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什麼敢逼李淵下臺?當時李淵皇帝應該權力比李世民大啊?

火山口烤肉300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在歷代開國皇帝中,唐高祖李淵是一個出類拔萃、舉足輕重的人物,而並不是民間傳說的那樣,是一個非常平庸之輩。隋朝末期,天下戰亂不斷,地方軍閥擁兵自重,各種起義勢力也順應歷史潮流,高舉反暴大旗而蠢蠢欲動。在眾多勢力中,唯有李淵起步較晚,但是李淵其人低調沉穩,含蓄而不張揚。以至於李淵在短時間內鋒芒畢露,力克長安城,成為笑到最後的贏家。



在古代歷史上,眾所周知的漢高祖劉邦開闢漢朝,足足用了七年的時間。而三國時期的劉備紮根西蜀之地,確整整用了三十三年的時間。在看後趙政權石勒立足中原,花費了二十五年的時間。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得以復興故國,用了十一年的時間。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圖霸草原,用了十年的時間。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開闢西北大業,用了六年的時間。元太祖鐵木真北方崛起,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而明太祖朱元璋,橫掃天下,開闢明朝,前後用了十六年的時間。在看唐高祖李淵自晉陽起兵,到開闢大唐帝國,登基稱帝,僅僅也就用了一年的時間。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兵變,當上了皇帝,才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可以說,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未來是個未知數。後世人在說到玄武門之變,都會對李世民篡位殺兄弟這段歷史真相一窺究竟。也有人會質疑,作為當時唐朝政權的最高統治者,李淵為什麼不阻止這場手足相殘的歷史悲劇呢?而是最終選擇了默認的方式,讓位於李世民。因為,李淵年邁還患有老年憂鬱症,無法掌控事態的發生。


眾所周知,李淵其人十是一位頗有能力的帝國君王。李淵既有政治手腕,又有軍事謀略。為什麼面對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兵變,就顯得無能為力了呢?一句話來說,李淵已年老體邁,已經無法駕馭文臣武將,已經無法掌控政局的發展了。

李世民公然發動玄武門兵變,堂而皇之逼迫李淵下臺。因為李世民知道,李淵的權利基本已經被架空了。我們都知道唐朝的這段歷史,大唐開闢之後,由於局勢不穩,各地還有大小軍閥擁兵自重,伺機叛亂。怎麼辦呢?

於是,李淵就將兵權下派了。以至於,李世民等人的權利越來越大。所以,唐朝出現了兩個山頭,一個是秦王李世民為首的實力派,一派是李建成、李元吉為首的太子黨。所以說這個期間,李淵年老體邁,長期貪慾享樂,不理政務。導致唐朝的文臣武將都分分自主站隊,而不在聽從李淵的支配。


還有一點,就是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時候,李淵即使事先知道了,調動不了軍隊的話,他也就無能為了。

再有,玄武門兵變的計劃,事先僅有秦王派幾個核心重要人物知道,李淵並不知情。再有,由於李淵優柔寡斷的性格【加上經常犯糊塗,用當下醫學名詞來說,李淵可能是“患有老年痴呆或者老年憂鬱症”,】以至於在太子人選問題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兩人之間飄忽不定。在玄武門兵變發生之後,經歷喪子之痛的李淵不想在失去李世民,所以也就不想再追究了,於是自然而然地就讓位於李世民了。


趙劉果兒


皇帝確實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並不代表權力長在了皇帝身上,在某一特殊情況下,皇帝的權力也會處於真空狀態。這種特殊情況通常就是受到一種武力脅迫,歷史上這樣的例了並不少見。比如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是何等的雄才偉略,當時他把一個積貧積弱的趙國變為一個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大國家,甚至一度都有消滅秦國的實力和雄心壯志。但是晚年陷入子嗣之爭,被困於沙丘宮,最後吃光了老鼠、掏光了鳥窩而活活餓死。慘不忍睹,讓人唏噓。
(唐太宗李世民)

