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袁崇煥 五年當真能平遼?

剛登基的崇禎,在擺平了魏公公之後,就急於展現自己的文治武功。而困擾了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三朝的遼東問題就成為一個很好的著力點。那個在寧遠創造了兩次奇蹟的男人馬上就浮現在崇禎皇帝的腦海中。他堅信之所以袁崇煥沒有取得更大的成功,全都是因為自己哥哥的昏庸所導致,只要自己鼎力支持,袁崇煥一定能幫助自己解決遼東問題。於是辭職在家的袁崇煥立即就被召至京師,一番推心置腹、聖恩浩蕩,袁崇煥感激涕零。感激完的袁崇煥為了回報陛下的聖恩,便拋出了‘計五年全遼可復’這個王炸。我們看史料中記載的袁崇煥,他並不是一個喜歡開玩笑的人,那為什麼在這麼重要的一次召見中非要‘聊慰上意’哪?這到底是因為太過於感激而信口開河還是對平遼真的胸有成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

一問袁崇煥 五年當真能平遼?

在第一次要去遼東前,還是兵部職方司的袁崇煥前去拜會了待罪家中的熊廷弼。在熊廷弼看來,這不過又是一個被朝廷送到遼東的炮灰。抱著同情的心態,見了袁崇煥一面。寒暄過後,熊廷弼就直接切入正題‘你準備怎麼處理遼東的事情’?袁崇煥說出了四個字‘主守,後戰’,聽到這四個字,熊廷弼一下就激動了起來。他真是小看了這個人,這個人找到了真正的制勝之路。儘管以後袁崇煥的所做作為存在頗多爭議,但這一點確昰明確的,在當時這是對遼東局勢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面對已經崛起的後金,大明這個老大帝國,顯然有些力不從心。不僅衛所軍早已不堪使用,就連身經百戰的邊軍精銳,在面對強悍的後金軍隊時也是屢戰屢敗。一個偌大的明朝竟然沒有一個人能擋住後金的鋒芒?不是這樣,面對後金大明不是沒有辦法,不是沒有優勢。只是需要時間,需要正確的應對戰略,需要堪當大任的前線統帥,需要精銳強悍的士兵。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去準備,如果只是簡單的一再尋找還剩下的能打的部隊把他們送到遼東前線。這樣不僅大漲敵人的威風,更是會對大明士兵的士氣造成難以挽回的打擊。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當敵人鋒芒正盛的時候,任何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叫‘避其鋒芒’。只要大明利用好自身的優勢,長久的對峙、消耗、圍困下去,早晚後金是撐不住的。

一問袁崇煥 五年當真能平遼?

這個方法找對了,接下來還得看具體的實踐、實施。針對大明與後金的優劣對比,袁崇煥曾經一針見血的指出‘兵不利野戰,唯有憑堅城,用大炮一途’。說白了,袁崇煥就是表明既然身處遼東險地,我們是不怕犧牲的。但要看犧牲的有沒有價值,與其在野外被後金軍如砍瓜切菜一般。倒不如憑藉堅城,發揮自身火器的優勢,來剋制後金軍不善攻城的弱點。對於當時的遼東來說,這無異於一招妙棋。你來攻,我就守城;你撤退了,我就慢慢往前修城。步步蠶食,慢慢消耗,鍛鍊軍隊。所以我們看到,當第二次皇太極率領大軍又一次打寧錦主意的時候。遼東明軍已經由之前的城都守不住,變成了主動開出城外與後金軍野戰。只不過,這個範圍僅限於城頭大炮的射程。即使這樣,在真刀真槍的較量中,在袁崇煥的帶領下,明軍終於在當面擊退了後金軍。在後來的己巳之變中,袁崇煥更是憑著京師這個整個帝國最堅固的城市,帶領手下兩萬關寧軍連續兩次擊敗不可一世的後金軍隊。憑著這些沒有爭議的史料,我們至少可以肯定一點,袁崇煥是一名合格的統帥。至少他曾經說過的‘與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還是比較中肯的。

在統帥將士方面,袁崇煥也很有一套。明史中記載袁崇煥‘善撫,將士樂為盡力’。軍隊的戰鬥力方面,統帥是很重要的一環。第一次出現在遼東士兵面前時,這個看似文弱的書生就讓他們大吃一驚‘崇煥夜行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那種大無畏的勇氣,在熊廷弼之後又一次讓戍守遼東的士兵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恰好努爾哈赤的及時出現,最終成就了袁崇煥。寧遠孤城中,面對城外數倍於己的後金大軍,“崇煥更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鹹請效死。”其實我們看,明朝並不缺乏忠勇的士兵,所缺的只是能激發這忠勇的將帥已經戰鬥到底的決心。‘獨臥孤城,以當虜爾’的袁崇煥恰恰就是這麼一個人。在他的統領下,將士樂為盡力,鹹請效死。在他的統領下,後金明白要想擊敗大明只能靠明朝自己。這些便是袁崇煥對於平遼的底氣所在,正確的戰略戰術,勇悍不輸於後金的將士。

可有了這些就能五年平遼了?這只是大明在面對後金的各項準備工作的其中一環。要平定後金這樣一個軍力強盛,組織嚴密的獨立政權,絕非一朝一夕。更不是隻憑一個袁崇煥就能完成的,還需要能洞悉形勢穩定朝政的君主;穩定的後勤供應、糧餉保障;堪當大任的將領;充足且精銳的後備兵員;及時和有效的情報來源。要知道鼎盛時期的大唐,面對同樣在東北地區的高句麗,從太宗直到高宗歷經幾十年才最終平定。更何況已是王朝末期的大明,能穩穩守住遼東防線就不錯了。所以我認為,在五年平遼這個問題,袁大督師在感受到崇禎的浩蕩聖恩後,明顯‘飄了’。反過來也能看出來,崇禎有些心急,有些不明形勢。他把後金當成了國內的那些土司勢力了。在仔細研究了這段歷史後,我認為明朝還是可以平定後金的,只可惜不是袁崇煥,更不是崇禎時期。而是在天啟前期,在袁可立和孫承宗的通力合作下(詳細請看拙作-大明右勾拳 登萊皮島防線),更可惜的是這一局面僅僅持續了三年,就又被大明自己給毀了。

一問袁崇煥 五年當真能平遼?

總的來說,袁崇煥足守遼東,並且沒有任何忠誠方面的問題。史料就在那裡,你非得看不見我也沒有辦法。但要說五年平遼,我是怎麼都不相信的,這確實是袁崇煥身上的一個汙點。可是在皇帝面前吹出來的‘牛’怎麼也要圓過來,由此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最終讓袁崇煥的‘一生事業總成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