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人都不喜歡莫言的作品?

螢囊夜讀


莫言雖然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中國籍作家第一人,但人們對他及他的作品卻是議論紛紛,評價莫衷一是,褒貶不一。在大街小巷普通人的街談巷議中,喜歡的人有之,頗有微詞的人有之,漠然處之的人有之。按我個人瞭解人們對莫言作品的評價和題主提出的問題一致:很多人不喜歡莫言的作品,原因概括如下!

首先,從莫言作品藝術性上就語言文字方面看,對中國小說語言文字的運用,他新的手法不多,創新不夠,沒有突破。無法與現代語言大師魯迅相比,魯迅對中國文學最大的貢獻之一是把文言文過度到白話文,併成功運用的小說當中,在我國魯迅是倡導者、是踐行者、是旗手!魯迅運用白話文寫小說成功的也是第一部作品是《狂人日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或再讀一遍,以體會經典,瞭解中國的文學發展歷程,以便我們歷史的分析判斷文學作品的水平高低。在這方面而言通過比較顯然莫言是不夠的,因為沒有比較就沒有差別!

其次,從莫言作品的內容情節上看,以表現農村農民生活、農民的情感行為方式、農民的命運居多,以描寫農民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為題材來刻畫揭示我們民族的心裡旅途。其實問題就出在這裡,人們對此爭議很大,有的人說這是深刻,有的人說這是抹黑自己的民族。特別是普通百姓很多人不贊成,反對的聲音不絕於耳。也不奇怪,因為這些內容情節描寫的許多正是他們先輩們的生活。

再有,從莫言作品的思想性上看,他描寫的內容情節實際上決定了他作品的思想意識!你要歌頌誰倡導什麼就在其中了!您的作品謳歌時代嗎?您的作品引領社會發展的潮流嗎?您的作品推動中國的文學進步嗎?……愛好文學的人們、對此有興趣的人們可以閱讀他的一些作品,就能尋找出答案來!

文學的批判,批判的文學是社會的進步!對上面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分析其原因,是文學的繁榮是社會文明的進步!


水子88





當一個作家獲獎後,特別是獲諾貝爾文學獎後,他將不可避免地接受全世界的審視和批評。

2006年德國漢學家顧彬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中國作家要喝酒、吹牛,沒有時間做太多事”。但他又不止一次地澄清過,當時他所指的只是衛慧、棉棉、虹影三位作家。

談及對文學和作家的看法時,他對中國當代小說的不滿表現出一貫的直言不諱,他說:“90年代以後,餘華、莫言、格非、蘇童他們都回到傳統小說,但是傳統小說落後得很。中國當代作家很難集中於一個主人公,寫他的靈魂,莫言的小說裡面有幾百個人,夾雜了太多無關緊要的瑣碎細節,使得敘述不夠流暢。”顧彬覺得莫言獲諾獎可能確實跟葛浩文的翻譯有關。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說:“莫言是一個極致者,他是一位用作品調動人們各種感官的作家,尤其擅長陌生化的表達方式,用文章創造出全新的表達方式並且捕捉到現實問題。”

著名作家陳忠實說:“中國作家終於走進了諾獎行列,我覺得這不僅是莫言的榮耀,更是整個中國文學的榮耀,必將對中國文壇產生持久而廣泛的影響。莫言是位非常優秀的作家,他的獨特思維、藝術個性,都已在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摘取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實至名歸。”

臺灣作家龍應臺說:“莫言得獎,太棒了!最喜歡莫言的《生死疲勞》,他的小說充滿方言,可以徹底看到村落的經驗是如何給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國際。每回讀莫言的小說,都會感嘆,我不如他。”



在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贏得掌聲的同時,也有國內40餘位文學平論家和大學教受對莫言和諾貝爾文學獎進行了火力集中的地毯式轟炸。

李斌博士在《莫言批判》的序言中,表達了自己對文學的理解以及作為一個文學研究者對作家的鮮明態度,既對作家創作中的優點給予了褒獎肯定,也對作家創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批評一針見血。他說:“如果站在理性的高峰而不是極端偏激的立場上,無可否認,莫言在文學創作上有不小的成就,曾給讀者帶來真的啟迪,善的薰陶與美的愉悅,也無可否認,莫言在文學創作上有不小的失誤,也曾給讀者帶來假的誤導,惡的困惑與醜的噁心。”他又說:“批判莫言也是我們對莫言,對文學的熱愛方式。這種批判,是文學的批評——指出問題,奉上善意與期待。這種批判無損於莫言對中國文學的意義——但,更有益於文學。”



這就是說“大家”都是站在一個相對的高度來評判作家及其作品,好處說好,壞處說壞,真摯誠懇,無論好壞都足以引起人們思索。對於中國作家的作品,當然是中國人民最有發言權,但是你不能人云亦云的對作家及其作品進行惡毒的攻擊——罔顧事實,進行詆譭與謾罵。

最不濟,莫言獲諾獎後,國際文壇從此會更加關注中國的當代文學。

現成的例子,瑞典現代文學就得過8次“諾獎”,那麼下一個諾獎或許又是中國人也說不定呢!


