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鐵不鐵?


“鐵帽子王”的稱號源自於清朝,是滿清貴族實行封爵的一種制度。



清朝的封爵制度共有三類:宗室爵位、異姓爵位和蒙古爵位。

其中宗室爵位主要是針對愛新覺羅家族的子孫們進行分封的,爵位的等級依次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最低一級的奉恩將軍。授封爵位的宗室按照清朝的制度除了特殊規定的外一律要世襲遞降,就是每隔一代爵位要降一等,直至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不再遞降。

異姓爵位主要是針對立過卓越功勳的其他滿族和漢人進行分封的。它的等級依次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輕車都尉(一二三等)、騎都尉、雲都尉、恩都尉。其中在歷史上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中和珅曾經最高封為一等忠襄公(已經是最高的爵位了)。曾經為清朝立下過不世之功的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這是整個清朝漢人得到的最高爵位了,不過仍然低於大貪官但是滿人的和珅),李鴻章授封一等肅毅伯(死後追封一等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死後追封一等侯)。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授封一等男爵等等。還有特別提出一個人--洪承疇,為滿清打下半壁江山的大漢奸,但是僅僅授封為三等輕車都尉(我們以後會詳細介紹洪承疇的功過是非)。還有蒙古爵位我們以後再做介紹。

滿清在入關之前的爵位分封是有些混亂的,皇太極時期的四大貝勒就相當於以後的親王。只不過那時戎馬倥傯征戰不斷沒有時間和精力制定分封制度。 在順治和康熙年間雖然有宗室人員不斷因為軍功和血胤授封為親王和郡王,但是並未明確等級、稱呼、待遇等各種制度,並且一些授爵者因為過錯被降低爵位甚至於削去爵位。直到乾隆四十三年,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的機會恢復了清朝初年授封的八位王爺,同時正式確認了他們世襲罔替的制度。這就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的來歷。

他們分別是: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十分勇猛,戰功卓著,曾經是“四大貝勒”之一。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侄子,也是唯一一位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曾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智勇雙全謀略超人,是清朝入關定鼎中原的主要貢獻者,曾被稱為皇父攝政王。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作戰勇猛,是南下平定南明統一江南的主要指揮官。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子長子,連年征戰,軍功卓著。

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曾大敗過李自成,攻破南京。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便隨祖父征戰。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

在清朝中後期因為立下過重大功勳而被封為鐵帽子王的還有四位:

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在雍正爭取帝位以及在雍正登基後治理國家立下過大功。

和碩恭親王奕欣,道光帝第六子,曾經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助其奪得最高權力。


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也是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


和碩慶親王奕劻,靠著一流的溜鬚拍馬技術成功戴上了“鐵帽子”。 這就是清王朝的十二位“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地位除了可以一直世襲以外再待遇方面相對於其他親王都要高很多:1、賜予世襲罔替王府,也叫鐵帽子王府。2、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大家有興趣可以換算一下值多少人民幣)。

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相對於前朝有很大的制度優勢。歷史各個王朝的藩王是有軍隊和封地的,在戰爭年代能鞏固國家政權,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就對中央的集權就構成了威脅。西漢的七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以及明朝的靖難之役都是藩王制度的劣勢。而清朝的鐵帽子只享受榮華富貴待在京城不得隨意外出從而根除了藩王的威脅。

但是鐵帽子王的稱號就是“免死金牌”嗎? 辛酉政變中鄭親王(世襲罔替的)端華因為和肅順受遺詔共同理政但與慈禧不和最後被賜自盡。禮親王的後代昭槤、嶽託的兒子羅洛紅還有嶽託的後裔平郡王訥爾蘇都因犯過嚴重過錯而被削去爵位。 所以在封建王朝尤其是清朝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任何情況對皇權構成威脅都要嚴肅處理的,哪怕是功勳卓著待遇優渥的鐵帽子王。

關於鐵帽子王的歷史你還知道什麼我們同共討論。


百穀之王品味歷史


據《清史稿》記載:“順治六年,復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惟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以佐命殊勳,世襲罔替。其他親、郡王,則世降一等,有至鎮國公、輔國公而仍延世賞者。若以旁支分封,則降至奉恩將軍,迨世次已盡,不復承襲。”

換言之,順治六年,定親王、郡王直至奉恩將軍計十二等,但據考證,實際有十四等。分封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其具體的方式詳見下表:

清初以軍功獲封的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克勤郡王嶽託(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孫)八人,再加上清代中晚期又先後因恩封獲封的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恭親王奕訢(道光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和慶親王奕劻(乾隆曾孫) 四 人,前後總計十二人,獲得世襲罔替的資格。乾隆朝曾規定,以軍功得封者,無論王、貝勒均世襲罔替,而以恩封王、貝勒等爵,每世均降一級,直至最後奉恩將軍,然後世襲罔替,所以其後才有“鐵帽子王”之稱。

注:圖片均來源於百度圖片,依次為代善、多鐸、多爾袞、豪格、濟爾哈朗、勒克德渾,可能有錯誤,請各位指正。

但“鐵帽子王”並不真的很“鐵”。原因之一,在於乾隆以前,並沒有明確上述八人爵位世襲罔替,直至乾隆才最終確定。原因之二,即使乾隆皇帝明確了爵位世襲罔替,但爵位的繼承人隨時都有可能變化。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中,禮親王一支王爵共傳十世、十二王,有兩人削爵;鄭親王一支,十世、十五王,五人被削爵;睿親王一支傳十一世、八王(不計追封);豫親王一支,傳九世、十三王,兩人被削爵;肅親王一支,九世、十王,首封者豪格曾被削王爵;莊親王一支,八世、十一王,兩人被削爵;克勤郡王傳十三世、十七王,三人被削爵;順承郡王,十世、十五王,三人被削爵。而清中後期所封四家,除怡親王一支傳八世、九王外,餘三王都在清末,不久清朝即滅亡,爵位受封時間很短。


楚邾


鐵帽子王簡單的說就是王爵世襲罔替,一直在首封王爵的後代傳承(莊親王爵位最後是康熙讓他的兒子過繼給莊親王了),如果這些親王犯法,依然會被削爵,會換一個其他的宗族兄弟來繼承王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