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激盪三年之後的平靜

共享单车:激荡三年之后的平静

摩拜經歷過的宿命,或許馬上就要落到ofo身上了。

雖然還沒有最終定論,雖然買家是誰尚不明朗,但是多方證據已經表明,ofo賣身已成定局,這不是ofo聯合創始人於信在朋友圈高喊著兩句“稍微動動腦子”就能否認的。

共享单车:激荡三年之后的平静

2015年,ofo、摩拜相繼成立,拉開了共享單車大戰的序幕。跟互聯網所有行業一樣,共享單車走過的也是一條從小到大、聚沙成河的艱辛道路。

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狂飆歲月裡,如果說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開啟了新出行的理念,那麼共享單車則把這種理念更加廉價化。正是有了共享單車,才讓很多人覺得去地鐵站、公交站,或者去附近的超市、公園,並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且它的價格確實很便宜。

如今,隨著ofo賣身馬上“既成事實”,共享單車兩大巨頭都已經名花有主。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場大戰即將落幕,在巨頭大把資金的刺激下,在“最後三公里出行” 剛需的作用下,這場大戰或許更加激烈。

01 開戰即是雙寡頭,沒給第三家任何的機會

上世紀90年代末,四大門戶誕生,並且纏鬥至今;電商興起之時,儘管淘寶天貓一家獨大,但畢竟還有京東、噹噹、亞馬遜等實力不俗的玩家在攪局;網約車襲來,滴滴快的掀起了補貼大戰,神州專車、易到、優步等也擁有一批擁躉……但共享單車的故事,從最開始就註定是摩拜、ofo兩家的鬥爭,說“三國演義”似乎都有點牽強,無論是永安行、哈羅單車還是小藍單車,在這兩家鬥爭的大背景下,都只能算是匆匆過客。

從最初的佈局來看,ofo和摩拜井水不犯河水,因為兩家公司推出的產品所面向的市場完全不重合。

2015年9月,ofo創始人戴威選擇母校北大為第一個運營的地點,並且ofo還寫了一份慷慨激昂的公開信——《這2000名北大人要幹一票大的》。ofo宣佈,將為北大校園提供超過10000輛自行車,同時也呼籲2000名北大師生貢獻出自己的單車。公開信末尾極富煽動性地寫道:“100多年來,有很多北大人改變北大,也改變了世界,這次輪到你了!”

ofo在隨後一年的時間裡,一直主打校園市場,最終覆蓋20個城市的近200百所高校,註冊用戶超過80萬,總訂單達到900萬,日訂單超過20萬。一直到2016年10月,ofo才宣佈開啟城市計劃,正式走出校園。

相比之下,摩拜則直接把目標對準城市用戶。2016年4月,摩拜進入第一個城市上海並開展運營,9月進入北京,年底在全國七個城市開展業務。也就是說,摩拜、ofo的大戰是從2016年年底打響。

共享单车:激荡三年之后的平静

戰端一開,就複製了當年的滴滴快的大戰,套路是常規但又十分奏效的補貼。2017年摩拜和ofo的用戶經常能收到優惠充值促銷的短信,打開各自的APP,直接彈出來的也是促銷廣告,充返比的優惠力度最高能超過1:2。

創業公司敢如此燒錢大打補貼戰,其底氣是來自於背後的投資方。時至今日,摩拜和ofo都已經歷了數輪融資,總金額達數十億美元。

共享单车:激荡三年之后的平静共享单车:激荡三年之后的平静

從雙方公佈的融資信息來看,頗有點鬥氣的味道,因為選擇公佈的時間都極為相近,且每次都會各自宣稱創下共享單車行業融資紀錄。

更有趣的是,兩家公司的主要投資方鮮有重合,尤其是在2017年年初的時候,又分別有了騰訊和阿里的資金注入,這注定摩拜和ofo一定會掀起激戰。

除去補貼大戰,摩拜和ofo背後的資本力量,也時不時在公開場合進行一番較量,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騰訊CEO馬化騰和金沙江創投朱嘯虎在朋友圈的那次“嘴炮”。

共享单车:激荡三年之后的平静

艾瑞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5月, ofo月度活躍用戶增長至6272萬,摩拜月度活躍用戶增長至5838萬。作為ofo的投資方,朱嘯虎把這一成績單曬到朋友圈上進行炫耀,馬化騰則留言高調回應:從微信支付看摩拜高出一倍多。

