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也是思維的樂趣

王小波的地位和影響力在我眼裡看起來就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學者,高中時代開始喜歡他曾經還把他和魯迅相提並論,後來慢慢的發現這種東西我是沒有辦法去比較的,但他卻是我一直以來文化偶像了,當然這也可以是因為喜歡的緣故我花費了大價錢把他全部的書(合集)都買回來,閱讀後收藏起來。

在這些書裡我閱讀過的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是《沉默的大多數》和《特立獨行的豬》。《沉默的大多數》這一本雜文隨筆集在現階段的我來說是思想非常深的一本書。

書裡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識分子的處境及思考,社會道德倫理,文化論爭,國學與新儒家,民族主義等問題;包括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出來的各種真知灼見我都閱讀不懂,因為時代的關係,因為互聯網的發展迅猛,我永遠也沒有辦法瞭解他在書裡寫的那些觀點和所見所聞。

但可以覺得的理解書的名字《沉默的大多數》,主要還是因為自從你、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著的,我們生活在互聯網這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有的人始終會選擇保持沉默在後來慢慢的發展發現這種情況是大多數了。

《沉默的大多數》也是思維的樂趣

我們所說的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裡有我們說話的份?以至於網友曾經開玩笑這樣評論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

這就好像王小波說的: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

現在的我可以理解這一段話也不屬於晚,只是我可能更應該偏向於社會實踐。

曾經她的妻子在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上說到:王小波生前很看好自己的小說,而不是自己的雜文。但是被公眾迅速接受的卻是他的雜文。

實際上這並不奇怪。對於王小波來說,寫小說是純粹私人性的一面,他喜歡在自己的小說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和虛構,在他的小說世界中,虛構等同於現實。而在進行雜文書寫的時候,他所顯示出的是他公眾的一面,需要承擔道義和責任。

《沉默的大多數》也是思維的樂趣

因為時代的不一樣,我知道想象不到王小波在命運的轉折點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了政治的魔影,那個分辨這個大環境下的是是非非,放在歌舞昇平的和諧社會,這樣的政治可能會讓你覺得如沐春風。

王小波是文化的先行者,也是愛書之人,不想滿腹經綸,竟換得勞頓度日,境況如此悽慘,不禁令我心中升起一絲悲涼。

然後在反觀我們的新聞聯播每天都在播報國家是多麼地關心菜價和房價,關愛股民和房奴等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要是放在書裡和王小波的所關心的社會問題在文革年代,被政治關心的人,感覺到的恐怕不是春風,而是秋風了。

《沉默的大多數》也是思維的樂趣

因為書裡的思想有很多的點,我知道是看不懂也沒有辦法瞭解,每次閱讀那一小節時在思考,如果是我把生活中給變大了,變得大家說的變得“懂事”了。“懂事”者,在我理解就是不僅“爭勝負”,更要“明十非”。

當然,這裡有可能不一定準確,都我想要表達的是如果前者似乎是天生的,“人皆好勝”,後者則是人得花一輩子去幹的事,卻未必幹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