同樣,安史之亂爆發,玄宗皇帝倉慌出逃,當走到馬嵬驛時,部將陳玄禮發動了兵變,殺死了宰相楊國忠,並且逼殺了玄宗皇帝的愛妃楊玉環。當時玄宗皇帝老淚縱橫,心如刀絞,但是如果他不同意,士兵很可能出現過激行為,為了自己的安危,玄宗皇帝只能妥協退步。所以,並不權力大小的問題,在特定的條件下,平時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也會受制於人,反而變得與常人沒什麼兩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從一個極端,從入另一個極端。
(李淵劇照)

李世民逼李淵下臺,完全是有預謀的、一步一步實施了自己的計劃。

唐朝統一之後,浴血奮戰7年、立下赫赫戰功的李世民不甘心屈尊人後,處處坦露出想當太子的心思,所以引起了大哥的李建成的警覺。早在唐朝建立之初,李淵就立了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未來的皇帝繼承人只能是李建成。此時的李建成已經為繼皇帝位也“彩排”多年,完全進入了坐皇帝位的狀態,如果讓位於兄弟,實在是心有不甘。因此,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雙方明爭暗鬥、互不讓步,最終兄弟倆矛盾還越來越深。

後來,李建成還拉攏了四弟李元吉加入自己陣營,一起對抗李世民。李世民針鋒相對,暗中積蓄武力。

武德九年,突厥人入侵,原本帶兵出征的是李世民,李建成卻奏請李淵讓四弟李元吉出征,並且要求把李世民手下的悍將全將帶上戰場。其實,李建成就是想借出征之名,將李世民及同黨一網打盡。就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太子還讓太史令奕傅向李淵湊請“太白經天,秦王當有天下”,用意就是說秦王李世民要造反,為自己將來誅殺李世民做鋪墊、找說辭。

(李世民與李建成劇照)

李世民通過眼線,獲知了李建成的這一險惡用心,於是開始制定自己的計劃。

一、李世民借父親質問其“太白經天”一事的時候,反告李建成和李元吉行為放縱,淫亂後宮。做為父親的李淵怎麼能允許自己的兒子如此的大逆不道,於是傳命兩兒子第二天朝堂對質。李世民不動聲色,實施了引蛇出洞之計,因為他早就想好了玄武門設埋,誅殺大哥和四弟。

二、李世民連夜策劃,第二天一早,就等候在上朝的必經之路玄武門。當李建成出現的一剎那,李世民出奇不竟,一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見勢不妙,連發三箭做掩護,撥馬便跑。尉遲敬德拍馬上前,結過了李元吉的性命,然後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登上城樓,向聞風而來的東宮兵馬出示人頭,並大聲喊話。東宮兵馬見太子已死,嚇得如鳥獸散。


(李世民劇照)

三、李世民為了防止局勢有變,派尉遲敬德武力挾持李淵。當時李淵正和大臣等候三個兒子前來對質,手持長矛、渾身是血的尉遲敬德突然闖入。李淵忙問:“外面何人作亂?”尉遲敬德回答:“作亂謀反者太子與齊王,已被秦王誅殺,並派臣前來護駕”。李淵馬上就什麼都明白了,於是問左右大臣如何是好。於是有人建議讓李世民當太子,李淵只能順梯子往下爬,說:“這也是我長久的心願啊!”

