,对孩子健康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心理意义,这不仅让孩子感到实实在在的稳定,而且使孩子们心理上有一种踏实感,给孩子爱,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可以让孩子慢慢懂得爱,这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只有得到足够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就会非常自信,有很强的自知力和理解别人的能力,且心理耐受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具有很好的人格魅力。所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是家长首先要做的。更是亲子关系和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二,(1)父母需要正视少年儿童的“青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是少年自我意识发展,成人感出现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作为父母,一定要正视这一现象,到这个时期父母不能再把子女作为支配的对象,要认识到子女也已经不再依从父母,成为独立的自我了。

(2)父母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的要点。在叛逆期到来之前要做好思想准备,注意调整与子女的关系和改善对他们的态度,为正确对待反抗期做好铺垫;要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尊重他们所需要的隐私权,遇事多同他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父母对子女要以友相待,要和他们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能够交流思想,吐露心声,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以朋友的关系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引导子女正确地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3)教给“青春叛逆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叛逆期”少年儿童的情绪变化强烈,带有冲动性,且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时,应教会他们积极的应对方法。如纠正非理性的观念,参加集体和文体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理性面对情绪的周期性变化等。

三,要正确安排“青春叛逆期”少年儿童去做与他们认知相匹配的事情。父母要根据子女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去引导和安排适应性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实现他们自我意识的顺利完成。


四,遇到类似情况,社会“关心下一代”等相关机构有义务及时介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干预,尤其对家长要进行有关“亲子关系和教育”的知识培训和指导,使他们了解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科学规律。

总之,对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对一个需要用爱来包裹的稚嫩心灵,父母一定要带给他们安全感,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相待,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切忌打骂孩子,多给孩子以爱的关怀,努力创造适合他们心理安全成长的环境,这些都会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白新明心理健康到家


99随便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不要苛求孩子,也不要苛求孩子的父母,他们也不想如此。

谁是杀鱼弟?

事情需要回顾到7年多以前,大约在2010年11月份,一篇叫作《苏州最年轻杀鱼弟!绝对震撼你的视网膜神经》的帖子出现在网上,迅速爆红。

杀鱼弟就是帖子主角,叫孟凡森,当时年仅9岁。

孟凡森家卖鱼的摊子,在苏州市官渡里立交桥附近,化肥厂菜场的对面街边。

笔者已在苏州生活超过20年,在2010年的时候,官渡里附近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居住在那里的,大多是从外地来苏“讨生活”的外地人。

孟凡森就生活在一个外来人口家庭。

父母是山东人,当年生有5个孩子(据说现在已经有6个),孟凡森是家里的老大,5岁左右来苏州,跟着父母卖鱼为生。

在2010年11月帖子爆红,9岁的孟凡森对于自己的“出名”,其实很反感,有记者曾记载这样一件事,当这名记者找到正在卖鱼的一家三口,表明身份,“小鱼老板”孟凡森突然发火,一声不吭端起一盆鱼池里的水,泼了记者一身鱼鳞。

第一,苏州有多少外来讨生活的人?

不计其数。

20多年前笔者刚来苏州的时候,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小城”,市区人口不过7,80万,加上县级市和农村,也不过2,300万人口,但到了现在,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过千万!

9几年的时候,我妻子厂里有个打扫卫生的老阿姨,苏州长桥镇人,平时没法回家,到了周末才能乘郊区公交回家,好像回家探亲一般。

但是现在,长桥那个地方几乎属于市中心了。

20年里,苏州这座城市扩张了N倍,人口暴涨之下,多出来的人口,从哪里来?

杀鱼弟一家,笔者一家,这样的外来人口,组成了“新苏州人”群体。

第二,生活在苏州的人,都是富人吗?

在很多人眼里,苏州是个好地方,以一个地级市的身份,曾经占据全国GDP排行榜第4名的位置,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富人。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笔者曾在苏州当律师,接触过不少外来人口家庭,坦率地说,杀鱼弟孟凡森这样的家庭,在苏州不是少数。

苏州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外来人口赚钱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苏州的生活支出成本高,房价涨得快,很多外来人口家庭的收入,大部分被迫砸进了房子。

有句话叫,“新苏州人”辛苦半辈子,换来一套苏州的商品房,然后发现,自己并没变成苏州人。

第三,杀鱼弟为何没有上学?

