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這招「穩准狠」

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這招“穩準狠”

前段時間,上海迪士尼火了,因為接連發生的“打人”事件。事件本來與迪士尼無關,主角是遊客。

事件一

7月14日,在上海迪士尼樂園凡迭戈劇院門口,一個年輕女子被一個8歲男孩不知有意還是無意碰到了屁股。

女子說了男孩幾句,結果被男孩家長一頓打罵,不看視頻真是很難相信,家長能當著孩子的面罵出這麼不堪入耳的話來。

事件二

7月21日,上海迪士尼樂園,可愛的小熊“雪莉玫”正與觀眾互動,一名遊客突然從後面衝過去,拍打小熊的頭套,致使扮演“雪莉玫”的工作人員當場被送往休息室,疑似腦震盪。

然而,這並不是迪士尼布偶工作人員第一次被打。

2017年11月10日,花栗鼠“蒂蒂”在與觀眾互動時,也被一名女遊客跳起來打頭,造成扮演“蒂蒂”的工作人員輕微腦震盪。

事後,打人的女遊客表示自己只是“覺得好玩”。

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這招“穩準狠”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可以因為“好奇”或“好玩”,就能隨便觸碰別人的身體?

不隨意觸碰別人,是最基本的界限意識

媽媽群裡的W,兒子今年4歲,暑假後就要升中班了。

在兒子上幼兒園的這一年裡,W就沒消停過,用她的話說,“在家裡覺得自己孩子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沒想到進入集體後,才發現這孩子一身的毛病。”

說“一身的毛病”也有些言重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他總是有意無意去摸旁邊的小朋友。

起初老師跟W反映情況時,W沒太當回事,還跟老師解釋,可能孩子是比較喜歡那個小朋友,又不知道怎麼表達,就去摸人家了吧。

她是真心這樣想的,也覺得這是自己對兒子的一種理解。

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這招“穩準狠”

直到有次幼兒園開放日,W眼見兒子在排隊、做遊戲、聽課時,總是捅鼓前後左右的小朋友,也親眼看到被捅鼓的小朋友紛紛對兒子露出厭煩的表情。

有個小女孩兒甚至毫不留情地大聲說:“你不要再碰我了!真是太討厭了!”

W那顆當媽的玻璃心碎了一地,終於意識到兒子的行為是一種毛病,得治。

01

尋找病根兒

“治病”要先找到“病根兒”。孩子的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一定是家庭環境哪裡出了問題,才讓孩子習慣於這種沒有分寸的互動方式。

W暗中觀察,發現了問題所在——

孩子的爸爸、爺爺奶奶甚至包括W自己,出於對孩子的喜愛,經常會伸手去摸摸孩子的頭,捏捏孩子的小臉蛋,甚至常常不由分說把孩子抱在懷裡一通親熱。

孩子的動作多是跟大人學來的,當孩子習慣了這種隨時隨地被“觸摸”的交流方式,出家門自然也會用這種方式去和別人互動。

一個“手欠”的“熊孩子”,就這樣不知不覺養成了。

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這招“穩準狠”

02

建立家庭統一戰線

找到問題的根源後,W先是跟老公詳談了問題的嚴重性,又和老公一起,給爺爺奶奶講了孩子在幼兒園的“社交困境”,順便科普了幫孩子建立界限感的重要性。

老人一聽孩子因為這事兒在幼兒園都被小朋友“孤立”了,心疼的不得了,表示以後跟孩子玩兒的時候一定注意分寸。

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這招“穩準狠”

03

用繪本來讓孩子知道,分寸感有多重要

幫家人達成統一戰線後,W買了些關於身體教育的繪本,在講繪本的同時告訴孩子: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只屬於我們自己,其他人不經過允許沒有權利觸碰。

也就是說,任何人想要碰你,都要徵得你的同意,就連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要經過你同意才可以抱你、親你。

如果有人問都不問就上來摸你,那是非常沒禮貌的,是對你的不尊重,你可以拒絕他。

同樣,我們也要尊重別人的身體,不能隨便去碰別人。”

孩子起初聽得似懂非懂,也沒有立刻就能做到約束自己,W知道這事兒急不得,得慢慢來。

漸漸地,W家形成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大人在跟孩子有身體接觸前,都會先問問孩子:“我可以抱抱你嗎?”

孩子一時興起撲過來對大人揪頭髮拽耳朵時,大人也會認真提醒孩子:“這是我的身體,你不可以隨便碰,要是你想跟我玩兒,可以先問問我的意見。”

就這樣過了小半年,W從兒子身上看到了明顯變化。

當有人不打招呼就伸手摸他腦袋時,他會有些不適地躲開;當他不小心碰到別人時,會說“對不起,我碰到你了”。

幼兒園老師也說,孩子現在基本不會“亂動手”,越來越有禮貌了。這件事,讓W深刻體會到,培養孩子的界限感是多麼重要。

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這招“穩準狠”

有界限感的孩子,人生更順利

“界限”的概念,最初由心理學家庭治療大師Minuchin提出,用來界定和指導家庭關係的互動。

後來,這個概念延伸到社會關係中,強調在人際交往中所有人或物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

要清楚自己和他人的責權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空間,從而建立穩固舒適的人際關係。

擁有恰如其分的界限感,對孩子的益處顯而易見——

有界限感的孩子更懂得保護自己

就拿W對孩子的引導來說,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別人的身體是別人的,其中的界線不可逾越。