四、尉遲敬德還不罷休,要求李淵交出軍權,讓東宮兵馬聽命於李世民指揮,李淵一一應允。於是李世民很快控制了局勢,將太子黨骨幹一一抓獲,並派兵將太府及齊王府圍困,然後將10個侄子控制。第二天,李世民下令處死10個侄子,李淵無可奈何,眼見無辜的親孫子落難,因為他已經繳械投降,沒有了權力。

五,兩個月之後,玄武門之變善後工作結束,李淵也沒有心思在這個有名無實的皇位上呆下去了。有可能他也擔心夜長夢多,說不準李世民對他也會下狠手,於是李淵很識相的做了一個順水人情,將皇位讓了出來。從此李淵成了太上皇,去安享晚年,大唐皇帝成為了李世民。
(唐高祖李淵)

總結:李淵身為皇帝,權力是比李世民大,但是被李世民控制後,他就成了任由擺佈的無用之人。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能將父親趕下臺,就是他出奇制勝,殺了大哥和四弟,然後將李淵控制,逼迫父親交出權力。既然大權在握,李淵下臺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只有早,沒有晚。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玄武門之變一直是史學家們研究的熱點,原因就是李世民登基後,篡改了大量歷史事實,導致後人解讀困難。但無論他怎麼篡改,還是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史學家們就是通過這些零星的證據,試圖復原歷史原貌。

玄武門之變兩天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宣佈禪位,李世民正式登基即位。很明顯,李淵是在某種壓力之下,做出的不得已選擇。那麼一個皇帝,為什麼竟然被兒子逼下臺呢?玄武之變後,李淵為什麼沒有懲治李世民,反而受制於李世民呢?答案只有一個,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就已經控制了部分禁軍,政變中,他以武力挾持了李淵,逼李淵交出了實權。政變後的兩個月,只是父子間故意演給後人看的一出溫馨戲!

玄武門之變的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無疑是玄武門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事先收買了,玄武門當天值班的中郎將常何。毫不知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入圈套後發現上當了,想逃也來不及了,結果雙雙被殺。雖然太子府和齊王府兵士兩千多人救援,但為時已晚,面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瞬間瓦解。

這段故事,在史書中有記載,細節描寫雖然被傾向性地“美化”了一些,但原貌不難復原。不過,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完成了政變的一少部分,假如李淵介入,李世民還得束手就擒,其結果無非是兩敗俱傷,這顯然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所以,挾持李淵才是關鍵一步!只要挾持了李淵,即使在玄武門不能得手,李世民還有翻盤的機會,政變的雙保險。那麼李世民挾持了李淵嗎?《資治通鑑》記載: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李淵此時正在泛舟,尉遲敬德威風凜凜地走過來,說太子和齊王作亂,我奉命來保護你!這段故事很詭異,其一,外面殺得昏天黑地,李淵毫不知情,直到尉遲敬德出現;其二,李淵身邊有禁軍護衛,你一個秦王天策府的將軍,隨便跑到皇家禁地,算怎麼回事?

很顯然,這是一段經過精心“修飾”的故事!尉遲敬德的使命很清晰,就是負責武力挾持李淵的!李淵也不可能到現在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實上,政變是兩個戰場同時進行的,李世民的手下,一路在玄武門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另一路直接攻入海池,劫持了李淵!

受到劫持的李淵,無奈之下,向身邊的大臣求策,早已投靠了李世民的蕭瑀和陳叔達立刻表示:太子和齊王於國無功,還嫉妒陷害秦王,早就該死,秦王功大,天下歸心,陛下應該冊立秦王為太子!李淵只好答應了。接著尉遲敬德脅迫李淵寫下一道詔書,令所有的軍隊聽從李世民調遣。李世民這才出現,撲倒在李淵的懷裡,假惺惺地痛哭起來。

至此,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告終!

