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魚弟」自殺,曾經「網紅」爲何沒有改變他的命運?

“殺魚弟”自殺,曾經“網紅”為何沒有改變他的命運?

文 風青楊

8月3日晚,幾年前爆紅網絡的“殺魚弟”在與家人爭執後服下了劇毒農藥百草枯,儘管醫生採取了各種搶救措施,但情況依舊不樂觀。2010年底,一個小男孩熟練殺魚的視頻在網上瘋傳,網友戲稱他為“殺魚弟”。走紅後,原本輟學的小孟重回課堂,沒過多久,因跟不上學校節奏,父親又讓他回來殺魚。鄰居透露,小孟的父親經常打罵孩子,最嚴重的一次,打得小孟差點摘除眼球。小孟的媽媽說,孩子大了後,早已不太打他,可輟學回家後,圈子封閉,小孟幾乎沒有朋友可以疏解,到了17歲叛逆期,父母和孩子間的爭吵越來越多演變成如今的情形,他們也心痛萬分。荔枝網

百草枯有多厲害相信大家都知道,唯一的希望就是“殺魚弟”遇到的是假藥。但這也只是一種幻想,如果是假藥何需搶救?在很多人的眼中,“殺魚弟”既然七八年前就網紅了。個人和家庭條件應該大為改觀。為何現在仍然改變不了自殺的悲慘命運。這出悲劇無疑令人感到難過和惋惜。網友紛紛留言,對“殺魚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

但一位網友的評論,卻讓人陷入了深思:“殺魚殺得好就殺魚,上完學再殺魚有什麼意義?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讀書,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把書讀好。行行出狀元,殺魚網紅上學,這落差,真不是一般的大!”這位網友的言下之意是,經歷過網紅生涯的輝煌,再回到平淡無奇的校園,給小孟帶來了難以承受的心理落差,這又是何苦?

這個世上最悲哀的是:我們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殺魚弟”一家人從山東來到蘇州,是外來務工人員,應該沒有什麼文化,拍個擺個魚攤,很顯然他們在蘇州的首要目標是生存下來,而不是來學習蘇州的科學文化的。而“殺魚弟”是家中的老大,他下面還有4個弟妹,他的心中自己是家中老大,弟妹需要照顧,幫家裡的忙,減輕家裡負擔應該也是他這個十幾歲孩子應該擔負起來的責任。

在生存與學習之間,他們顯然選擇的是生存,外來務工人員的思想境界顯然沒有一些精英人士高,我們在不斷強調“殺魚弟”該上學,譴責“殺魚弟”父母不負責任時,請先從這家人的生活實際著眼。十幾歲的“殺魚弟”的理想狀況應該是現在應該在學校接受教育,父母應該儘快將“殺魚弟”弄回學校接受教育,這都是很理想化的時期。“殺魚弟”不上學去幫父母殺魚,他僅是全國成千上萬失學或不上學孩子的一個代表而已。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讓常常讓他們在生存和學習之間很難做出大家希望的那種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一些地方出現新的讀書無用論,在網絡上,也出現支持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兒童早輟學打工賺錢的觀點。理由是,讀完初中,還是一樣要打工,讀書沒有意義。

曾有一位研究生網友就此發表過一個帖子:“隨著後來大學生就業愈加困難,村民對大學生的印象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我們由原來別人羨慕的對象變成了別人敬而遠之甚至是鄙夷的對象!其實村民的變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四年大學我們花了家裡那麼多的錢,把原來還算可以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更要命的是,畢業後還沒有好工作,甚至畢業就失業,在他們看來還不如高中畢業後就出去打工……”

其實,當年與"殺魚弟"一起走紅的還有合肥的"燒烤弟",也是輟學打工,沒有完成義務教育。輟學的惡果,已經在"殺魚弟"身上顯現無疑。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明確規定了家庭對未成年人孩子的保護責任,其中包括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但是,對於父母打罵孩子,周圍鄰居往往把這視為家務事,並不干預也不會報警,這就讓未成年孩子長期被置於家庭暴力的陰影之下,人格被扭曲。而同樣這類家庭暴力行為,在美國、加拿大隻要發生一次,父母就可能受到被剝奪監護人資格的處罰。我們不能以國情不同為對未成年孩子實施家庭暴力的父母開脫,任何開脫都是暴力行為的幫兇。

“殺魚弟”和許許多多的貧困的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的孩子一樣,從小知道的不是多麼幸福的童年,而是多麼艱辛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德智體美勞的的全面發展?許多家庭長期舉債,供養孩子上高中、上大學,最後換來的卻是“透心涼”,多年投資血本無歸。讓學生和家長感覺“教育本來是改變命運的最好通道,可現在卻似乎成了返貧的催化劑。

微博上曾經有個非常火的段子,曾引發了無數年輕人的熱議。“如今,熟練磚瓦工一個月10000,木工一個月8000,按摩師一個月7000,保姆一個月6000,一般技術藍領4000起。而大學畢業生出來2500,名校畢業幹五年4000,博士找不到工作,海歸有工作經驗要求月薪5000被拒,郵電高校畢業進運營商擺攤且五年不漲工資…的確,知識改變命運啊!”

從原點繞那麼一大圈又回到原點,對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不如早創業,免得受到應試教育之苦,畢業後高不成低不就的,浪費青春。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這個家不好“當”啊!

作者:風青楊 :知名評論人。一個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惡如仇,從善如流! 微博@風青楊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