同時,馬化騰還對ofo的機械鎖表達了不屑一顧:只有雙向通信才算智能,並告誡朱嘯虎“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投資了而歪曲,如果騰訊投了ofo也不會看好這種模式,必須要改。”網約車大戰雖然慘烈,但背後的投資人尚且平靜,而到了共享單車時代,大佬不惜赤膊上陣,可見共享單車戰略地位之高。

摩拜和ofo依靠著補貼大戰,的確獲得了大批用戶,並且奠定了雙寡頭的地位。但是長期的燒錢,加之每次一元錢、五毛錢的使用價格,讓摩拜和ofo的資金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危機,這也為後來的被收購埋下了埋下了伏筆。

2017年兩家公司拿融資拿到手軟的時候,就有部分地區傳出了“欠薪”的聲音,這或許是資金鍊緊張的一個開始。在資金已經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摩拜、ofo還推出了免費月卡等諸多花樣,甚至出現了倒貼錢讓用戶騎車的情況。這種瘋狂的玩法,進一步加劇了資金鍊的危機。

今年4月美團宣佈收購摩拜,當時有媒體報道稱,摩拜債務總額合計超過10億美元,現有股東已放棄繼續支持,也沒有新的資本再願意入場。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就是投資方逼迫摩拜賣身的重要原因。

緊接著5月,一名對ofo財務情況比較瞭解的業內人士接受媒體採訪時稱,ofo對供應商欠款12億元左右,城市運維欠款近3億元,合計欠款15億元,但賬面可動用現金不足5億元。如此看來,ofo賣身,為期不遠。

死亡大潮下的三個典型案例

摩拜、ofo雖然現在過得不太如意,但畢竟也曾輝煌過。就在他們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共享單車行業迎來了一股死亡浪潮。這股浪潮是由一家叫“悟空單車”的公司開啟的。

重慶,山城,雖然騎下山可以造就“飛一般”的感覺,但前提是得先騎上山。地理環境的劣勢,使得主打重慶本地的悟空單車註定就是一款失敗的產品。

2017年1月7日,悟空單車宣佈進入重慶市場,成為首家在山城出現的共享單車品牌,比ofo還提前了三天。按照悟空單車的規劃,首批投放車輛分佈在兩江新區等主城區域,終極目標是擁有10萬輛單車,全面覆蓋重慶城區。

除了深耕本土,悟空單車還計劃進入全國334座城市,設立超過10000個共享單車站點。同時,悟空單車尋找城市合夥人投資單車,共享車輛利潤分紅,並計劃在年內投放超過100萬輛單車。

儘管商業規劃聽起來很誘人,但悟空單車的生命力僅僅維持了五個月。據報道,創始人雷厚義最開始尋找投資商時,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悟空單車吸引了高達300多個投資意向,金額達兩三千萬。但隨著對項目的瞭解,很多投資人覺得共享單車前期市場培育投入多、回報未知,不敢輕易試水,最後到位的資金只有50萬元。

此外,在產品設計上,由於悟空單車採用的是機械鎖,導致其被盜率居高不下;後來又採用了智能鎖,但由於重慶陰雨綿綿的氣候條件,電池最多能撐二十天。雷厚義終究沒有等到雲開霧散的那一天,由於資金鍊斷裂,悟空單車無法繼續新的產品研發和市場運營,丟車率高達90%,損失金額超過了300萬。

五個月的生命週期,讓雷厚義上了一把微博熱搜。6月13日,悟空單車官方微博宣佈,正式退出共享單車市場。

共享单车:激荡三年之后的平静

如果說悟空單車是死於沒有深入地研究市場,那麼另外一家倒下(換成賣身或許更合適)的共享單車——小藍,則有點咎由自取的味道。

小藍單車的前身野獸騎行誕生於2015年,當年先後獲得真格基和創新工場超過5000萬美元的融資,2016年年底又融資1.5億元,估值達4億元,同時正式推出小藍單車,進軍共享單車領域。

小藍單車的前期發展可以說是順風順水。成本高達3000元的小藍單車,即使到今天也被很多用戶和媒體認為是“最好騎的共享單車”。雖然成本過高,但憑藉著良好的用戶體驗,如果能一步步穩紮穩打發展到今天,相信小藍單車不會有現在的結局。

一切的災難都來自於2017年6月的一次市場營銷活動,小藍單車冒天下之大不韙,蹭了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活動一推出,就有很多業內人士直言:小藍是在作死。

