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大户承包+村级经营”模式管护生态河岸

鲁网泰安8月2日讯 肥城市在河长制推行过程中,创新大户承包、村级经营、主体委托、绩效奖惩等模式,拓宽管护渠道,打造起生态河岸。

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在肥城市的漕浊河畔,汶阳镇宿楼村支部成员、水利员刘光全正在沿河道进行巡查,一旁正修剪树枝的村民王成申和他打着招呼。推行河长制以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据汶阳镇镇长、镇级河长姬建芳介绍,漕浊河的治理是从2015年开始的,目标是打造一条永久绿化带。起初,他们聘请了7名管护员对河岸进行管护,由于岸线较长,效果并不理想。推行河长制以后,市里将这个镇作为试点,采取村级经营和大户承包的方式管护河道,效果十分明显。

肥城市针对垃圾倾倒、开荒种植等侵占河道的现象,进行治理后在河两岸统一栽植景观苗木作为防护林,打造生态绿地长廊,并统一租赁给苗木公司或农村大户,由苗木公司或农村大户在符合防汛安全标准前提下,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管护,并负责河段内的日常保洁。

“这种做法在改善河道环境的同时,盘活了闲置资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收入主要用于河道治理和管护,实现了河湖管护从传统模式向专业化、市场化的转变。”肥城市水利局局长、河长办主任田希庚介绍说,这种模式在漕浊河汶阳段、大汶河孙伯段等河段试行,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前每年我们村1000米河道范围的管护费用近1万元。现在不但开销少了,通过苗木经营等方式,村里每年还能有几千元的收入。”岗子村支部书记、村级河长刘学明对大户承包、村级经营模式赞不绝口,“重要的是河道管护更规范了。现在河两岸种植樱花、白蜡、银杏等10余个品种的树木共4.5万多棵。河岸成了村里的后花园。”

宿楼村支部书记、村级河长宿志强说:“村里的承包大户每天至少巡河一次,除了管好苗木、及时除杂草等工作外,发现垃圾要及时清理,水利员协助管理并进行监督。”说起推行河长制带来的变化,他感慨道:“以前村民离河道几百米外都能闻到臭味,现在没有了。”

如今的漕浊河河面宽阔,水面倒映着两岸整齐的绿树,不时有白鹭掠过,眼下,这里正成为集防汛、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河道景点。(通讯员 纪宗玉 董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