据2010年的媒体报道,孟凡森曾被父母送进一所民工小学,但没几天就跑回家,跟着父母卖鱼,渐渐成了那条街上的“名人”。

由于有年幼的孟凡森在,他们的生意一直很好。

2010年孟凡森被叫作“杀鱼弟”后,他家的鱼摊子,甚至直接改名叫作“杀鱼弟水产”。

又据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出名后的孟凡森再次被送去民工小学,但他又跑回来了,依旧跟着父母杀鱼,卖鱼,直到现在。

第四,我们能指责杀鱼弟的父母吗?

我认为不能。

道理很简单,就算是一个鱼贩子,也明白孩子读书比不读书好,假如这是个富裕家庭,孟凡森的父母,一定不舍得让自己亲儿子,从小就跟着自己卖鱼。

但是没办法,这户人家有6个孩子!

孟家的鱼摊应当比较赚钱,但这么多的孩子要养活,这家人应当也想赚钱在苏州买房子,让自己变成“苏州人”,在巨大的压力下,作为家中长子的孟凡森,他当然应当被“牺牲”。

这很残酷,但却是现实。

第五,杀鱼弟喝百草枯自杀,我们同样不能指责他。

杀鱼弟很可怜。

今年已经17岁的孟凡森,他的青春期是在鱼摊子上完成的,这样的经历,我们无法强求他,不出现任何心理问题。

据报道,8月3日,杀鱼弟因为价格问题,和客户发生冲突,他的父母没有站在他一边,这让杀鱼弟很气愤,一怒之下喝下了百草枯。

目前,杀鱼弟虽然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但百草枯对身体的伤害极大,他已经在事发后第二天,从苏州市立医院,转院回山东治疗。

而这件事,早在8年前就有了预兆。

2010年刚刚9岁的孟凡森,由于“眼神犀利”被叫作杀鱼弟,由于对记者不喜欢,就用鱼池里的水泼向记者,性格明显暴躁。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他的错,是生活环境造就。

结束语:是生活造成了杀鱼弟的悲剧,是社会造就了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一分子,我们的力量有限,能做的仅是适应社会,让自己生存下去。


99随便


我是一名中学老师,非常关注青少年的成长。17岁的少年,正处花季,如此就自杀了,让人唏嘘感叹。我想就这个现象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这位少年在八年前,也就是八九岁的时候,因为在菜市场帮助他的父亲卖鱼,杀鱼的技术娴熟而成为网红,被称为杀鱼弟。成为网红之后,很多网友觉得他在这里卖鱼非常的可惜,于是把他给弄到了学校去读书。到了学校之后呢,这个孩子又学习跟不上。后来又被他的父亲这个可以弄到菜市场,继续卖鱼,以杀鱼谋生。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加上周边没有朋友倾诉,他经常和他的父亲吵架,赌气。这次也是因为和家长闹矛盾,因而想不通而自杀。从这个过程来看,这个孩子悲剧命运的造成与他的父亲有直接的关系。

该让孩子读书的时候不让孩子读书,却让孩子去杀鱼,到学校里了,孩子课跟不上,又让孩子回来杀鱼。这个父亲可谓非常不负责任。根本就没有让孩子读书的想法,没有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去安排孩子的生活,在孩子最适合学习最有可能对学习感兴趣,最有可能把学习搞好的年龄段儿,耽误了孩子。家长可能是为了生存,可能是为了让孩子帮助一下自己,却让孩子过早地从事成年人所做的工作,家长是实实在在的使用童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使用自己的孩子也是做活儿,也是违法的。

古代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一次迁徙离开了坟地,因为孟子经常在那里学别人上坟;第二次迁徙离开了菜市场,因为孟子经常在那里学习别人做小买卖儿。第三次迁徙,孟子搬到了一所学校旁,因为在那里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三迁,是家长为孩子付出的典型。对比孟母三迁,我们看看这个杀鱼弟的家长,可为糊涂。不仅让小孩子做那么辛苦的工作,而且让孩子做那种很血腥的工作,这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的成长是极不利。

宗教是讲究禁止杀生的。认为杀生可以激发人潜在的恶,也就是说会让人的内心变得凶惨。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宗教当中说,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讲的就是要保持自己内心的那种善良。这个杀鱼弟在幼小的年龄就整天杀鱼,在心智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就整天见到这种血腥的场面。很难说他的心灵不会受到摧残。因此,我感觉他所从事的这个工作与他后来形成的心理的闭塞,自卑甚至抑郁是有很强的关系的。当他叛逆期来到的时候,他不知道如何和家长沟通,家长也不理解他,于是产生矛盾,因此就造成了他的自杀。