這個過程不僅是引導孩子不侵入別人的界限,也是在引導孩子不讓別人侵入自己的界限。

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我們講多少大道理,都不如引導孩子感受這種“界限”、養成不能“越界”的意識更有效。

有界限感的孩子更受人尊重

平時很有禮貌的孩子,通常都有良好的界限感,在飯店裡吃飯不會跑到鄰桌去玩,在地鐵上看到旁邊人玩手機不會貼過去伸長脖子一直看。

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和別人的感覺有初步認識,知道哪些行為會引起別人的不快,甚至給別人造成傷害。

“那些你不希望別人對你做的事,你也不要去對別人做。”這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白話版,。

我常常以此告誡孩子,希望他不僅瞭解自己的感受,也能學會判斷別人的感受;儘管他現在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也不能100%做到,但總有一天會理解並且做到。

有界限感的孩子更有擔當

所謂“界限”,就是自我和他人的差別。知道這種差別,才知道什麼是尊重別人,什麼是做好自己。

當孩子弄清楚什麼是別人的事,什麼是自己的事,就更能夠為自己的事負責,也更能夠妥善地幫助他人。

知道他人的界限,就不會有“侵犯”他人的行為表現;清楚自己的界限,就不會被他人的需求牽著鼻子走,犧牲自我意識。

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這招“穩準狠”

做好4件事,幫孩子建立界限感

看過很多文章,說中國家庭普遍缺乏界限感,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幹預太多,另一方面孩子已經成年,還仍然認為自己的事情父母有義務幫忙。

確實,我們雖已為人父母,卻還是會因為界限感模糊而時不時做出“越界”的事。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繼續用模糊的界限感去影響孩子,事實上,我們可以一邊完善自己的界限感,一邊幫孩子建立起恰當的界限感。

從物權意識的建立開始,幫孩子認識界限

關於孩子的物權意識,我曾推送過文章《親戚把我拉黑了,為了孩子我不後悔》,被數百個公眾號轉載。

幫孩子維護對自己物品的所有權和支配權,能讓孩子更好地瞭解什麼是“我的物品”、“我可以對我的物品做些什麼”,進而認識到“我的”和“你的”有什麼不同。

每個孩子都需要明確一個界限概念:“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需要取用孩子的東西時,不要用“你的就是我的”的粗暴態度要求孩子出讓他的物品。我們尊重孩子的界限,孩子自然能從我們的態度裡學會尊重父母與他人的界限。

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看待,尊重孩子的身體

養育孩子,一直以來都有個誤區,就是“把孩子當寵物一樣去愛”。

在隔代養育中這個問題尤其突出,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想親就親、想抱就抱,忘記了孩子其實是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人,除了需要愛,他們還需要尊重。

尊重孩子的身體,從不隨便觸摸孩子開始。照顧小朋友肯定需要有身體接觸,可以先跟孩子打個招呼,比如“我現在要幫你洗澡啦”,在孩子換衣服和如廁時記得幫孩子關上門。慢慢地,孩子也會尊重和愛護自己的身體,瞭解人和人的身體有不能輕易逾越的界限。

儘早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的,需要自己承擔;哪些事情是別人的,自己無權介入。

《用愛養和溺愛養,孩子差別竟然這麼大》裡,咱們曾經聊過“替孩子包辦代替”的後果。全能父母的“跨界”幫助,很容易讓孩子把本該自己承擔的責任,當成父母的義務。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們要做的是“把孩子的事還給孩子”

在適齡前提下,引導孩子動手處理他自己的事,逐漸讓孩子明白家裡哪些事情是自己的、哪些事情是父母的、哪些事情是大家都有責任去做的。

在做好自己的事情後,別人的事情要不要幫忙、怎麼幫,問問當事人,徵得同意後再去做。

比如今天喆要求自己洗襪子,愛勞動自然值得鼓勵,哪怕洗得不那麼幹淨,重要的是激發他參與家務的主動性;洗完自己的,他又說幫媽媽洗,這麼好的讓孩子體會付出快樂的機會,我這個老母親當然不會錯過,趕緊找了一雙襪子讓他幫忙。

任何時候,請接受孩子說“不”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不希望孩子活在討好他人、委曲求全的陰影裡,就從現在開始,允許和接受孩子說“不”。

面對孩子的拒絕,我們可以儘量說服、據理力爭,但如果孩子就是要拒絕,那也是他的權利。

當然,很多兩歲左右的小寶寶和五歲左右的叛逆娃,經常不過腦子就直接把“不不不”掛在嘴邊,能說服固然好,說服不了的話,建議冷處理,給孩子一點緩衝的時間,比硬碰硬效果要好。

比如剛剛過五歲生日的喆,現在一天至少說幾十次不。

吃飯吧?不!

起床吧?不!

去游泳吧?不!

吃水果吧?不!

……

基本上他願意做的,不願意做的事情,本能地肯定就是一個字:不。

這種情況下,我一般說:“好的,那你先做自己喜歡的事吧,媽媽先吃,先到先得。”或者“你可以再睡會兒,不過到8:30媽媽就出門,沒時間吃飯的人只能餓著肚子。”

一般等不了三五分鐘,他自己就跑過來了。如果硬想讓他馬上配合,基本上就是一場母與子的戰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