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秋:沃爾沃在中國急不得

吳迎秋:沃爾沃在中國急不得

沃爾沃

今天,定位北歐都市豪華SUV的全新沃爾沃XC40上市,各方反響不錯。輿論評價,這是一款不錯的車;不少消費者也表達了希望儘快提到車的急迫心情。但在眾多的聲音中,也有人關心這款車未來的銷量是多少?在他們看來,過去沃爾沃的車都不錯,就是賣不上量。

這應該是沃爾沃在中國需要直面的一個尷尬。在中國豪華品牌汽車的陣營中,沃爾沃這幾年來一直被放大了看。大家對它的期望值可能比對奔馳、寶馬、奧迪還要高。就說今年上半年豪華品牌汽車的銷量排名,沃爾沃以增長18.4%的好成績,高於奔馳的14%,寶馬的2.2%,在所有豪華品牌增速榜上排名第三。但在一些人那裡,他們認為這個成績仍然不解渴。在他們看來沃爾沃應該賣得更多、更好!這給沃爾沃中國的團隊和管理層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這種尷尬一定與李書福是沃爾沃的“老闆”有關。在大家眼裡,沃爾沃是中國的,中國人擁有的世界著名的豪華汽車品牌,它應該像奧迪那樣成為中國官員和有錢人買車的首選。換句話說,沃爾沃應該賣得與奧迪一樣多才可以。記得當年李書福併購沃爾沃時,輿論場和公眾的一個興奮點就是,中國人終於可以坐上屬於自己的“奧迪”了。這樣的願望當然沒錯,但做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事實上,沃爾沃這些年為推動這個目標的實現,經歷了很多事先大家都沒想到過的問題和挑戰。就像大家都知道的沃爾沃“身份”的確認問題,誰能想到,有關部門居然將沃爾沃當作外資來看待,以致於要將沃爾沃落地中國生產,李書福還得自己跟自己合資一把。諸如此類的令人哭笑不得的事,註定了沃爾沃讓中國消費者完全瞭解並接受它需要時間過程。

看似離大家很近,其實離大家很遠;看似屬於中國擁有的世界豪華品牌,實際上大家對它很陌生。這是沃爾沃在中國的客觀存在,這樣的信息不對稱加深了不少人對沃爾沃的誤讀。比如,既然本土化生產了,那一定會便宜;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識是從身份地位的認同感產生的,沃爾沃原有的“安全”的品牌核心訴求不能打動人,需要重新找點,重新解讀等等。這樣的觀點看似都有道理,實際都給沃爾沃中國的團隊無所適從之感,彷彿怎麼做都不行。就如前述的那樣,即使做得不錯,別人也會有話說。

上個月,沃爾沃中國專門組織了一次年中媒體溝通會,目前就是希望媒體能清晰地瞭解沃爾沃。沃爾沃全球高級副總裁、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率一眾沃爾沃中國的高管,流水席似地分了好幾撥與媒體作了詳細深入的交流,告訴大家沃爾沃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也談到了到2020年中國業務的計劃和打算。這中間,袁小林談得最多的是沃爾沃當前最核心的工作還是建體系。言外之意,沃爾沃當前銷量令外界不滿意不是企業做得不好,而是沃爾沃首先要抓好體系建設,才會將沃爾沃推向快車道。其實,從去年開始,袁小林就一直在多個場合強調體系能力對沃爾沃的重要性,但真正能聽出他這番話的含義的人不多。有的甚至認為這樣的表述是否空了。這次媒體溝通會,袁小林用一組數據來說明他要抓體系的理由。從吉利收購沃爾沃前的年銷不到3萬輛到今天的11.4萬輛;從那時的188名員工到今天的7993名員工;經銷商從88家到今天226家;那個時候中國沒有工廠,今天已經有了4個工廠,一個研發中心,一個設計中心;本土供應商達到了556家。這麼大的變化怎麼能沒有體系支撐呢?而這些變化都是近幾年才出現的,需要時間去搭建體系。可以看得出來,袁小林此次交流起到效果了。不少媒體記者開始理解,沃爾沃在中國的確需要抓體系建設才能迎來真正的大發展。產品做好靠的是體系,產品要賣好需要體系保障,而品牌更是體系的集中體現。前面的工作做紮實了,後面的路才能走得遠。

沃爾沃在中國急不得,可能是一個需要大家重新認識的話題。我相信李書福也會冷靜地思考這個問題。以他的性格,他肯定不服氣奔馳、寶馬、奧迪比沃爾沃賣得好,尤其是在自己家門口的市場。但同時他又得看到,相對於當前豪華品牌三強在中國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深耕細作,沃爾沃在品牌建設這個時間軸上就落下了一截。今天,沃爾沃銷量不能很快上去是急不得的事。記得幾年前,袁小林出任沃爾沃中國區總裁的時候,有人就問為什麼是他?熟悉袁小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沉得住氣,做事認真細緻,甚至還愛較真的人。我想,李書福用袁小林可能就想明白了沃爾沃在中國,當前更重要的是沉住氣,紮紮實實練好內功,打好基礎。先是一步一個腳印走,一個臺階接一個臺階邁,然後才是加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