从这个故事上我们再一次认识到,爱护孩子,就要给孩子提供最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她最需要教育的时候给他以最好的呵护。工作谋生可以耽误孩子是不能耽误的。耽误庄稼,一年欠收;耽误孩子,一生无成。我是一名老师,因此我非常关注青少年成长。如果你认可我的观点,请关注支持我,我们一起为孩子成长摇旗呐喊,扬帆远航。

我写本文时,杀鱼弟据说还在医院接受治疗,情况危急。肾脏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已经进入尿毒症期,肺也受到了损害,目前正在接受综合治疗。此情此景,让人揪心。我们只能祝愿这个可怜的孩子,能渡过这场劫难,早日恢复健康。

为这个孩子祈祷祝福吧。


平原春秋


8年前爆红网络的杀鱼弟如今服毒自杀,这个杀鱼弟也许觉得人生无味了,别人可以读书写字,他确在这里天天杀鱼。看到这些鱼活奔乱跳的,一下子就被杀死了。感觉死与不死都是在一念之间的举动。

觉得他的生活过得比常人不一样,现在出门需要文化的地方很多,一个小伙子没有文化有点让人不相信,可能本身有自卑感很重,加上父亲下手打他时这么毒。为了弟妹他付出了所有的一切童年所拥有的欢乐,但是父亲还这么对他,弟弟妹妹和他一样年龄时也许他的父亲就不会叫他们去杀鱼。同样的父母待遇不一样,也不可能杀鱼一辈子,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况且他也没文化,也没钱,谁会看得上一个杀鱼弟呢?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没希望。再说父母也不关心他,甚至于经常骂他打他。所以就造成了他轻生的念头。

另外有一种说法,少杀生。这个错误我有一个朋友也犯过,当时有一两年时间她的酒楼生意特别好,一天人来人往的,楼上楼下的都站满了人有时候还是排着队来吃鱼。一天杀三五十斤鱼是正常的,后来有一个人说了一句,太残忍了这么多鱼活蹦乱跳的,几下子就把他杀死了。后来她想想也是的,最后很少卖鱼了。改成卖排骨最多,因为别人杀好了才去买这样会好一些。她自己自创了一个特色排骨味道很好的,有很多人都从很远地方慕名而来吃这个特色。

也可能是杀生太多还是怎么回事,她也受伤了,现在酒楼也不开了。在生活中有能力的情况下,尽力而为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此祝愿杀鱼弟能够度过这次难关,能够从新开始新的生活不在杀鱼了。


贵刘延琼


这个男孩今年17岁的话,就应该是2001年出生的。我知道,2001年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一家生六个小孩绝对是超生了。看到他父母在菜市场卖鱼,说明他们是从农村作为超生游击队来到城市的。

在我们老家农村,当年违反计划生育超生的家庭,那可是要提心吊胆东躲西藏,到外面打工谋生的。而且超生的小孩没有交完罚款,是永远上不了户口的,所以这样家庭的孩子没有上学,可能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我记得前几年夏天我回老家的时候,我们村有一个外出多年打工的人,回到村里找村干部,说是为孩子读书的事要上户口,孩子七岁了在外面漂泊了七年,没有交罚款就上不了户口,也就上不了学。我当时看到的情况是,他请求村干部帮忙说好话,看能不能少交一点罚款,解决孩子户口的问题。

这个“杀鱼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到17岁,可想而知,他的童年是另类的童年,埋藏在他心里的苦,外人又如何测猜得透呢?虽然他与他父亲的争吵是诱因,但深层次的原因,一定与他内心的孤独封闭,再加上没法和社会正常接轨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背景有关。

我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一点,至于说得对不对,还请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参与讨论。


山人的生活感悟



秀子


这个孩子肩上承担了太多东西 ,完全没有童年,再加上父亲的恶劣体罚,他不被看见,不被爱,人生绝望,这是他悲剧的主要原因。

家庭压力大,被迫成为懂事的孩子

一家六个孩子,他排行老大,父母理所应当的把他放在了承担责任的位置上,一个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龄,却练就了一身熟练的杀鱼手法,看似成熟淡定,却有着与年龄不符的特征,被网络大肆宣扬。

懂事的孩子总是被社会过渡赞扬,其实懂事的背后是得不到爱、是讨好、是无奈。

总之生活压力算是一个问题,也不算,因为即使贫穷,但是可以给物质以外的东西,比如爱。

父亲太过严厉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节奏,当父亲太过严厉和粗暴,小孟没有个人的自由和意愿,只能被迫地听从父亲,孩子必然会积压很多的愤怒。但是他当时还小,无力还击,但是总有一天他有力量了会狠狠的报复,这也就是后来自杀的原因。

