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本质:市场交易流动性的解决方案—解读《货币制度的世界史》

哈耶克先生是彻底的货币主义者,主张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国家货币垄断,引入竞争性货币和私人货币。他在其生平最后一本著作《货币的非国家化》中反复论述了这一主张。然而,哈耶克只是用其丰富的自由市场思想及理论,推论竞争性货币的合理性,但没有从货币历史以及本质角度做史实研究。哈耶克在书中强调,竞争性货币在历史上出现的案例极少,大多数时候都是国家统一控制,因而缺乏史料论证。

不过,日本东京大学一位名叫黑田明伸的教授以非常务实的学术作风,查阅了大量中西方古代及近代货币史料,撰写出版了《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给人们展现了货币发展史有别于商品货币、法定货币的另一面——私人货币、竞争性货币以及不依赖于国家权威而发行并且跨国流通的货币。黑田明伸教授采用历史归纳法,从“市场的非对称性”来解读这种货币现象,并将货币归纳为“内部货币”和“外部货币”,将内部货币即商品货币的功能界定为“物品的交换”,而外部货币即债券债务类货币界定为“时间的交换”。

黑田明伸教授的研究,打破了我们对“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以及“货币是国家法定货币”的传统认识,从货币功能出发重新窥探货币的本质。黑田明伸教授给我们展现的这段包含私人货币、竞争性货币、跨国流通货币的历史,对理解当今世界深奥复杂的信用货币和货币危机,以及比特币为代表新型货币大有启发。

一、玛丽亚·特丽萨银币:一种超越国家权威、疆域、民族及文化的自由货币

弗里德曼在其著作《货币的祸害》开篇第一章讲述了“石币之岛”的故事,引发人们对货币本质的思考。与弗里德曼类似,黑田明伸教授在《货币制度的世界史》第一章介绍了著名的玛丽亚·特丽萨银币——一种在19、20世纪广泛流通于红海周边国家的非法定货币。

货币本质:市场交易流动性的解决方案—解读《货币制度的世界史》

玛丽亚·特丽萨银币最早是由奥地利发行的法定货币,由18世纪著名的奥利女皇冠名。包括凯恩斯、哈耶克、韦伯在内的诸多经济学家都关注过这一历史货币,其特殊性在于,作为奥地利法定货币广泛流通于远离奥地利本土的非洲、西亚国家,成为跨国结算货币。这些地区既不是奥地利的殖民地也不是其势力范围,甚至是英国、法国的势力范围。

更为重要的是,1854年,玛丽亚·特丽萨银币在奥地利国内被废除,在奥斯曼帝国也被禁止。英法国家也试图在其势力范围内推行本国法币来替代该银币。然而,这种来自维也纳的银币不但没有缩减,范围更为广泛的使用,英国公司在红海领域的皮革、石油、食糖、纤维制品等贸易都是以该银币结算。数据显示,从1867年到1930年,来自维也纳铸造的玛丽亚·特丽萨银币铸造额大幅度增加。不仅维也纳,意大利罗马、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英属印度孟买、比利时布鲁塞尔都加入玛丽亚·特丽萨银币的铸造,光孟买在1940-1941年的铸造额就达18864537元。

玛丽亚·特丽萨银币现象体现了不一样的货币认知——货币可以超越国家权威、疆域、民族及文化,不需要国家背书、甚至被国家废除依然能跨国结算——这不货币源于国家信用背书的货币理论完全不同。玛丽亚·特丽萨银币告诉我们,货币不是国家、权威创造的,而是自然产生的,产于交易成本极高的市场环境之中,就像瓦普岛居民一样在没有金属与商品则选择石轮作为货币解决商品交换问题。

黑田明伸教授进而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大萧条之后的1931年美国华盛顿州一个叫特奈诺集镇的故事。受到大萧条冲击,镇上1055年银行全部停止兑付,一时间城中的交易瘫痪。但是,商工会议所计划发行相当于储户存款25%额度的证书,其中一部分证书以印刷了25美分等面额、明信片大小的木片形式发行,商人们同意接受这种货币,并以此渡过难关。

黑田明伸教授分析:“并不基于确实的债权、没有来自政府的保证、只是以其本身不过是木片或纸屑作为通货而流通,完全是基于城里的人们共有的松散约定。”货币其实是一种在市场交换中主体自发认可的“看不见的协议”。货币产生于交易协议,而非公权力,这对当前的法定货币理论构成一定挑战。从这个角度,比特币基于共识而存在,也是用户之间的一种协议,具有类似于木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二、竞争性私人货币:一种基于共识的“支付协同体”

