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幾點讀書心得(大家讀書)

我的幾點讀書心得(大家讀書)

牟鍾鑑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24日 24 版)

我這大半生主要做三件事:讀書、教書、寫書,教書和寫書都離不開讀書,書成為我精神生活的源泉。我從小喜歡讀書,中學時已成習慣。後來報考北京大學哲學系並被錄取,於大學期間,系統閱讀了大量哲學經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有《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哲學筆記》《矛盾論》《實踐論》等,在中國哲學史方面,細讀了《四書章句集註》《道德經》《莊子內篇》《傳習錄》《中國哲學史》《新原人》和《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等,在西方哲學史方面,主要是讀各時期的《西方哲學史資料選輯》。

畢業後進入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讀了《資本論》,作了十幾萬字筆記;讀《詩詞格律十講》,開始寫點絕句和律詩,喜歡上唐詩宋詞。改革開放後,隨著學術研究向儒學研究、道家道教研究和宗教學研究的開展,讀書的範圍不斷擴大,儒家經學註疏、道教重要經典、佛教核心經典、西方宗教學代表性作品和民族學作品,不斷進入視野。一方面這是研究的需要和推動,不廣泛吸收前人、時賢成果便無法綜合創新;另一方面則是大學教書的需要與推動,教育者先要受教育並在教學相長中提高自己。

我的讀書心得是受前輩師長的薰陶加上自己積累的經驗而形成的。關於讀書,首先要在各類經典上多下功夫,打好一生讀書的基礎,尤其古代原創性經典如《四書》《道德經》《史記》等包含著中華文化的基因,是人生智慧的孵化器,在青少年時代便可閱讀,夯實基石,一生受用。爾後百讀不厭,結合自己不同時期的經歷反覆閱讀,同時向賢者請教,方能領會其中智見,發揮引領人生的作用。

第二,閱讀古代文史哲大師的著作要做到“涵泳”,即作同情地瞭解,深入經典內部,像水中潛泳那樣體味大師的本心,與他們作心靈的對話,又能在其中自由穿行,獲得一種入其內而又出其外的覺解,這是馮友蘭先生給我們研究生作輔導時所作的點撥。做到這一點便可與大師“心心相印”,有所會通,否則便是隔靴搔癢,或者以偏概全。書有各式各樣,但凡傳世之作必有其特色,讀書先要吃透作者的用意和好處,然後知其不足,不要一上來就挑毛病,那是不虛心,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第三,以讀書為樂,使它成為一種精神享受。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又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真正的學習必須是樂在其中。書是智慧的海洋,彙集了人類文明的成果。讀書能開闊認知視野,充實精神生活;要使自己不愚昧、有文化,必須讀書。知書重要而讀之,必發生興趣,久之不僅習慣成自然,而且讀書成為生活的重要內容,就會活到老讀到老,一間小書房就是一個大樂園。孔子說:“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若能有兩三摯友常在一起交換讀書心得,乃至爭論不休,則必相得益彰、樂趣橫生。

第四,讀中國古書,要能識繁體字和文言文,在工具書與歷代注本的幫助下,可以直接面對沒有斷句標點的原典,這樣就能在參考現代譯註本的同時又不受其誤讀的侷限。這是可以訓練的。北大朱伯崑先生給我們講古代哲學史史料課時,讓我們把原生態的若干篇古代文言文作出標點,譯成白話,一句對一句,不能大而化之,這使我們增強了閱讀古文的能力。任繼愈先生讓我給1978級及以後的世宗所研究生講授古代漢語,我參考了訓詁學、文字學的名著,養成了使用文史哲工具書的習慣,給研究生布置古文今譯作業,結合問題作講解,研究生的古典閱讀能力有很大提高,我也從中受益匪淺。

第五,鑑別創新。經典古書都有其普遍性與時代性,包含著常道與變道,今人讀之必須站在當前時代的高度鑑別其中的精華與糟粕,有所選擇取捨,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南京大學原校長匡亞明提出讀古典書“三義”說:把握本義(準確理解文本),吸納他義(借鑑前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推出我義(進行綜合創新,作創造性詮釋)。總之,讀書要以文取義,活讀活用,不以辭害義。

第六,讀書要以“我”為主,分類型而讀之。研究和喜歡中華文化的人,對文史哲經典要精讀,對重要參考書要選讀,對其它相關的書可瀏覽。各學科專業人士,對專業要典應精讀,對相關他科好書可選讀,對層出不窮新書可瀏覽,瞭解最新學術動態,發現亮點,擇其有獨特價值者再細讀。研究中國學的學者,本著中體西用的原則,讀相關書典時要走近中國精神並把握其獨特思維方式、話語風格,同時吸收外國文明成果,在會通中推出中國特色理論觀點,不被西方話語所左右。這就是中國主體、世界眼光。

第七,讀書要知行合一,在讀書中提升人生境界。中國儒道佛三家的書,講的都是生命的學問,教人超越世俗功利價值、提高人生境界,同時明體達用、有益社會民生,千萬不能把它們僅僅當成工具性的知識、服務於追名逐利的目標。因此讀這類書要與做人相聯繫,有人生體悟在其中,並且加以踐行。《中庸》說:“尊德性而道問學”,要求人們把品德修養與讀書結合起來,隨時解決一些人生困惑的問題,涵養君子人格。如果讀書只使自己增加了一堆外在知識,在精神上沒有增加任何真善美的營養,這書就是白讀了。現在是網絡時代,信息的提取極為快捷,它為志於道者提供了獲取中外知識的方便,同時也會造成一批學業上的懶漢,不去認真讀書,不作深沉體味,現成拿來就用,甚至利用網絡信息拼湊學術或學位論文,這是違背學術道德的抄襲行為,不僅要用規章加以制止,還要使抄襲者明白這是害人又害己的事情。

以上幾點讀書心得,肯定是不完美的,但畢竟是我一生讀書的真實感受,提供給讀者以作參考。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榮譽資深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