不要以为孩子打打就会听话,其实孩子才是亲子关系的导演,他看似言败,但内心一定会记着每一笔账,然后等到时机用尽全力去报复,不惜伤害自己。

因为父母过度残暴而酿成的悲剧其实很多,我们都知道一些父母打的很厉害,孩子上网、打架依旧不改的例子,不是因为孩子死性不改,而是他更多的是在与父母做对抗。


正值青春期

作为青春期的男孩,也是最该奋起的年纪,与父亲争话语权,争自由,而他的父亲太强,他多次反抗无果,最后就只能用自杀予以对抗,因为自杀是对父母最大的报复和攻击。

他没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没有办法去追求自己人生理想,所有的力量都被父亲暴力给压下去,可能小的时候也只能顺从,没有办法,但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了,有自己的想法,也想有自己的自由。

其实,不是青春期孩子就一定会叛逆,而是父母过度控制,使他们积攒了很久的对抗力量,就等青春期自己强大了一起奋起,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出问题。


对小孟的故事心痛、惋惜,但类似的故事在中国千千万,被迫懂事的孩子,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为自由和权利牺牲自己的孩子,内心的心酸都很少被看见。


我是一个认真回答问题,认真写文章的心理咨询师,如果你对心理、情感、亲子感兴趣,欢迎关注我,有问题也可以私信我。


心理心情


刚看到这个题目,说实话,我真不知道八年前有这么一个小网红,我首先想到的是17岁,正值上高中,喝百草枯,无药可救,5毫升致命,离后悔的机会都不给你,难道又是受不了当今的教育方式,是成绩不好还是学校不好,亦或是老师伤害了他?但接着看下去,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孩子根本就没有正经上过学。问题出在家庭教育上或者个人认知上。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看惯了对现行教育的批判,对老师的指责,而“杀鱼弟”的过激行为是近年来第一例和学校教育和老师撇清关系的事件。

也许做为一线教师,我被质疑惯了,或者我坚信我只有资格质疑自己的教学水平,而没有权利去指责别人,包括这孩子的家长,我宁愿背负是非不分的骂名,也不愿一味指责所谓的教育方式当与不当。无论是学校教育或者是家庭教育,因为我最清楚现行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存在太多太多的问题。

我是语文老师,我有更多的机会和孩子们谈心,多年来,我鼓励我的学生,写日记,写真心话,写对身边的人和事的看法,想法,写最真实的感受,我不是因为想探究学生们内心的隐私,我是想通过日记这一桥梁分析孩子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多年跟我的学生的交流中,我看到的青春期孩子们发映出来的最多的心理问题分为三种:

一、自卑心理

对自己极度不满,感觉自己活得没有价值,没有乐趣,看不到人生的希望。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有逃避或厌世的心理。

二、抱怨心理

自卑心理是向内发泄的,而抱怨正好相反,是向外发泄的,他把对生活学习上的一切不满,归宗于别人,或是父母,或是学校,或是老师,觉得自己的生活中的不幸都是他们对自己的错误做法造成的。

三、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是在报怨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积怨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表现在“破罐破摔”的心理,表现为跟让他不满意的人(父母或者是老师)对着干。

而这三种心理问题经常相辅相生,影响着一代青少年做出过激的事情来,然而庆幸的是,我们还有教育,家庭教育出问题的,学校或老师的教育会给予引导,帮忙解开痛苦的心结,而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老师的教育都是另自己不解的,我们还有大量的文学作品的引导,多读些书,在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的灯光照耀下,总能找到上帝留给每个人的那扇窗,或者是我们还有朋友,有时候朋友的力量也足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人生的乐趣所在……

然而,可怜的“杀鱼弟”身边只有父母和五个比他还小的弟弟、妹妹,只有干不完的活,挣不够的钱,无边的生活压力,没有朋友,没有老师、没有书籍……当自己的心理出现解不开的疙瘩,当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乐趣,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的重复中,看不到更美好的希望,你让他拿什么来安慰自己,谁又能来拯救他?

虽然中国现行教育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没有教育却是万万不行的,起码教育是我们万千老百姓走得更高更远的唯一桥梁,也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而青少年只有透过教育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通过听取老师的教导知晓站在不同的角度、换位思考,心胸才会更阔,或者通过接触文学作品,与书中各色人生交流,才会进一步启发心智,成长为一个成熟负责、身心健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