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不是藥神》,分析下產品經理的欲望

《我不是藥神》,上映第4天,累計票房破13億!

即使你還沒看過這部電影,相信你也看過它在你的朋友圈刷屏!

從《我不是藥神》,分析下產品經理的慾望

一部國產電影,豆瓣評分9.0,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有什麼魔力?

一部電影上映後,真正決定票房競爭力的還是“口碑”

從《我不是藥神》,分析下產品經理的慾望

迴歸到影片:

徐崢扮演的程勇從一個賣印度神油的小老闆(交不起租金)

被老婆拋棄的丈夫(鬧離婚,爭兒子)

患血管瘤父親的兒子(交不起8萬塊錢手術費)

印度“走私”商人(代理印度格列寧,牟取暴利)

打“假”(砸場,跟賣德國格列寧的張長林起衝突)

被張長林“說服”(洗手不幹,交出代理權)

製衣廠老闆(月收入幾十萬)

再次“賣”藥(不賺錢甚至倒貼,為了“自我救贖”)

被抓接受審判(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患者心目中的“藥神”(十里長街脫口罩目送囚車)

這一系列的故事情節,把程勇推向了“道德的制高點”。

佛系與低慾望

不可否認當前社會佛系和低慾望,越來越籠罩在年輕人的頭上。最近跟同事談結婚,大多身在帝都一線的產品技術人,都表示結婚不想大費周章,從簡最好。親戚家弟弟高考報大學志願,首先提及的是當醫生,可以救死扶傷,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完全沒有個人名利的追求。

但另一邊,新時代三座大山“房子、教育、醫療”,任一座拿出來,都夠年輕人奮鬥一生去償還債務。老家某個親戚腦溢血,一個月時間,即花光一家人一生幾十萬積蓄,整家人為接下來怎麼混犯愁。

那些沒有被三座大山壓垮的人,好像也表現出了低慾望,這是什麼回事?

佛系產品經理

周圍有部分產品經理朋友也表現出了低慾望的特徵。典型的表現是對做的產品隨緣,對未來升職加薪沒有期望也沒有規劃。

詳細瞭解,會發現這類產品人通常在生活中就有類似特徵。小時候從艱苦農村或小城市走出來,不用種地曬太陽,做著可以在辦公室吹空調的工作,從整個人生來講就是大的跨越,對現在生活有一份滿足與欣慰。

對吃穿更是低慾望,如果提前不知道,你甚至猜不到這是月入幾萬的人,如果被扔到學校裡,沒準還被當成貧困生,接受學校的救濟。

在資本主義日漸盛行的大環境下,職場是個名利場,這樣的講改變世界理想的產品經理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反而有慾望的產品經理走的更遠。

有慾望的產品經理

以前常聽有人說“能花錢就能賺錢”。雖然這句話單獨拿出來,是很容易被反正某些敗家孩子能花錢但是沒有賺錢能力的。這句話最大的價值就是人會被慾望而驅動。

慾望會在現實中轉化成可實現的目標,在目標驅動下,日復一日的努力總會比漫無目的走的更遠。

一位產品經理想把工作做好,很有可能不斷將自己埋頭於畫原型、寫文檔出需求,因為這就是他的工作。

但另一位產品經理想在北京買套別墅,那麼她就要想是通過嫁人,還是通過加入創業公司能更快達到這個目標,假如加入創業公司,如何才能佔住不出力又能出功勞的好位置,如何更能在公司內外積累資源,為嫁人或謀求更高位置做出貢獻。

前者我們經常稱之為“職場老黃牛”,而後者是職場“混的好”。

有慾望的產品經理,會為了滿足慾望作出更多思考和努力,常常會走出舒適區。沒慾望的產品經理則是管好自己一攤事,是公司很好的螺絲釘。

慾望本身不是壞事。人沒有對錢的慾望,如何照顧好妻子父母;人沒有性慾,人類又如何能繁衍至今。“志當存高遠”、“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莫不是鼓勵人們有慾望,有野心。

構建並滿足慾望

產品經理不管為名為利,有了慾望的產品經理會更加有趣。他會每天關注著新鮮信息與事物。即便吃飯也要跟大家聊聊,未來有一天單幹的想法,以及現在正在做著什麼樣的準備。

而缺少慾望的產品經理則是不斷為實現別人的想法而奮鬥,為有慾望有想法的產品經理將想法變為現實。

因此無論從為家人提供保障的角度,還是個人價值實現的角度,我們都應該站在有慾望的一邊。

不妨將身邊熟識的小夥伴薪資都打聽下,看自身處在的水平,並以此設立一個目標和期望。假如你是薪資最高的, 只能說明你對人脈圈的慾望也需要提高了。構建薪資的期望後,不妨再思考下,達到這個薪資需要具備的條件和玩法是怎麼樣。

還有哪些職業素質沒有具備和鍛鍊,這些條件具備了去哪裡可以找到相應的資源與機會。看似折騰,這卻是產品經理職業進階最快速的法門。走一遍後,就會發現走出了很遠。畢竟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科技圈,兩年時間,有的人可以做到副總裁,有的人還在原地踏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