李世民為什麼能順利控制住李淵

玄門之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變,幕後主要策劃人應該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將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引入圈套的事件編排,就非常巧妙。李世民向李淵控告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驚愕之下的李淵表示第二天一早讓兄弟三人當場對質。

很明顯,所謂淫亂之事肯定是無中生有,李世民需要一個,能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誘騙入宮的理由。這個理由的妙就妙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會緊張,沒做過這事啊,去就去,一點防備沒有二人就踏上了死亡之途。

第二個妙處就是,李淵對這種事不好聲張,畢竟是皇家見不得人的事,必須悄悄處理,不宜大肆宣傳。所以,李淵身邊只有幾位信得過的大臣,海池泛舟也不需要多少護衛。這就給李世民突襲劫持李淵創造了條件。

其實,李世民還早就收買了部分禁軍將領,玄武門當值中郎將常何就是其一,負責海池護衛的禁軍就沒有李世民的人?不可能的!以李世民集團的謀劃能力,肯定算無遺策!有史學家分析,李世民甚至已經做好了政變失敗的打算,他事先已經派張亮、溫大雅、屈突通去了洛陽,一旦長安有失,李世民會立刻逃往洛陽,並以洛陽為基地,武裝攻伐長安!

這就是李世民集團的高明之處,政變沒開始,早早地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相對於李世民的精明,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完全被牽著鼻子走,連自己身邊有多少人被策反了都不知道,焉能不敗?


尋根拜祖


公元626年,發生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政變的結果以秦王李世民誅殺了兄長李建成、三弟李元吉取得勝利而告終。


事情發生後,按理來說唐高祖身為建成、元吉的父親,他該對二人之死痛心疾首,並好好懲治次子世民一番。

但是事情的結果卻截然相反,他不僅對此事不聞不問,反而三天後就改立秦王為太子,把國家軍政大權都交到了他的手上,自己則“偷閒”去了。

史書對這一段的記載也是極為簡略: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詔立秦王為皇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詔傳位於皇太子。尊帝為太上皇,徙居弘義宮,改名太安宮。—《舊唐書》

以上足可見《舊唐書》對玄武門之變以及太宗李世民“逼宮”之事諸多隱晦,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為何一國之君的唐高祖會被兒子趕下臺呢?

秦王早有謀劃

李世民按照史書記載,是太子和齊王率先動手,自己被迫動的手。而事實上,李世民早有佈置,一方面在外屢立戰功,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在朝中的地位也凌駕於諸王之上,僅次於皇帝和太子,另一方面收服一眾人心,文官謀士:房玄齡,杜如誨,武將李靖、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都甘效死命,這些人都在事變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且正是秦王的老謀深算,讓父皇也不得不考慮,到底是讓位還是不讓,假如不讓的話很有可能會引發兵變,加之李世民威望極高,振臂一呼,大唐江山就很有可能坐不穩了,到時候丟掉的就不只是兩個兒子這麼簡單了。

於是從這個角度來說,唐高祖也很有可能一咬牙一跺腳就把皇位傳給了李世民。

不忍心

即使唐高祖權力大,並且也有這個能力制服秦王,怕也很難下處理他的這個決心。畢竟剛剛死了兩個兒子,再失去一個很有可能承受不來,而且秦王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老話說得好,虎毒不食子啊。

秦王確實是個合適人選

李世民的能力父皇都看在眼裡,反隋平叛的時候,他敗段達、破薛舉、還消滅了劉武周、王世充等軍閥勢力,為大唐立下了赫赫戰功,他所展現出來的軍事才能不是建成、元吉這兩個草包可比,把江山交給他,唐高祖也能稍感欣慰。


曉史才能明事


就是這樣一樣文韜武略,雄心壯志的帝王,死後也不免被史學家詬病,而這一切還要從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逼父說起。


說起唐朝的建立,李淵是幸運的,而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他有幾個十分優秀的兒子可以分擔自己的壓力,而不幸的是他對這幾個兒子又拿捏不定,最終釀成了悲劇。

當年在舉起“反隋”的大旗後,李淵兩個最優秀的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個負責內政,保障軍隊的後勤,一個則馳騁疆場,為大唐建功立業。而李淵居中指揮,坐鎮中樞,調度有方。他們共同組成了一臺“開荒”的機器。

可以說,在戰爭年代,李淵稍微偏向一點李世民,和平年代之後,他就轉過頭來開始偏向李建成。一方有武將支撐,一方有文臣相助,為了獲得最高權力,兄弟倆開始明爭暗鬥,最終導致骨肉相殘。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派尉遲恭帶領兵士入宮向李淵奏報了此事,並且逼迫李淵交出了兵權,沒過多久,李淵就“心甘情願”的把皇位讓給了李世民,難道作為皇帝的李淵就如此不堪一擊,將皇位拱手相讓嗎?