果不其然,小藍的厄運就是從此開始。小藍單車創始人李剛在公開信中表示:“從6月份開始,彷彿小藍單車受了詛咒,一筆大融資和一次潛在併購機會被影響。資本市場急轉直下,我跑遍了上百家基金,得到了無數關於產品和團隊的稱讚,但這一切都沒有換來一筆資金。”

接下來,我們看到關於小藍單車最多的新聞就是被約談:被中消協約談、被天津多部門約談……這在當時其實已經釋放出了信號:小藍單車不行了,準備開始處理善後事宜了。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李剛也從來沒有承認過,小藍單車的倒下與那次營銷活動有關,但是誰也無法否認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因為從這次營銷活動上,折射出了小藍單車太任性、沒底線的弱點,而這樣的創業公司很難獲得投資人的青睞,畢竟大多數人還是想平平安安地賺錢。

小藍單車的故事仍在繼續,最初交給了拜客來處理後續事宜,但是自顧不暇的拜客顯然也沒有這樣的能力,出行領域的巨無霸滴滴笑納了小藍單車這份大禮,因為滴滴接收的是小藍單車的優質產品,甩掉的是小藍單車原本的欠款、押金等包袱。

相比其他共享單車品牌,小藍單車是幸運的,雖然已經委身他人,但畢竟還“苟全性命於亂世”,另外一家共享單車公司町町單車不僅早早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實際運營人丁偉甚至還一度身陷囹圄。

2016年12月底,5000輛町町單車在南京投放運營,公司預計2017年上半年完成8萬輛左右的投放計劃。但時隔不久就有媒體報道,2017年8月,町町單車就已經人去樓空,而町町單車死去的原因比任何一家公司都要顯眼,因為丁偉被定性為:涉嫌非法集資。

生於1994年的丁偉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父親靠投資理財發家,對兒子出手基本是一擲千金,而且還將兒子列入很多旗下公司的股東名單(事實證明,這可能是害了丁偉)。

最初,父親是將一家珠寶店的生意交給丁偉打理,但當他看到共享單車之後,立刻決定要帶著丁偉搞一波大生意,於是,擁有2000萬元啟動資金的町町單車就誕生了,於是丁偉就開始全權運營町町單車。

創業之初的丁偉,完全享受著明星般的待遇,參加政府會議、接受視頻專訪,似乎就是一個翻版的戴威。但是好景不長,町町單車然後就遇到了麻煩:4月有網友投訴町町單車無法退還押金,緊接著江蘇衛視就報道町町單車已經拖欠工資兩個月,丁偉已經離開公司,接下來町町單車被棲霞區納入異常企業經營名錄。

這其實這是大部分中國創業公司的一個常規軌跡,只不過町町單車到來的早一些罷了。但接下來的新聞就讓人有些瞠目結舌了:丁偉的父母因為涉嫌非法集資,被警察帶走,而丁偉因為是父母公司的股東,也被帶走協助調查,並度過了3個多月的看守所生活。

事情的經過很簡單,丁偉父親經營的P2P公司出現了兌付危機,沒有能力完成退款,因此惹上了非法集資的麻煩,而當時町町單車的3000萬元押金也一度讓丁偉擔心被父親挪用。

好在經過一番操作和調查後,丁偉洗清了非法集資的嫌疑,被釋放回家,同時押金也退還給了大部分用戶。丁偉在事後一再強調三點:

  1. 沒有捲款跑路,町町也不是騙子;
  2. 町町原有15萬用戶,現在還剩1萬用戶的押金未退款,其間沒有任何挪用押金行為;
  3. 町町之所以倒閉,是因為父母公司作為輸血方資金鍊斷鏈,現在在走正常的破產程序。

對於未能退款的町町單車用戶,已經退出公司的丁偉給出了一個非官方解決方案:希望退不了押金的一萬用戶都能分到一輛町町單車,每輛車價值都在一千多塊,絕對不會吃虧。

悟空單車、小藍單車、町町單車,三家共享單車明星倒下的故事,也大致勾勒出這輪死亡大潮的原因:

  • 第一,摩拜、ofo搶佔了先發優勢,已經培養了用戶習慣,作為後入局者,僅僅依靠在產品上做些小改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想到差異化運營。
  • 第二,是否有那麼大的市場需求。共享單車解決了“最後三公里出行”的剛需,但並不一定是每個城市都適合。比如山路遍佈的重慶,比如冬天酷寒的東北,智能鎖很有可能全部失效。創業公司沒經過深思熟慮,就一窩蜂地扎堆進入,等到最後的必定是失敗的結局。
  • 第三,在這個需要長期燒錢,極度依賴投資的行業,能否在競爭中存活下來,除了心思縝密,還取決於擁有什麼樣的靠山,畢竟摩拜、ofo在最初就傍上了騰訊、阿里、滴滴這樣不差錢的大款。