黑田明伸教授将这种局部人认可并发行的货币,称之为交手货币,也叫“支付协同体”。经济学家韦伯将这种“没有国家的保障”、由习俗或契约支撑的货币,称之为“卡尔塔货币”。哈耶克认为,竞争性私人货币的历史非常少。事实上,在古代,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竞争性私人货币大量存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金属货币时代,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竞争性私人货币的存在:

一是多层次市场的存在,由于金属货币不易切割,超零面额货币与银币并存。18、19世纪孟加拉各地长期存在高位的金币姆鲁、细卡卢比、中位的阿廓特卢比,下位的铜钱与贝币。由于银币不易切割,在偏远地区以及小额交换中需要大量超零面额的贝币。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铜钱本位在中国古代持续了一千多年,但是铁钱也长期流通(如宋朝),铁钱相对铜钱面额小。到了清代,随着南美波托西银矿被发现,大量银币流入中国。1730年左右的交易中银和钱的使用各占一半。相对于铜钱,银币面额更大,方便大额交易解决铜钱不易运输的缺点。

货币本质:市场交易流动性的解决方案—解读《货币制度的世界史》

二是季节性通缩,私人铸币平衡市场需求。在农耕时代,农产品的交易量占比大,大量货币用于农产品交易,然而农产品具有明显季节性,金属货币运输供应极为不便,因此在丰收季节经常出现货币不足的问题。黑田明伸教授在书中列举了1606年中国福建泉州的例子,原有库存管钱不能满足大米交易,于是私铸钱导入满足市场需求以平衡供需。这种情况在当今中国每年都发生,每年接近春节都是货币需求高峰期,央行都会针对性地是否部分流动性来平衡供求。

三是金属货币属于通缩型货币,地域性和特定领域流通多种货币。黑田明伸教授在书中列举了拿迪纳杰布尔的情况,“米之类的谷物的交易专用索诺托银币,油脂之类的买卖只用法国阿廓特卢比或英国阿廓特卢比,而亚麻之类专用法国阿廓特卢比。”20世纪初的中国,江西九江流通各种银币,墨西哥银元用于上海的茶、瓷器输出产品的交易,江苏省本地发行的银币用于面向烟草或豆类等本地市场的交易。还有山西晋商圈内使用的银票,以及环中国海钱币共同体包括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使用的各类铜钱。

金属货币在多层次市场、季节性通缩、地域性和特定领域的问题,在今天信用货币年代都不存在。黑田明伸教授所列举各种竞争性货币很多都在银币全球化以及法定货币制度中消失了。以至于,今天我们看到的全球各国的货币格局都是一国一货币,由国家垄断法定发行。

事实上,竞争性货币以及私人货币在历史上长期存在,货币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非金属货币,货币都源于私人之间签署的“协议”,属于“支付协同体”。货币“起源于市场交易”,铸币应该是市场赋予交易者的权力,铸币权应该是天赋人权。

三、货币的本质:市场交易流动性的解决方案

黑田明伸教授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了另外一种货币形态,这种货币形态打破原来我们对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商品的固有认知。更为重要的是,黑田明伸教授这一发现,更易让人理解货币的本质以及货币与现代金融体系的关系。

书中描述了四种不同的维护流动性的方式:一是创造本地通货来维持,传统中国是典型。二是力图以频繁地使用信用交易来维持流动性。三是具有兑换性的货币和物物交换混合的例子。四是前三种的混合,传统印度是典型。

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三种中的物物交换,我们(包括经济学家)经常简单地认为,在货币出现之前或货币奇缺的市场中会出现物物交换。实际上,物物交换要达到双重重合的难度极大,特别在信息极为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那么,我们经常想到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商品货币或金属货币作媒介。因此,中国货币史和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必须是有价值的一般等价物,金属或商品。黑田明伸教授告诉我们,流动性还有另外一种解决办法,那就是第二种——频繁地使用信用交易。

货币本质:市场交易流动性的解决方案—解读《货币制度的世界史》

第二种办法最为典型的是传统日本。在近世日本,日本政府没有办法像中国政府一样提供足够的金属货币以及管理能力,大部分集镇和村落都处于货币奇缺的状态。为了解决交易流动性问题,日本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基于村民信用通过债权债务来实现商品交易。在村民和村长的见证下,村民甲跟乙做买卖,乙得到的不是金属货币,可能是一张欠条也可能是口头债权合约,如此甲乙就完成了一笔交易。这种情况,在今天中国的农村也偶有发生,比如村民之间相互换工,这种劳动雇佣并不支付工作,而是以“欠工”和“还工”的方式实现交换。这种“欠”和“还”实际上就是基于信用的债权债务合约。