百花袁


文學的本質是人學。人學的功能是描寫社會不同人物的不同命運。只要作家是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細節寫出了有血有肉的人生,並且人生的主旋律符合邏輯推理,不是愛憎的口號和拉郎配,他的使命就完成了。至於喜歡不喜歡,作品的政治傾向,一千個人有一千個不同的立場,一萬個讀者有一萬個不同的觀點。這是文學評論所允許的。作家也是普通人,是小人物,他左右不了自己作品的命運。一旦作品成為大眾讀物,他就成局外人了。是好是壞,只能由讀者去客觀評價。可問題在於,自從莫言的作品摘取諾獎的世界文學最高獎項後,網上許多無情的謾罵和詆譭就開始向莫言潑髒水。什麼莫言做了什麼讓外國人高興的事,外國人才把諾獎頒給莫言啊,什麼莫言說文學獎與政治無關是目無國家政治啊,還把中東亂局扯進來,說什麼要是沒有國家政治清明,國力強大,人頭怎樣像中東難民一樣搬家啊,等等等等。這不是褲襠里拉胡琴,扯蛋嗎?如果稍有常識便會懂得,作家不是政治家,他既代表不了政客為國家說話和從事外交活動,也不能代表民族主義極端人士上街喊口號,你卻要求人家既要做民粹主義者,又要做極端的愛國主義者,然後才做文學藝術家。如果是這樣,莫言還是莫言嗎?他豈不成了鍵盤俠和現代噴子?再者,諾貝爾文學獎機構是世界性的文化機構,不是聯合國爭吵國際爭端的論壇。它的獎項歷來只為受獎人究竟為世界進步事業作出了什麼傑出貢獻而授出,並不為什麼正確的或反動的意識形態而專門服務。所以它只對某種文化現象發出肯定和否定之聲。難道曾經得過諾獎的哥倫比亞作家馬克白斯寫作《百年孤獨》,前蘇聯蕭霍洛夫斯基創作《靜靜的頓河》,還有日本作家大江鍵三郎,川端康成,都是因為寫了迎合外國人口味的文學作品,出賣了他們國家的什麼民族感情和利益,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嗎?所以作家的地位,跟種地的農民一樣,都是個體勞動者。區別僅僅是,農民用鋤頭和種子對土地施加影響,而作家則是用筆和紙張對人的精神世界施加影響,說白了都是普通勞動者。是勞動者都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你認為莫言在寫作他的代表作《紅高梁》和後來獲獎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就想到了要去爭取諾貝爾獎,要去迎合歐美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要去博取外國人的歡心,才終於最後拿了這個獎。是這樣嗎?好荒謬啊!這是什麼狗屁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觀念?因此淺薄的鍵盤俠們不看或看不懂莫言的作品不打緊,你不看就是了。但切不可用網文臭嘴噴糞,高調充當什麼愛國者作賤斯文。魯迅先生說,辱罵和恐嚇不是戰鬥。你若百般愛國,也做一兩件為國家搶臉的事兒拿到聖壇上來,接受接受大眾的檢驗如何?別唱高調拿莫言涮罈子博取罵名人的眼球了。何必不學蜜蜂找花朵,要學蒼蠅找廁所?嗡!嗡嗡嗡嗡嗡!


李老根2017



莫言說:諾貝爾獎是頒給個人的,跟國家沒關係。言下之意是所有的榮耀都歸他個人。可事實是一個國家發給人民最大的紅利就是人身安全。換做是在中東亂區,腦袋都不知道下一秒還在不在頭上,還談什麼寫作呢?

