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柳袁照:教育最大的問題是說的與做的不一樣

深度|柳袁照: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说的与做的不一样

深度|柳袁照: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说的与做的不一样

文 | 柳袁照

教育難做,辦學校難,做校長難,做老師難,其實做家長也難,甚至管教育也難。為何?原因眾多。其中,重要的一條:說的與做的不一樣。

01

比如說,人人都知道要全面發展學生,在真正意義上實施素質教育。

大會小會說,教育部這樣說,各級政府、教育部門這樣說。所有的有關教育的的活動上大家都是這樣說,輿論都是這樣說。

誰都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說:我要片面追求升學率,甚至連追求升學率這句話都會迴避,說得冠冕堂皇。

可是,實際呢?有多少學校不在掛羊頭賣狗肉?學校工作做得再好,只要升學率不行,誰還會認定你、承認你?各種教育活動儘管豐富多彩,學生的校園生活儘管完整、美妙,誰還會把你當典型?說不排名次,不宣傳狀元。名次好的、狀元獲得的,誰不期待宣傳?

公開的不行,偷偷摸摸地也要做。有的學校,還會假借所謂家長委員會的名字,發廣告,發微信公眾號。每當高考出榜,誰不關心當地北大考幾個、清華考幾個?政府領導、教育部門領導,誰不期待北大、清華多幾個?

平時要求的是全面發展,最終看結果的只是單項的學業成績,前後不一致。年年月月都是如此,久而久之,可想學校教育日常狀態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深度|柳袁照: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说的与做的不一样

02

幾年前,我聽一位名校長說:

凡是高考考的,課堂上不講。他來自於很發達的一個城市,教改、課改都走在全國前列。聽了他的話,我大為驚訝,也十分敬佩。這個城市,或者說這所學校代表著我們教育的未來。

後來,我有機會遇到這所學校的老師,我提到了這件事,老師們哈哈大笑,說:這是校長在一次課堂研討會上說的,僅僅說說而已,日常課堂怎麼能做得到呢?

同樣,是那個時候。我到某省高考成績十分卓越的學校去參觀考察。他們說:要吃透高考,課堂要有針對性。凡是高考不考的,老師在課堂不能講,講了即視為教學事故。我們如何評價這所學校?評價這位校長?

也在那時候,我曾組織一次同課異構,九個高考學科,分別邀請了三個省(市)的名師、骨幹老師、特級老師參加活動,加上我們自己學校的九個學科的青年教師。各呈風流,風姿百態。

在評課時,為了一節課的評價,專家們吵起來了。本省的專家說,這節課好,有效,學生聽了這節課,對要點都能掌握,考試不會失分,至少能得九十分。發達地方來的專家說,這是最差的一節課,如此功利,一切為了高考,原來貴省課堂現狀如此低下。雙方面紅耳赤,幾乎要動手打起來。

還有一次,我去某市取經。那兒的高考好,其中一條原因是老師集體備課。接待我們的校長說:我一般不聽課,但我會巡視課堂,當我發現同課老師講得不一樣,包括課件不一樣,做的練習題目不一樣,我會找當事人談話。為何不一樣?比如練習題換了一道題,或者改了一道題,都是問題。你改的或加上去的題目,是好題目,那為何在集體備課的時候不貢獻出來?一個人偷偷摸摸吃獨食?

深度|柳袁照: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说的与做的不一样

03

當下的有效課堂,在實際的工作中有多少是按照有效教學的準確的內涵去做的呢?有多少人舉著素質教育的旗幟不是真心實意地做應試教育的?做的與說的不一樣,是不是普遍現象?

責任都在學校身上?校長身上?老師身上?也不盡是。假如真心實意做素質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都很強,但是高考分數差一分能被錄取嗎?誰要突破這個一分,違紀、犯法,等著嚴厲的處罰、處置。學生少一項愛好、少一次社會綜合實驗活動,但是分數比其他人多幾分,不錄取他還會錄取誰?現實就是這樣殘酷、就這樣不合理,面對活生生的孩子,老師們怎麼辦?校長們怎麼辦?

我曾在一次政協教育組的活動中,與高校校長產生了爭執。高校校長說:當下中學太功利,都是應試教育,只知道分數。

然後,輪到我發言,我說,這時候你們大談素質教育。再過兩個月,高考出榜,假如離你們分數線差一、兩分,找你們要點招的名額,點招費十萬、二十萬,能少一千兩千嗎?我與你們說,這個學生綜合能力很強,能抵幾分嗎?到那個時候,你們誰還與說我素質教育?大家聽後一陣沉默。是不是說的與做的不一樣?高校也不是如此?