其實這裡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果敢和兇殘,對李淵和李建成來說,“玄武門之變”是一場突發事件,而對李世民來說,這是一場早有預謀的連環計。

李建成雖然在建國以後備受李淵的偏愛,實力也漸漸超過李世民,但是兄弟倆為了皇位都對對方心知肚明,李建成的想法是穩固住太子的地位,等到李淵去世,自己就是勝利者,他完全沒有必要在當太子的時候置李世民於死地,就算有這個心思,那也是登上皇位之後的事情。

而李淵那天在幹嘛,在和妃子們以及親信泛舟於湖上,享受天倫之樂,對此事也毫無防備。

李世民則不同,對他來說,自己只有兩個命運,要麼奪取政權,要麼成為別人的刀下之鬼,他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與其坐等不如放手一搏。


李世民確實也有這個實力,當年打天下的許多武將都是他的賬下之臣,而且李淵為了搞平衡把許多權力分給了弟兄倆,想再觀察觀察,看誰更適合做上太子之位。

誰知尉遲恭帶著兵器的突然出現,徹底打破了李淵的美夢,他這才意識到自己兩頭騎牆,不明確一位真正的繼承人最終給自己乃至家族帶來了大禍。但事已至此,他又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其一,尉遲恭不是帶著鮮花來的,而是拿著一把血淋淋的屠刀覲見皇帝的。自己的兩個親兒子都被殺了,誰又能保證李世民不會殺自己?況且歷史上弒父奪權的案例並不少見。

其二,此時李建成宮中的衛兵和京城內的御林軍也都被李世民控制了,李淵真的想治李世民的罪,恐怕也找不到劊子手,對李世民來說,殺李建成只是第一步,最終當上皇帝才是他的終極目標,皇帝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一切都是空談。


其三,李淵一生雖然有22個兒子,但“玄武門之變”時,除了被殺死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當時最大的兒子李元景也不過只有8歲。可以說,在那個情形下,李世民是唯一的繼位候選人。難道非要和李世民拼個魚死網破導致大唐後繼無人嗎?

因此,李淵聽到李建成被殺後,為了大唐也好,為了自己也好,他都只能默默的接受這個現實,立李世民為太子。至於後來的禪位也就當是順水推舟的人情了,畢竟皇位早晚是李世民的,自己也沒什麼權力了,還不如當個太上皇安享晚年,以求自保呢!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李世民是歷史上評價非常高的皇帝,唐朝在他的治理下開創了非常有名的“貞觀之治”。雖然他在政治上的成就非常卓越,但是“玄武門之變”卻始終讓他背上弒兄逼父的罪名。

當初在玄武門事件中,李世民為何可以逼唐高祖李淵下臺?難道他的實力比當時的父皇還要大?其實這一切看似事發突然,但卻符合常理。

李淵創建大唐皇朝以後,有一個事讓他非常頭疼,那就是立儲君的問題。立儲君一直是歷代君王的難題,當時的李淵非常看重太子李建成,但是在能力方面李世民又的確有過人之處。

從李淵的處理方式來看,他是希望李建成能夠成為下一任的君王,而李世民則是輔促自己的哥哥治理江山。因此在權力和財力的調配方面,這兩個兒子都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李世民被長期派駐外面打仗,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還給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賞賜——“天策將軍“,並因此擁有了自己的勢力集團;李建成則是以儲君的身份,一直受到了李淵額外的幫助,不但擁有大量的人脈和將才,還給予了一定的財力支持。