另外諾貝爾獎地區比較高大上,明明奧黑子提起戰亂,不也得諾貝爾和平獎了嗎?😃

如果一個人離開了平臺什麼都不是,更何況是離開了國家呢。

這或許就是很多中國人不喜歡莫言作品的原因,暫且不說莫言作品本身的水平。一個國外的獎項給中國人,要麼的確對貢獻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重大發明和成績,另一方面就是外國人喜歡中國人才頒發。哪為什麼喜歡呢?一定是說了或者做了什麼讓外國人開心的事吧。



歡迎朋友們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進步,讓我們一起見證祖國的全面興盛,迎接偉大中國時代的到來。


崇儒


說到莫言,其實算是半個老鄉,我老家與他所在的高密離著很近,都算是膠東一塊。我是不喜歡他的作品的,我們那大多數人都不會喜歡他和他的作品。

為啥,自從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以來,他就一下子天下皆知,就現在的資訊發達,很快他的信息被曝光的一清二楚。他有那麼多描寫農村的作品,展現出來的場景卻絲毫沒有正常村落的景象,倒像是《西遊記》裡世界,如果是一個對中國毫不瞭解的人讀他的著作,比如老外,可能會覺得他展現的是一片什麼樣的妖魔鬼怪之地啊,這難道就可以代表中國農村?顯然不可能。

就拿莫言早期作品《紅高粱》來說,這部作品老早就很有名,因為張藝謀拿它拍了電影,在國際上獲了大獎,這也是我覺得莫言比較正常的作品之一,雖然我對它的語言描述和情感表達都不贊同,但是我起碼可以正常的讀下去。

書中描寫的我爺爺,我奶奶都不是一般人物,其實這樣的人物在農村絕對是少數里面的少數,算是個大大的異類。他們的人生經歷,我覺得真沒有什麼可以讚美的。這麼說吧,農村裡確實有少數喜歡惹事生非的漢子,也有少數潑辣大膽的女子,在那個戰亂年代,這樣的人無疑更好生存。“我奶奶”願意跟“我爺爺”,這樣的情節確實有可能發生,但絕不是為了什麼追求個性解放云云,這樣的人形式大膽自私,不顧別人,野合也好,苟合也罷,追求的不過是自己慾望的釋放身體的歡愉和亂世裡有個依靠。“我爺爺”本來就不是善茬,殺人放火的事情都會幹,你不招惹他他都要來犯,這樣的人精力旺盛,當然需要發洩釋放,恰好就跟“我奶奶”走到了一起。然而到了莫言筆下,這兩人的結合就像是得到了無限昇華,可撼天地。

莫言寫的農民,他也出身農村,視角卻是一個文人的視角,把文人一切激烈的情緒想象都加在農民身上,對於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看了真的很不舒服。而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看了他的作品會覺得晦澀難懂,不知所云。就高粱地來說,根本不會像電影上演得如此顏色詭麗,不過是黃咖咖,紅褐褐的莊稼地罷了,對於見慣了它們的農民,有什麼好看的,在戰亂年代,寧願去吃一個白麵饅頭。

這部作品還算好的,等他的其他作品《蛙》《豐乳肥臀》等等,真的真的很難讀下去。有時候會想,作者怎麼會有如此構思,如此情節,他是把自己看到的一點點醜惡加上自己想象規劃,無限放大的呈現出來,而且不指出出路,深陷在想象的醜惡的泥潭之中。

那莫言的作品為啥獲獎那麼多呢,我覺得最主要還是因為不一樣,他的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都太詭異了,借鑑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思路,就是可以讓普通人看了煩,讓專業人士看了頭疼,非要去好好研究一番。

為啥西方喜歡這樣的中國作品呢,他們就是喜歡看到不好的陰暗的東西,他們希望我們可以掙扎在這泥潭裡不出來。而我們蓋了新房,買了汽車,開了工廠,出國旅遊,對不起,他們不會看,對於這些,他們願意裝瞎子。可悲的是,國內有部分人也是這樣,低著頭看到的都是臭水溝,就是不知道抬頭看看前面,看到已經得到的,看看未來與希望。


