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召邀到天姥,可不是那個倚天屠龍記的天山童姥喲

李白召邀到天姥,可不是那個倚天屠龍記的天山童姥喲

詩仙李白,在地是風,在天為雲,在他的終老之地,曾經蘸著楚江寫天門。

李白酷愛山水,寄情山水,凡是他到過的地方,都留下了千年不朽的美麗詩篇。白帝城的朝霞,廬山的瀑布,異鄉的醉月,大唐的落日,一叢叢,一簇簇,承載著他的政治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喜怒哀樂,滿滿地走進了他的詩裡,就連他的夢境也搖曳著一束束親山暱水的燦爛光芒,《夢遊天姥吟留別》堪稱他詩歌寬度的一個註釋。

李白召邀到天姥,可不是那個倚天屠龍記的天山童姥喲

說起《夢遊天姥吟留別》,一件童年往事不禁又敲打起我的記憶。那時候我上小學,是第一次背誦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第二天,有位小同學從家裡拿來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讓大家猜是誰的詩。當時對於我們這些小小的學生來說,那詩簡直就像天書一樣深奧難懂,誰也猜不出,甚至還把“姥”讀成了“老”。後經老師指點,方知那“姥”字念“母”而不是“老”。從此我知道了這首詩,對於天姥這怪怪的山名也就開始嚮往起來:為什麼叫“天姥”,真的有這山嗎?這山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我也能親身去感受李白夢遊過的那個境界,去那裡走走看看聽聽?一串問號在我心靈深處竟然晃悠了幾十年。

嚮往終於成為現實,原來天姥山就在浙江省的仙居縣境內。

李白召邀到天姥,可不是那個倚天屠龍記的天山童姥喲

說起仙居縣,開始我還以為是當地為發展旅遊業由某個老縣名改動而來,查閱地方誌知道,這“仙居”古老且厚重。早在東晉時代(公元347年)仙居便立縣,名樂安,至五代吳越時期(公元930年),改名永安,一條名為永安的溪水,不知疲倦地詮釋了仙居縣的滄桑歲月。北宋景德年間(公元1007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圍,而多神仙之宅”,詔改今名。幸好我沒有偷懶,否則真是冤枉了祖宗般年長的“仙居縣”。

天姥山是大自然的造化,其峻險奇秀,非鬼斧神工莫為。未到達此山之前,幾個小小的疑問還真的纏繞我好幾天:李白一生喜山樂水,為什麼不親自“到此一遊”,非要弄出個什麼“夢”?李白又為什麼要到“東魯”去?為抻直這問號,一進山門我便睜大眼睛看,豎起耳朵聽,抖開思緒想,生怕一不留神漏掉了什麼。

李白胸懷天下,積極入世。詩,讓他結交了天下賢士,從而也讓他看到了自己通往理想實現自身價值的那條道路。經朋友引薦,他到得唐宮後,也一度得到了皇帝及其家屬的青睞。可李白豪放的秉性,不拘小節的狂放,在那個禮數如盤、勾心鬥角的皇宮大院裡如何待得下去。儘管“雲想衣裳花想容”也曾經一時取悅權貴,可僅僅一年多的時間,他還是被排擠逐出了皇宮。

李白召邀到天姥,可不是那個倚天屠龍記的天山童姥喲

離開皇宮後的李白心情如何?他有失落感嗎?他失意了嗎?據考,《夢遊天姥吟留別》就是李白離開唐宮到達東魯後而生成,因為此詩的另題就叫“別東魯諸公”。東魯在哪裡?以如今齊魯分界的山東萊蕪看,此地應是泰山或曲阜一帶。人們知道,曲阜是我國(中國)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家鄉,其儒學儒教影響甚廣,當時的李白不會不知道。我斗膽猜想,失意後的李白或許正是聽從了朋友的勸告,想去東魯走走看看,散散鬱結的心壘,從而結識新的詩友,順便也拜訪下儒家,試試著名的儒學理念能否改變一下自己桀驁的性情。

懷揣安世濟民理想的李白,悻悻地離開了京城,第一站果然就去了東魯。但他發現儒學和自己的性情還真的有點難以相融,住不多日,拋下不痛不癢的《東魯門泛舟二首》之後,便欲離開,以進行他的目標之旅。臨行,東魯的朋友們曾努力言薦:此地一直往南,有座仙境般的天姥山,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曾在那裡居住,李詩人呀,您不妨也去那裡走走看看,說不定又要寫出個驚世駭俗的名篇大作呢!聞此,李白何曾不想去彼處樂遊呢,可是他早已與故友相約,人家正在那裡等自己同遊哪!臨行前的那個晚上,李白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好容易進得夢鄉,一座心造的大山便立即聳立在他的眼前。當我來到天姥山,走過看過之後,驚異地發現,這實實在在的天姥山與李白夢中的“天姥”竟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一時生疑是上天特以李白的夢境而打造成型。

天姥山中走,綠道攜水行。無疑,這古老的“留別”詩竟成了人們走山越澗的導遊圖。按著“夢”的指引,心靈們擷取了無數個滿滿的足。

李白召邀到天姥,可不是那個倚天屠龍記的天山童姥喲

站在山下望,天姥山高聳入雲,一撞撞柱山就像喝了酒的醉漢,東搖西晃,彷彿只要有陣風吹來,那山們就會立即倒下。登臨山頂看,天姥山又宛若一個大大的盆景,千巖疊嶂,峭石嶙峋,流韻在谷底奔忙,山鳥於洞隙築巢,一個山的大家族在這裡和諧而居。山嵐中行善的天姥合掌胸前,為眾生祈福;祥雲裡慈悲的觀音俯視凡界,待適時救世。行走其間,可聞濃蔭溢出的鳥語,可嗅芬芳奉送的香氣。回首行蹤,曲曲彎彎,美不勝收,直自責,緣何不早日至此,讓靈魂來個涅槃呢!

走過了天姥山,再來品讀《夢遊天姥吟留別》:夢起,夢境,直至夢醒,實乃見心見性,情由志生。難怪李白要“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了。也正是這一搖撼人們心靈的著名詩篇,為如詩如畫的真實天姥山重重地蓋上了一枚印章,使這幅天作的圖畫得以面世,且流傳廣袤久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