都是高校的錯?高校校長的錯?也不盡是。我們的教育方針要求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學校出口的選拔機制、制度、方式,方法都是以分數為標準,我們做具體工作的人,如何辦?協調好關係、兩者兼顧,這些道理都懂。可是到了關鍵的時候,是理想重要呢?還是現實重要?犧牲了眼前,還有長遠?門檻都沒有跨出去,哪裡能順利地走上這來的康莊大道?說的與做的不一樣,能夠簡單地歸因?

高考改革,讓人看到了希望,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教育人解決這個“邏輯癱”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不是看一次、兩次改革所能解決的,真的任重而道遠。

深度|柳袁照: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说的与做的不一样

拓展閱讀

說的和做的不一樣要求教育人釐清教育邏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還原教育本色。在追求教育本質的過程中,教育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教育人需要做哪些思考?且看柳袁照校長對教育的再思考......

教育不能總想要出新花樣、出新聞

文 | 柳袁照

我一直喜歡“真水無香”這個詞。原汁原味、本色情懷,曾作為我們學校文化精神的重要表述。任何添加劑都會破壞事物本身。教育也一樣,本色最好。有的時候,在我們熱情的背後,是浮躁,是對教育的不自信。總想出人頭地,總想與別人不一樣,總怕被別人不注意、忽略、遺忘。於是,總是要搞點動作,發出一點聲響,甚至驚天動地。

教育,不能總是想出新花樣,因為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對信念的堅守,是一個相對穩定的行動、行為,這是教育的規律與特點。教育是慢的事業與藝術,有人說她是農業,是農業自有她的生長週期,耕耘、播種、澆灌、除草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週而復始的勞作,是必須的環節,不能隨意改變。教育需要等待,需要有耐心,生命的成長自有其規律,教育只有尊重生命本身的成長規律,才能保證、促進人自身健康的成長。

歷數這十多年我們走過的路,即是如此。有些事情當時是看不清楚的,當事人是看不清楚的。比如,最近大家熱議某省的高考改革,說實話這些改革是按照當時的“形勢要求”而變動,十幾年中不斷變化,先後實行了幾個方案,當時不可謂不對,與高中課改相配套,不斷調整。可是,到現在再來看,社會比較一致認為是瞎折騰。許多學校跟得緊,也不斷地“校本”配套改革,從課程上、課堂上、教材上變化、變革,產生許多“新聞”事件,被外省視為先進,來參觀學習的不斷,好不熱鬧。如今反思,似乎是做得越多,錯得越多。

深度|柳袁照: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说的与做的不一样

教育與其他社會事業不一樣,教育的對象是人。可是,很多時候,我們見“物”不見人、見“事”不見人,以“景”為人。教育關乎人的生命成長的大事,來不得半點浮誇、虛假、自戀等惡習。有新聞,本身不是壞事、錯事。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進。對事物有了新的認識,因而有了新的舉措,等等,具有典型性,對別人有啟發性、借鑑性,公佈出來、報道出來,進而推廣,成為“新聞”,這就是新聞的價值。教育工作也一樣,所以大家重視教育新聞。但凡是不可過度,假如一個地方、一個學校三天兩天出新花樣,出新聞,這就不對了。

假如新花樣過多,則當應該要應該引起警覺、警惕。這個區域、這所學校,是不是浮躁、功利?是不是有非正常的因素在作祟?三天兩天有新的舉措、新的動作,天天改、天天變,以“新”為追求,會不會流於“標新立異”?教育要耐得住寂寞,學校要善於堅守。紮紮實實,一心一意做教育本身的事、做學校本身的事、做校長本身的事、做教師本身的事,包括教育的行政領導做自己本身的事,認定宗旨,所謂咬定青山不放鬆。

做教育、辦學校,不可片面追求新聞效應,要把握好度。新聞如雲煙,作用、影響只是一瞬間。改革要與折騰區別開來,熱情要與浮躁區別開來,效率要與功利區別開來。教育的折騰、浮躁、功利,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了。少一點新聞,多產生一些樸實的典型,能夠推廣、推行的典型,不浮誇、不做作、不偽飾,才能為人民群眾真心稱讚。

來源 | 柳袁照

作者 | 柳袁照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