共享單車的造富假象:錢一下子就來了,一下子又沒了。

在美團宣佈收購摩拜的第二天,就有一篇雞湯文章在朋友圈流傳——《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主角就是摩拜創始人胡瑋煒。根據文章的測算,胡瑋煒憑藉出售摩拜,成功套現15億。

當然,文章更多以猜測為主,不僅胡瑋煒本人出面否認,就連《人民日報》也忍不住出來回應一下,更有甚者諸如韓寒,更是怒懟這篇文章背後的動機。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價值觀很快就被反轉,共享單車帶來的造富假象也開始顯露。

天津武清區王慶坨鎮,這個以自行車為主要產業、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北方小鎮,因為共享單車的崛起,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在共享單車最為火爆的2016年到2017年夏天,每天都有貨車從王慶坨拉著數千輛共享單車發往全國各地。各個工廠的訂單接到手軟,不少工廠迅速擴大產能。

《上觀新聞》曾描述過一個工廠在2017年春天的工作情況:10臺機器滿負荷運轉,100多名工人同時在崗,剛剛下線的輪輞立即被搬上等候多時的貨車,一刻不耽擱地運往天津市區。為了按時完成訂單,加班時間延長了一小時又一小時,計件工資提高了一次又一次,招工啟事貼了一張又一張……而這家工廠接到的僅僅是飛鴿、富士達外包出去的零活。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在天津聚友自行車有限公司總經理菅順啟的印象裡,過去1000輛車的生產訂單就是大單了,但共享單車一出手便是幾萬輛。為了確保摩拜訂單的質量,菅順啟還特意給每個工人加了10%左右的薪水。此外,另外一家工廠美邦車業也在2017年上半年接了小藍單車10萬輛的訂單,每輛賺幾十塊錢。

但這樣的繁榮景象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共享單車行業競爭的加劇,以及各地限制投放的規定出臺,再加上市場逐漸飽和,二三線共享單車紛紛倒閉,大公司也開始收緊訂單,王慶坨的生意急轉直下。

2017年5月,上海鳳凰發佈公告,其控股子公司上海鳳凰自行車有限公司與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ofo運營方)簽訂了協議。協議規定,在12個月內,鳳凰自行車將向東峽大通或其關聯公司,提供總量不少於500萬輛的採購計劃。公告稱,若按照公司2016年度運行情況,這將給鳳凰自行車帶來約4000萬元的收益。

時隔一年,上海鳳凰再發公告,雙方自行車交易量較500萬的預期完成率不足四成。再結合2017年年報看,鳳凰自行車今年前4個月對ofo的供應量可能僅為8萬輛。此外,上海鳳凰第一季報顯示,營收同比下降42.75%,淨利潤同比下降了51.39%。

從百度搜索結果就可以看出,風口過去之後,王慶坨自行車廠商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據《經濟之聲》報道,工廠能轉型的紛紛轉型,剩餘的就是關門停業。當地人一語道破窘境:老闆沒錢掙,工人哪有活幹!

錢來的快,失去的也快。如今的王慶坨已經接不到一年前那樣的大單了,精明的商家開始做起了“回購共享單車”的生意,即用收廢鐵的價格把這些共享單車收回來,運氣好能當成二手車低價賣出,運氣不好,就用略高於廢鐵的價格把它們賣出去,賺一點餬口的錢。

共享单车:激荡三年之后的平静

在王慶坨的空地上,有媒體拍到了大批廢棄的共享單車,估算大概有數萬輛,絕大多數是已經倒下的公司,比如酷騎、小拜,在荒涼的農田裡,似乎在訴說著往日的輝煌。

寫在結尾

共享單車的往事實在太多。在這激盪三年裡,我們看到了多個地方政府不斷出臺新規,限定共享單車投放量以及對押金的監管,看到了共享單車大規模地進軍海外,又大規模地退出,更看到了路人甲乙丙丁們對共享單車瘋狂甚至有些腦洞大開的破壞。

儘管現在的參賽選手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家,但共享單車的戰鬥仍舊沒有結束。沒有了補貼,競爭雖然激烈,但也變的更加理性,這或許就是激盪三年之後的平靜。

互聯網江湖,歷來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