從父親的角度來說,李淵的做法是公平公正的,兩個都是自己的兒子,一直以來長子都會有特別優待,而李世民能力非凡,也得到了相應的賞賜。但從皇帝的角度來說,李淵的做法就是給後來的”玄武門事件“埋下伏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件是早有預謀的,雖然正史上說他是臨時決定,但從整個事件的人員調試、情報人員的安排、玄武門將的收買來看,這絕對不是一場臨時的皇位爭奪戰。只是在李淵和李建成看來,李世民這一舉動完全超出他們的預料之外,因此才會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一個被殺,一個被逼退位。

李淵是當時的正牌皇帝,如果從實力上來看,李世民是不可能這麼輕鬆從父親手裡得到皇位的。其中主要的原因還是太子李建成已被他除掉,而李淵又已經年邁,不管是從未來皇位繼承人,還是從實力上考慮,李世民無疑是最佳的下一任人選。所以李淵退位雖然無奈,但也只能接受這一現實。


水煮汗青


皇帝的權利,當然是一個國家最大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軍權,不幸的是,當時李世民就掌握著唐朝最強大、最龐大的軍權。

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到底控制著多少兵力?

李淵能夠建立唐朝,當然不是一無是處,但是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更多的還是李淵的兒子們、甚至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李秀寧的娘子軍打下來的,另一半是天策上將李世民打下來的。這句話雖然有一點誇張,但是也不是空穴來風,揭示了當時唐朝的形勢。

所以唐高祖李淵雖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是手裡的兵權並不多,大部分開國名將都在李世民麾下。

李世民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多少功勞?

唐朝建立以後,因為秦王李世民真的功勞太大了,已經封無可封,唐高祖李淵專門創造了一個“天策上將”,嘉獎秦王李世民的功績。

所謂天策上將,其他的李世民都不在乎,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許自置官屬”。就是憑藉著天策上將的職權,秦王李世民才能夠與太子李建成爭鋒。

當然,在李世民登基以後,天策府就被廢除,唐朝再也沒有出現過天策上將。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獲得勝利。

不管是不是李淵真的答應了封李世民為太子,還是李世民因為自己功高蓋世看不起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都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爭奪皇位的一場政變。

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唐高祖李淵的優柔寡斷,李建成的步步緊逼,也有李世民的野心勃勃,但是最重要的是,玄武門之變的結局是李建成、李元吉戰死,李世民獲得了勝利。

不管唐高祖李淵是真的心灰意冷,還是已經無法掌控局勢,李淵的退位就已經說明了問題,李淵手裡的兵力遠遠不如李世民強大。

李淵退位以後,並沒有受到什麼虐待,雖然不經常出席集體活動,但是在一些重要的宴會上,李淵還是能夠出席的。

並且李淵60歲以後的晚年生活,在已經成為了太上皇后,還為李世民添了30幾個弟弟妹妹,可見活的很瀟灑。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當時李淵的權力雖然比李世民大,但是到了武德9年也只是一個虛君而已。根據新舊兩唐書的記載。到了武德9年,朝廷之中,所有的文臣武將都成了李世民的心腹。武將如,程咬金,尉遲敬德,秦叔寶,李靖,徐世績,屈突通。他們有的是秦王府的舊人,有的是投靠秦王降臣這些人把持了大唐的軍權。而當時李淵所信得過的武將,大多都已老邁。

再來看文臣,文臣把持著大唐治國的政權。這些新起的文臣,如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王珪等他們要麼也是秦王府的舊城,要麼也是歸順了秦王,成為了秦王的心腹。

秦王的勢力佔據了大唐帝國的整個中樞,無論是軍權還是政權。基本上都落到了秦王李世民手裡,作為一個歷經隋唐兩朝的老政治家李淵豈看不清事實?與其做一個統而不治的虛君,倒不如做一個清閒自在的太上皇。所以李世民能夠把李淵敢上臺,一是靠實力,二靠他老爹的情義,他不想與自己的兒子爭權奪利,落到個隨文帝的下場,所以李世民願意上位,李淵願意退位。才沒有造成政變一般的腥風血雨。


舊事舊人歷史說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皇帝的權力在封建社會是至高無上的大,那麼一個普通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有機會把皇帝拉下馬呢?李世民又是怎麼把他的老爹皇帝逼下皇位的呢?

