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王兴有什么资格说滴滴“以资本为中心”?

先说一个很老很老的段子:

有一哥们在一个算是偏僻的地方开了个加油站,挺红火。

在正常的商业社会里呢,外人看到了,就跟着开个超市啊、书店啊、小餐馆啊什么的,最后那个地方变成了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商业生态圈,大家共同繁荣,一起挣钱;

在比较不正常的商业社会里呢,外人看到了,就跟着开加油站……一个、两个、三个……最后……大概可想而知了。

再说一句经典的话。

中国有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主人公的名字是一个字母,他说过:

“别人摸得,我摸不得?”

这大概是在美团正式上线打车业务后,我最先想到的东西。

其实美团做打车没什么。一年多前低调试水的时候基本也算半公开的秘密,虽然前面说了加油站的例子,但行业老大显然没资格禁止后来者进来分一杯汤。

问题在于,美团进场(在上海)的方式又是以高额补贴(至于互联网圈常见公关、口水什么的就不说了)的方式过来,大概有一种“我吃不着你也别想吃”,“我就算不成功也要让你脱一层皮”的架势。

市场不是谁谁一个人的,但你把市场搅混就不对了。

然后到了王兴自己公开说滴滴这种“以资本为中心”的公司,说美团“以用户为中心”,把美团打扮成一个挑战邪恶垄断势力的正义天使的时候,那就真有点“别人摸得,我摸不得?”的味道了。

那个味道是什么味道,可以自行联想一下

我们先解决一个问题:

谁是正义?谁是邪恶的?

或者可以换个说法:

某种策略、工具,在哪个时候是正义的,在哪个时候是邪恶的?

从对整个社会的价值来说,滴滴、快的、uber三国演义的补贴大战具有正义性。这种正义性甚至都不需要用什么详细的事例和数据来论证,因为每个人都看得到:

首先,极大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发展。(我都觉得我是在写废话)

不论滴滴、快的、uber和其背后的投资方在打车这门生意究竟抱着什么样的目的,不论他们是要实现个人的商业理想,企业版图与护城河,还是真的有改变社会的责任心,在结果上的价值都大大超过了这门生意本身,成了中国商业社会的颠覆式创新和对国外商业生态弯道超车最好的燃料。

这个贡献,是无论多大的“罪”(假设有)都抹杀不了,若干年后人们记录这一段商业史,也是必然会把其对“移动支付”变革的推动排在首位。

第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打车的体验

不说以前吧。就说现在,我年前去成都出差,见朋友约饭,出租车送我到成都的一个区,讲明白说要空驶费,我敢怒不敢言。

后来才知道,尽管都是成都,但该区和成都其他区的出租车是归属在两个不同地方管辖,不能在对方的地区拉活,所以出租车这么跑算跨区经营,都要空驶费,所以很多出租车根本不打表,直接一口价。

这还是有滴滴竞争的情况。

我当时庆幸,也幸亏有滴滴

滴滴、uber的发展和竞争给了传统出租车业很大的压力。在补贴大战最凶的时候,至少出租车好打了,司机的态度也好得多了,不用再忍受黑车的敲诈了——我这么五大三粗的汉子被黑车黑钱,想起来都觉得很羞耻。

不知道现在骂滴滴贵的朋友们,他们以前被黑车敲诈的时候还敢不敢像现在这么义愤填膺。

我们都知道:

历史总是螺旋式前进的。变革最好的方式是进一步,退半步。

所有的变革都一定会牺牲被变革对象的利益,这其中的很多人和我们一样,都是老百姓,都要养家糊口,补贴大战的结果如果是让许多出租车失业,那无疑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补贴本身也不符合商业规律本身,它让企业高度依赖资本,同时吊起了消费者的胃口。

所以,最后市场整合,补贴停止,滴滴回归到正常的生意规律,给自己留点盈利的空间,与出租车行业进行信息化升级的融合,给城市留出公共交通的空间,这一切都是必然。

在今天,时势变了。补贴战的两个最重要的“结果正义”其实已经没有了。

移动支付不用普及教育了,出租业和滴滴相互补充,再作为“打车业”成为对整个公共交通的补充,市场在喧嚣过后终于用更理性、效率的方式运行,不需要补贴再出来把水搅混了。

在这个时候,美团重新掀起了补贴战,对整个出行行业,是一种因一己私利而造成的倒退。

刷单、吸资本的血、挤压传统出租这些当年补贴战的恶果又回来了,你能说他是正义的吗?