在古代日本集镇、中国农村、瓦普岛以及远古社会,这种基于信任的债权债务合约作为货币实现商品交易的历史非常悠久。信任基于村长、族长权威,村民、族人共同见证、监督,以至于这种解决方案才能实现。但是,随着社会融合进步,原著村民之间的信任逐渐瓦解,债权债务合约无法履行。为了找回这种信任,世界很多国家都用第一种办法不断地找到有价值的商品,成色足的金属,以及加上国家的权威,以维持货币的信用和价格。于是,这种解决方案进而被商品货币或金属货币所替代。

不管是金属货币、商品货币还是债权债务合约,都是为了解决市场流动性问题。本质上,货币是一种共同体认可的隐性合约,是市场交易流动性的解决方案。黑田明伸教授在书中阐述:“货币被描述为作为削减寻找持有希望物品者探索成本的解决方法。”债权债务合约的解决方法让我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黑田明伸教授最终将第一种办法和第二种方法结合起来,将前者概括为“外部货币”,即借助商品或金属作为第三方媒介实现市场交换,将后者概括为“内部货币”,即不借助第三方媒介,而是通过内部的债券债务合约来解决,来自于自律性支付协同体。外部货币实现“物品的交换”,内部货币实现“时间的交换”。

近代社会,外部货币基本替代了内部货币。债权债务合约在今天是否还有意义?

我们可以分析下当今的信用货币是内部货币还是外部货币。外部货币,特别是金属货币、金本位制货币将货币推向了专业化发展之路。由专业机构,近代以来基本是各国央行专业发行,赋予法定地位。信用货币是无锚货币,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货币,不具有刚性兑付特征。一般认为,金银也是商品,所以金属货币和金本位货币都可以列为商品货币延伸而来,属于第一种解决方法。信用货币是从金本位货币延伸出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的解决办法,但从方法逻辑上已经不属于第一种解决办法。信用货币不具有商品价值,更像是一种债券债务合约,属于第二种解决方案。

货币本质:市场交易流动性的解决方案—解读《货币制度的世界史》

当今主要国家央行发行货币都以国债、证券等资产作为背书,货币流通到商业银行渠道,个人以资产作为抵押获得贷款——货币,这个货币实际上是你的资产凭证或者说债券,只是这种债券无法直接兑换央行里面存储的资产。所以,信用货币更像是第二种解决办法,属于不可刚性兑付的债权债务合约。

严格上讲,不可刚性兑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债权债务合约,欠钱可以不还,这或许是当今世界信用货币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衍生出货币低成本、随意、缺乏约束以及依赖性强等问题,进而衍生出各种金融、货币、资产泡沫危机。脱离了刚性兑付,没有资产抵押,信用货币存在信用危机。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办法都是基于信任,商品货币和金属货币的信任来源于其本身的交换价值。而债权债务合约的信任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债权本身的资产价值,二是可信任的记账。后面这种非常容易被忽视,在远古族群、近世日本的债权债务合约约束来自族长权威和村民监督,共同记账、共同验证。而现在信用货币一方面无法直接兑付债权背后的资产,另一方面中心化的央行掌握绝对的货币发行(记账)垄断权。资产信任和记账可信度都下降。

比特币本质上也没有任何资产作为背书,不具有刚性兑付,但是具备可信任的记账条件。在比特币网络中,分布式记账实现去中心化,获得不少用户的信赖和支持。因此,比特币在记账可信任方面具有优越性。比特币也属于债权债务合约解决办法,但是这种债券比信用货币更为“无助”,信用货币有资产作为背书只是不可刚性兑付,但是比特币根本就没有资产作为背书。所以,这种债权称之为“币权”或许更为合适。在比特币网络中,除了分布式记账外,赋予币权多大权限决定比特币的信用度。

货币起源于市场交易,解决市场交易流动性问题。先有货币,后有国家。铸币权,是国家主权,更是天赋人权。跟随黑田明伸教授,我们了解到货币在人类历史上作为市场流通性解决方案的多样性。我们不排除,信用货币、比特币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但是不管是哪类解决方案,不管是资产背书还是国家背书,是族长权威还是全民记账,核心都是两个字——信用。

区势传媒是一家“研究型媒体”,专注于区块链经济和数字货币理论研究,旨在让一部分人先看懂“区势”,更多区块链信息请关注区势传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