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創業注重一個「新」字

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一起看農業最新政策

近年來農村的快速發展給農村創造了大量的創業機會,於是返鄉和下鄉的人大量湧入農村,其中包括大量從事農業相關電商的“新農人”,據農業農村部通報,2017年底各類返鄉下鄉人員已經達到740萬;商務部通報,農村電商從業人員已達2800萬之多;阿里研究院等機構2015年初發布報告時就說,從事電商的狹義“新農人”已經超過100萬人。這種人口迴流現象給農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創業者們將成為振興農村的中流砥柱!

回農村創業注重一個“新”字

返鄉下鄉創業的想法固然美好,但面臨的問題也很多。例如政策的落實可能還不夠到位,土地流轉費高,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等。不少人因此叫苦不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今天宜畝地小編,就和大家聊聊返鄉下鄉創業者做什麼好?

土地流轉需謹慎

一般而言,農民的土地流轉是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自然而然出現的,在農民之間的自發土地流轉成本往往是比較低的,一般可能就一二百塊錢一畝,但是外面的人來流轉,價格往往就高出許多,特別是企業長期流轉的時候。農民當然可以因此增收,看起來像是好事,但卻讓流轉主體的經營建立在了高成本的基礎上,風險極高,很容易導致流轉主體和農民都蒙受損失。所以創業者在決定流轉農民的土地搞經營之前必須先衡量自身的經營能力,量力而行。

回農村創業注重一個“新”字

創業者要放開視野

返鄉下鄉創業絕不是下田當農民。創者者們應明確自己的價值,著力於農民幹不好的領域。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是,美國只有200多萬農民,但農業服務業卻有1500萬人在從業,顯然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相關領域還有大量的機會可以挖掘。所以創業者的發揮空間還很大。

回農村創業注重一個“新”字

另外,要想實現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生產,除了流轉土地外,還有土地託管的方式,即地還是農民的,但是整個種、管、收的環節都由託管服務機構按照幾個統一的模式完成。農民省心,種地成本下降,收益還增加,農業服務機構也盈利,實現了多方共贏。

或者通過“企業+農戶”模式,企業和農民配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把簡單的生產環節交給農民,公司提供資金和技術,統一標準,統一種植,統一銷售。陝西隴縣開發的產業扶貧“借袋還菇”模式就是這樣做的,實施效果良好。

對於“新農人”而言,不應侷限於與農民在生產環節進行競爭或簡單的收購農民的產品,而應該順應潮流,從複雜的電商供應鏈著手,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轉型。

農業項目要創新

十九大報告和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鼓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加強農產品產後分級、包裝、營銷,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等。這些領域更應該成為返鄉下鄉創業群體的主攻領域,否則“新農人”的“新”又體現在何處?

回農村創業注重一個“新”字

總之,返鄉下鄉創業不是為了取代農民的位置,而是彌補其不足,創業者應以創新性思維去完善現代農業功能或形式上的不足,另闢蹊徑,把握好的創業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