一覽眾河小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喜歡莫言的作品? 說到很多人都不喜歡莫言的作品,這有點帶個人偏見吧,莫言先生能夠成為中國獲得諾獎的第一人,足彰顯莫言先生的實力和文壇地位,一個靠文字征服世界的人,他的作品毋庸置疑。至於喜歡不喜歡,都是因人而異,再好的作品,不可能人人叫好,再多的廟,總有敬不完的神。所以,說很多人不喜歡莫言先生的作品,估計是統計、調研受眾群上有偏差,但你喜不喜歡莫言先生的作品,永遠是你個人的表達,大眾的統一審美和評價才最為讀者接受。 說到莫言先生的作品,多數是牆內開花牆外香,他的作品特別受到西方讀者的喜歡和推崇,這說明了莫言先生的作品一出手就是世界的。他的作品在80年代中後期,在中國文壇引起極大轟動,在《中國作家》發表的《透明的紅蘿蔔》,曾被著名作家張潔在西德的一次交流活動中,被稱作是一個天才作家誕生的重要信號;同年發表的中篇《紅高粱》更是轟動全國,而後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並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更為廣大讀者和觀眾熟知;2000年,小說《酒國》獲得了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2001年,該部小說又成為唯一入選《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的40部世界頂尖文學名著的中文小說,2005年,他的《檀香刑》全票入圍矛盾文學獎初選,同年並獲得意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2011年,小說《蛙》獲得了矛盾文學獎,一系列的獲獎,在文壇上的地震,都說明了莫言先生是一位走在文壇前沿的優秀作家。莫言的作品從技巧、敘述、人物和文學價值,都彰顯了一個偉大的作家與普通作家的區別。莫言先生的作品大部分都來自鄉土、民間。他紮根於深深的土地,放眼到世界的版圖,從心裡、生理、視覺等方面震撼讀者,將充滿中國文學元素的作品置身到世界文學的海洋裡,讓西方讀者震驚,讓中國讀者讚歎,他的意識流、豐富的想象空間、獨特的幻覺現實主義手法的多樣化,讓我們讀者興奮、驚喜和疑問,感覺到從未有過的創新,一直站在文學前沿,給讀者製造了一個又一個豐富、豐滿、鮮活的文學世界,有人說他的作過多語言、視覺暴力,虐心,殘忍。作為一名大家,他超越了一般“鄉土文學”的狹隘性和侷限性,這種能力和感染力,這種飛躍的、質的代入感,我們應該感謝在這個時代,遇到如此新奇、另類、與眾不同的作家,這是中國文壇的驕傲,是世界文壇的光彩。 所以,你喜歡莫言先生也好,不喜歡也好,對他作品的欣賞和翻閱永遠都是個人的事情,具有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作家,受到眾多的聲音是正常的,不是站在同一體系的對話,溝通是有障礙的,所以對莫言先生作品的喜惡亦如此。



鄭彥英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看過莫言小說«紅高粱»,«風乳肥臀»,感覺很震撼。

對作者描述,離亂混沌矇昧的社會大環境下,普通鄉民根植在血液裡的對生命的敬畏,對命運的無奈與抗爭和不屈的歷史記憶以及視野所折服。

莫言小說的本質還是根植文人心底的鄉土文化。

莫言的成功分兩階段:

第一階段成名於電影«紅高粱»,由電影實現國內走紅,並走向世界舞臺。

第二階段從走向國際到獲得諾貝爾獎,再回歸國內。

根據個人觀察,不喜歡莫言作品的人主要有兩種。

一是對鄉土文化了解不夠痛徹,尤其是20-40年代半矇昧,半殖民開化階段中國鄉土文明中的愚昧與野蠻,舊文明與現代文明間的差距理解不夠,尤其期間還夾雜著抗爭與革命,以及對抗爭和革命理解有偏差的群體。

二是極度渴望諾貝爾和獲得西方認可的文化人,而現實的諾獎卻頒給了注重人文與人性的鄉土文學作者後的失落。

從而苛責莫言作品只有醜陋迎合西方口味,意淫諾獎評委及西方文化陰謀論,從不確定的自信走向另一個極端用謾罵掩蓋自卑。

摘錄幾個著名作家的正面評述。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說:“莫言是一個極致者,他是一位用作品調動人們各種感官的作家,尤其擅長陌生化的表達方式,用文章創造出全新的表達方式並且捕捉到現實問題。”

著名作家陳忠實說:“中國作家終於走進了諾獎行列,我覺得這不僅是莫言的榮耀,更是整個中國文學的榮耀,必將對中國文壇產生持久而廣泛的影響。莫言是位非常優秀的作家,他的獨特思維、藝術個性,都已在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摘取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實至名歸。”

臺灣作家龍應臺說:“莫言得獎,太棒了!最喜歡莫言的《生死疲勞》,他的小說充滿方言,可以徹底看到村落的經驗是如何給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國際。每回讀莫言的小說,都會感嘆,我不如他。”


凱騰聚知


不喜歡是正常的,任何一個人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做到讓所有的人都喜歡。

莫言的多數作品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而且莫言的敘述手法有自己的特點,細膩中帶些荒誕不羈,在莫言的作品中,有魯迅的影子,有些諷刺,有些幽默,有些狂傲。