李淵坐上皇位後,冊封大兒子李建成為皇太子,因為他是長子。按古制立長不立幼。但他同時冊封二兒子李世民為秦王,並且允許他開府天策,合法合理的掌握軍權。這麻煩就大了。

李淵:


李建成身為太子,文官又尊崇古制,是為文官集團首領。李世民帶領一幫能征善戰的猛將打天下,在軍中擁有絕對的權威,是為武將集團首領。

李建成:

兩派人馬互相明爭暗鬥,而皇帝老爹李淵卻坐視不理。致使李元吉多次向李建成提議,誅殺李世民。一次夜間,李建成宴請李世民,卻在酒中下毒,李世民中毒後僥倖不死,在天策府眾人的勸說下,李世民決定策劃發動流血政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帶領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門,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到來時,伏兵眾出,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遲恭射死。史稱玄武門流血政變。

李世民:

戰事結束後,李世民按照原先定下的計劃,派尉遲恭擔任皇宮警衛,控制皇宮。

當時李淵正在宮內的湖上划船,看到渾身浴血的尉遲恭,手執長矛,身披鎧甲,直衝過來。李淵嚇得大驚失色,問:“今天在宮內作亂的是誰?你到這裡來幹嘛?”尉遲恭回答:“作亂的是太子和李元吉,現在他們已經被秦王誅殺了。臣是秦王派來擔任皇宮警衛的。”

玄武門之變:

李淵看到眼神犀利,緊握長矛的盯著自己的尉遲恭,生怕反應遲鈍些都會被這個猛將,在身上戳上幾個窟窿。忙問左右陪侍的裴寂等人,怎麼辦?

裴寂那幾個人也是識時務者,連忙說:“秦王南征北戰,勞苦功高,卻屢屢被太子一黨陷害,現在好了,太子伏誅,理應讓秦王繼承太子之位才對。”李淵趕忙說:好,本來就想讓他當太子的。

六月初七日,在清理了太子一黨及眾多兄弟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世民把他的老爹趕下臺,自己登上皇位,是為唐太宗。

李世民繼位:

那麼問題來了,他李世民只是一個秦王,如何能逼得在皇位上的李淵下臺呢?眾所周知,皇帝權力至高無上,一言九鼎。怎麼會被自己兒子趕下皇位?

一,事發突然,毫無準備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及其手下精心策劃過的,李淵又沒有收到密信知道此事。當玄武門流血事件發生後,李淵根本就是一頭霧水,連是誰在作亂都還要問尉遲恭,根本無從準備,就被尉遲恭控制了。

尉遲恭:

二,身被劫持,無從施展

當整個皇宮被尉遲恭控制了後,李淵就被架空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力,沒有人能出皇宮去給忠於他的軍隊送信,甚至他都不知道哪支軍隊忠誠於他。而身陷皇宮,沒有軍隊的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小兵都能將他幹掉。

三,本無威望,又無軍權

玄武門流血事件發生之前,皇帝李淵,太子東宮府,天策府,三個權力機構發出的政令,手下的部門,竟然是按政令的先來後到順序辦事的,可謂荒唐之極。皇帝的威信全無。無法做到一言九鼎。而且李淵他允許李世民開天策府,擁有軍權。他自己卻指揮不動那些驕兵猛將。

唐軍:

四,兄弟盡死,秦王繼位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不僅清理太子和李元吉一黨,還把太子家眷和親戚,李元吉家眷和親戚,通通處死。而且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他其他幼小的兄弟們盡數殺害。如此一來,李淵的皇位,就剩下李世民一人來繼承了。李家的江山始終還是在李家的手裡,李世民身上還是留著他李淵的血,心灰意懶的李淵遂順了李世民的意,把皇位禪讓給了他。自己做個太上皇。

唐太宗:

所以說,皇帝雖然擁有莫大的權力,可是被控制住了以後,依然是砧板上的魚肉,任由宰割了。敢把皇帝拉下馬,是在這種條件下才行。李世民就是這樣把皇帝李淵給趕下皇位的。順便提一下,曹丕篡漢之前,也是把漢獻帝控得死死的。

你的觀點跟我同不同?請在下方留言。


剛日讀史


李世民的“敢”既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又是運籌帷幄,謀定後動。

我們知道,“玄武門之變”之前的李世民非常處境尷尬,老子不疼,兄弟算計,李世民何去何從?

“千古一帝”的風範初露崢嶸:天命在我!

李世民從起兵打仗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凡事謀定而後動,不打無把握的仗,“玄武門之變”也是如此。“玄武門之變”的成功憑藉的不是運氣,而是實力。

一、非凡的政治頭腦。亂世打的是金戈鐵馬,而治世面對的將是爾虞我詐,一種沒有硝煙卻更加殘酷的政治鬥爭。 天下大定後,李世民迅速轉變角色,從軍事家進入政治家狀態。天生的政治感召力和數年的南征北戰,李世民麾下群賢畢至,在籠絡李世積、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一幫武將的同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一幫文士陸續歸附,後來成為著名的秦王府“十八學士”,與武將們共同組成了李世民的政治班底,開始謀劃天下。非凡的頭腦加非凡的精英,不僅贏了一場軍事政變,更締造了盛世大唐。

二、卓越的軍事才能。中學歷史上寫到:公元618年,李淵在太原稱帝,大唐開國。但是,教材上沒寫的是,在那一年,中華版圖是這樣的:越王楊侗在洛陽(楊廣雖然死了,但隋朝還沒完,後來王世充篡位),李密在瓦崗,劉武周在馬邑,梁師都在朔方,竇建德在河北(夏),蕭銑在江陵(梁),薛舉在隴西(秦),李軌在河西(涼),東南還有一個大楚……總之一鍋粥。這一切在公元622年的時候被結束,除了蕭銑之外,所有的終結者都是一個名字:李世民。帶兵打仗,不僅整個大唐,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少出其右者。在他面前,江山都不是問題,更何況打仗經驗少得可憐的建成、元吉。

三、強大的群眾基礎。李世民是一個天才,不僅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更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個人魅力。多年的東征西討,幾乎以一人之力定鼎大唐江山,在他的頭上產生了一種神一般的光環。他胸懷似海,上到文武諸將,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對其頂禮膜拜。最典型的當屬尉遲敬德,作為一個降將,所有人都把他認定為危險和不穩定因素,只有李世民不僅引為肱骨,還同吃同睡,沒有絲毫懷疑和偏見。信任的回報是豐厚的:尉遲敬德的忠誠李建成用幾別黃金都沒有買到,而且在“玄武門之變”中親手射死了李元吉,並囚禁李淵,為李世民上位立下不世之功。李世民強大的群眾基礎和良好的個人口碑,不僅保證了政變的成功,而且他的奪位行為也沒有受到當時和後世的過多苛責。

而政變過後,建成、元吉死於非命,李世民手拿“槍桿子”掌握了帝國的權力中心。李淵雖然名為皇帝,但實際上已形同軟禁。而且,手心手背都是肉,死去的也不能復生,李淵只能強顏歡笑,牙齒和血往肚子裡咽,承認了這個既定事實。於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

六月九日,李淵冊封李世民為太子;

八月八日,李淵下詔傳位太子李世民;

八月九日,李世民登基,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時代——貞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