当然,非正义,也要包装出一些正义的名号,比如滴滴是垄断者这些陈词滥调——把私家算上,没有哪个城市的交通是能被小车垄断你的。

当这些陈词滥调不能有效撩拨起消费者情绪的时候,滴滴“以资本为中心”论又出来了。

你看,这个企业“以资本为中心”不符合正常的商业规律,所以我们要打倒他。

问题在于,真正以“资本为中心”的是谁呢?

上周在中国服装论坛,听链尚创始人赵俊浩演讲,讲到一段经历和一个观点,我觉得放这儿很合适。

链尚是做服装面料的B2B生意,原本叫链尚网,后来就不太提这个“”字了。赵俊浩原本就想改变国内面料交易还是基于线下市场,和卖菜买菜一样的落后状态(当然现在卖菜买菜也新零售了),把交易放在线上,做大规模。

后来陆续趟了一些坑,就开始琢磨一个问题:

草原还是做大树

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样的:

做草原的意思就是只提供交易平台,以迅速扩大交易量为目标。也许等业务量到了一定程度不能增长的时候,就会扩充下一个品类。

这种方式可能会高度依赖资本,但也能迅速催肥

做大树的意思就是以交易为起点,深入延伸到服务链条,像商户之间的信用体系,线下质检就不用说了,再往后还有供应链金融等等等,总之,小微企业需要的东西是很多的。

做大树就要扎根,服务透了。虽然生长的慢,但最后一定是一个向外输送养份,构建生态圈的过程。

另外一个判断草原大树的依据是看企业是不是内生式的增长

就以亚马逊为例,亚马逊早期做电商业务,此后基于电商业务积累的计算资源开放出来做云计算,这是内生式增长;

京东基于物流做电商,把物流能力开放出来,这是内生式增长;

滴滴以打车的电招平台起家,依靠积累的数据和计算能力,把自己接入大交通的体系,不论无人驾驶还是电动车出行,这也是内生性增长。

回到打车行业,基于其诞生的特殊背景,在市场初期,大家都争相做草原,是对的,但是在后期,正确的方式就应该是做大树了。

这样既有助于构建自己的竞争壁垒,也有助于更好地为用户,为社会提供服务。

那美团渗透到打车,是做大树还是做草原呢?

网上有个半真半假的段子:说美团说我们做外卖是把食物准时从A送到B,打车是把人准时从A送到B,所以做打车顺理成章。

这基本是胡说八道。

假设美团开展食物外卖骑手送乘客解决最后一公里(十公里也解决不了)这是标准的内生式增长,但和打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其内在的管理和计算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为什么还要向打车领域延伸呢。我相信美团的初心肯定不是“别人摸得我摸不得”这种猥琐的念头(虽然结果上是),而是对既有业务的增长抑或护城河的建立不够自信。

相比打车而言,食物外卖更像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连接的商户,包括餐馆和消费者,都可以在业务和服务领域上有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延伸。

比如对消费者,是否需要开发更好的保温技术,以保证饭菜的可口性?除了餐馆和小超市外,是否可以开发一些细分,碎片化的场景满足他们的需要?

美团外卖的本质是联系人和物,但是也能联系人和物和人,就基于这一基本点,有非常多可以延伸和想象的空间,就算只把这一点做好,美团也会是一家伟大的企业

再比如餐馆,饭菜本身和卫生不用说了,随便列举几个:

餐馆的科技化、无人化改造,餐馆的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等等……

甚至培训,每个领域都有非常值得深入耕耘的东西,能把这些东西耐心做好,那最后就是不可撼动的大树。

美团王兴有什么资格说滴滴“以资本为中心”?

当然,这些事情简直一个比一个难,短期内还看不到效果。

从现实里看,从一个本身就在大量消耗资本的行业投入到另外一个已经被证明需要消耗大量资本的行业,这样做的原因可能只有一个:

恐惧。

就在这两天,阿里全资投资饿了么的新闻已经出来了。饿了么是美团最核心业务的直接竞争对手,阿里和美团又是分手怨偶,这无疑会给美团非常大非常大的压力。

当市场不给你空间,或者你自己压根不想做大树,不想迎难而上,那就只能进入另一个能在短期内迅速让资本催肥的行业,给资本市场讲一个新的故事,以维持自己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估值。

至于是不是会给新进入的行业带来倒退,那是不关我的事儿的。

这就是“以资本为中心”的企业的特点,和“以用户为中心”风马牛不相及。企业一定是有边界的,敢说企业没边界的,大概率是心怀恐惧的赌徒。

所以我说:

你说别人以“资本为中心”的时候,想想自己够资格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