莫言的作品信息量很大,而且擅長多線程敘事,就像一團毛線,有很多個線頭,一般我們讀別的作家的作品會感到很流暢,他們多數是單線程或者雙線程,而讀莫言的就費勁了,就像萬花筒一樣,讓人頭暈目眩。

但是莫言的作品確實精彩紛呈,只要你進去了,就彷彿進了迪斯尼樂園,玩得不亦樂乎。而且莫言的作品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來寫的,而不是政治角度,壞人會做好事,好人也會做壞事,任何人都亦正亦邪,這才符合人的特點,很真實,很立體,而不是大忠大奸。

莫言太超前了,他摒棄了當前的道德判斷,可以這麼說,莫言的作品百年之後還會有人讀,因為他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寫的,而很多作品一旦過了這個時代,就沒人讀了,太假。

有些人的作品不是什麼人都能讀的,因為它會刺激你的神經,挑戰你的觀念,讓你很不舒服,這種不舒服,其實是讀者個人價值觀的體現。讀這樣的作品,需要好的體力和腦力。

莫言,是絕對的人性大師,將人性揣摩的十分透徹。


山東味兒


我不知道怎麼會有如此提問,作為普通讀者,我在他得獎之前就讀過他的作品,我看到他對農村人或事描寫,更加深刻體會到什麼是小農意識,農民,整個社會最底層人生活艱辛,興,農民苦,亡,農民更苦,因為他們的家族貧困,文化落後,沒有賴依生存土地,謀生存主動權,只是被動出賣苦力,靠自然,老天賞飯吃,所以只求有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能夠解決生存的溫飽就滿足了,然而就這樣一個最起碼的生存物質條件,卻要經幾代人的努力都得不到,還要繼續倍加勤奮爭取,為什麼呢?就像毛驢拉磨一樣,一代又一代,為人作嫁,卻總吃不飽…難道是造物主的安排?農民只知道天天低頭幹活,收穫卻總是入不敷出…他們已經默認被剝削,不會想富人為什麼不勞而獲?更不會想政治,什麼槍桿子裡出政權?強權會帶來財富?更不會想什麼世界大同?什麼王候將相寧有種乎?所以各按天命,自顧自,如散沙一樣各自如動物般靠天吃飯生存…

莫言的`作品就像記錄片一樣真實描述了"民生之多艱“農民生存的困境與困惑?讓人感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社會發展中的悲情與悲哀,使人深思感同身受,樸實的描述,真實感受,我喜歡讀莫言的文章,也喜歡他的風格。

莫言得諾貝爾文學獎當之無愧。

至於本題問中現象也許是有些人羨慕嫉妒恨吧?


大廚老齊


莫言的作品雖然獲了大獎,其作品來也非常與時俱進,適應時代潮流,站在時代的潮頭,非常用心的,僻開生面的用文學向人們訴說著什麼樣中國,什麼樣的社會,什麼樣的文化。不得不佩服莫言先生在文學道路上所選擇的捷徑,但是卻令人大跌眼鏡,大失所望。其一,迎合了什麼?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世界,同時也帶來了糟粕,思想解放,也帶來了身體解放,莫言的文學作品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用看似土裡土氣的語言,篇篇都露骨的描述了性,作愛,女人,乳房,以此吸引人的眼球,迎合人的生理需求,一篇比一篇深入,露骨,以此擴大發行量,增加知名度。以至於許多讀者不是看小說而是在欣賞黃色情節。其二,說明了什麼?文學作品有其階級性,思想性和文學價值,以醜化自己的祖宗,拼擊傳統的人義道徳,嘲諷中國千百年來的歷史文化為代價,譁眾取寵,讓西方敵對勢力如獲至寶,千載難逢,不僅找到了知音也找到了不花錢的代言人,和平演變的宣傳家。授你一大獎豈不是一車兩得?其三,影響了什麼?中國不缺文學上有造詣的文學家,魯迅,沈從文,巴金,賈平凹等等,一大批文學強人給國人帶來了文學欣賞和文化自信,其作品不僅文字飛揚,指點江山,令人心況神怡,精神振奮,充滿了正能量,而一個以鄉土語言不斷敘述著男歡女愛,女人出規,強姦亂倫的文學作品給社會給年青人給我們的下一代會帶來什麼?有什麼樣的好處?如果大家都喜歡這種的作品後果將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