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专才”要“通才”,才是有远见的教育

【只有硬本事没有软实力,让高材生沦为平庸】

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感触颇多。

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那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那么差,除了狭窄的专业,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不要“专才”要“通才”,才是有远见的教育

(陈志武教授)

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很悲哀。

原来没有全球化,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

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文化教育。

【耶鲁的目标,绝不是培养专才】

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需要很多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

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但是,过去的四五十年,随着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

不要“专才”要“通才”,才是有远见的教育

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

“ 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那都是一种失败。”

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其它更广泛的领域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

中国的教育侧重硬技术,由此搭建的人才结构,使中国难以实现从制造业往服务业的转移,产业结构受到教育内容约束。

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死记硬背为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几乎为我们每个中国家长、每个老师所认同,这些教育手段和内容,使中国人差不多只能从事制造业。

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就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为考试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

,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离开市场营销,离开人性的研究,就难以建立品牌价值。

【通识教育,让孩子成为更完整的人】

为了支持以服务业为主的创新型社会,美国的学校是如何办的呢?

我的女儿,老大读高二,老二读初二。她们的经历大概是这样:

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前,没有家庭作业,下午放学就放学了,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担心学习。

老师如果布置作业,家长就会抱怨说:“怎么布置这么多作业,孩子们还过不过日子了?他们一生的幸福是我们更关心的,你不要让他们回家后每分钟都花到作业上,最后他们变成了人还是机器?”

所以,学校与家长谈判后往往是这样一个结局:美国的幼儿园、小学四年级以前都不布置作业。有没有考试呢?初一之前没有考试。

不要“专才”要“通才”,才是有远见的教育

而这一点,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可能觉得奇怪:没有考试学什么东西?你放心好了,美国学生学的东西很有意思,比如,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他们的课程安排往往比较广泛。在幼儿园的时候,女儿她们每年都会有科学、一般人文社会、语言方面的内容,一共有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完全由老师决定用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

当然,沿着这种方式去培养,很容易让我们说:“他们怎么能够做工程师、做专家呢?”这也没关系,美国本身不需要这么多工程师,因为制造业已经由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胜任了。

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其教育知识的结构,反过来,教育知识结构又会决定其经济的产业结构。

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

一是为了职业,

二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

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成为工具,更重要的是做人。

【思辨和表达,是美国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不要“专才”要“通才”,才是有远见的教育

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谈谈经历,或者辩论。

不要“专才”要“通才”,才是有远见的教育

其二,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也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

我们别小看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因为即使到现在,我经常碰到国内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是所谓的科学家,从他们做研究、思考问题、写论文的方法上,很难看出他们真的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和基本做法。

不要“专才”要“通才”,才是有远见的教育

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女儿四年级的时候,老师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所以他们可以学到:

第1步:提出问题和假设;

第2步: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

第3步: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

第4步: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

第5步:写报告或者文章。

这种动手不是为考试,而是最好的学习,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自己被别人愚弄。这种动手所达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靠自己思考、找问题,会让学生变得非常出色。

这就是美国教育厉害的地方,你看一个小孩,在研究思考上已经这么成熟,以至于到现在,我跟女儿说,她很快可以做我的研究助理了。但在国内,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即使到读博士研究生时期,还不一定具备这些研究素养、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连做个研究助理可能还不合格。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头脑清晰、兴趣丰富的通才

正因为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我跟女儿讨论问题时,她们一听到任何话,很自然地就会去怀疑、审视,然后找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能否站得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特别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再是简单地听领导的话的机器,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的开端。

不要“专才”要“通才”,才是有远见的教育

美国教育体系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大量自我表述的机会,等他们长大后,特别是念完MBA以后,在介绍产品和自己的研究与想法时,至少不会站在一班人面前瑟瑟发抖,没办法说出话来。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人才、思辨型人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劳动力的工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