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南桐矿区与巴国关系考~

南桐矿区与巴国关系考

万盛南桐矿区与巴国关系考~

本文作者,邓华冬,供职于区党工委党校,系文史爱好者。

万盛南桐矿区与巴国关系考~

4000多年前,巴族(或巴人)就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他们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中南地区,生活在今重庆、湖北、四川、湖南、贵州以及陕西等地,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历史上的巴国(本文主要以巴王族上层统治阶级所活动地域、统治地域为研究对象)有过多次大的迁徙,这就使得巴国版图范围变化较大,以致千余年来人们都认为巴国在西周即建都于江州,又据此编撰相关资料,这是有误的。本文就“今重庆市南桐矿区区境,在殷商、西周、春秋及战国初期,为巴国地” (注①)提出质疑,通过梳理巴国历史,分析不同时期巴国地域范围,由此厘清南桐矿区地域与巴国的关系。

殷商时,巴国就已见称于世,殷卜辞称为“巴方”。方者,国也,巴方即巴国。殷商中叶,巴方曾与殷商发生多次激战,最终“妇好其从沚伐巴方,王自东重伐重阱于妇好立”(注②),武丁、妇好以驱敌、设伏的方式最终赢得了对巴战争的胜利。于是,巴“商(赏)于巴奠(甸)”(注③),巴方最后臣服于殷。据殷卜辞分析,“我收人伐巴方”(注④),“我”即“我方”,“收人”的“收”即“登”,意为征调兵力,在舆、曾之西,舆和曾均在汉水中游,“我”应在中上游一带,巴方应与“我”毗邻,也在汉水中上游一带,此时,巴方的位置处于今陕西安康地区东部、湖北郧阳地区西北及四川达州和重庆城口北部巴山汉水之间。殷商末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巴师勇锐前歌后舞,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牧野之战后殷商灭亡,巴国被周王室分封为诸侯,因姬姓之后遂为子族。西周春秋时期巴国君主一直称子,其国称巴子国,即来源于此;前后存在共计约730年。总之,从有关巴方记载的资料可知,殷商中叶到殷商末期,巴方被殷商多次进攻直至征服,其主要军事政治活动地域为汉水中上游的巴山汉水之间,并未染指川东。因此,殷商时期,区境不可能属于巴国。

西周时,据《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巴国与周王室分封在成周(即洛阳)之南、汉水之北的“汉阳诸姬”共同镇抚南土、拱卫王室。因此,周时巴为周之南土,也立国于汉水、大巴山之间,区境也不可能属于巴国。

万盛南桐矿区与巴国关系考~

春秋时期,王纲堕坏,诸侯逾制,巴国取得了发展的机会。巴国打破“周之仲世,虽奉王职,与秦、楚、邓为比”的局面,东出汉水,南下江汉,与楚为盟,相继吞并江汉小国。《左传•桓公九年》也记载:“巴在楚、邓之西。”邓在今湖北襄樊北部与河南接壤地带,楚都丹阳在丹、浙之间,由此,巴国只能位于汉水中上游。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春秋》鲁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今湖北襄樊北部与河南接壤地带)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聘邓。邓南鄙攻而夺其币。巴子怒,伐邓,败之。其后巴师、楚师伐申(今河南南阳一带)。楚子惊巴师。鲁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巴伐楚,克之。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巴与秦、楚共灭庸(今湖北房县至竹溪之间)。”巴王遣使请楚介绍与邓国通商,岂料邓人贪财杀死两国使臣并抢走使臣带去的食盐和货币。巴楚联军遂讨伐邓国。公元前611年,巴、秦、楚灭庸时,楚师西出石溪、仞(湖北均县内),秦师西北东进,巴师西面挺进,庸在鄂西北房县至竹溪之间,南有庸之、国鱼(奉节)、裨、鯈等国,如巴在川东则无以北出援楚。因此,巴国必在陕东南。巴国得以扩张至鄂西北房县等地,进而深入大巴山东缘,取得庸之鱼邑(奉节),为日后南下转入川东打下了基础。春秋末叶,巴、楚之间数相攻伐,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巴人伐楚,败于鄾(今湖北襄樊市北部)。”此役巴国倾国之力伐楚,大败后因动摇国之根本无力抵御楚国进攻,慑于楚国兵锋,巴王室在巴军主力掩护下放弃故土汉水中游,南下川东、鄂西南重建统治,寻求发展。春秋时期,巴国统治也不可能深入到区境。

战国时,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巴国由清江流域西上发展到川东。但是,巴国西有古蜀国,东有楚国,相互的战争使得巴国政局不稳定出现了五易其都的局面,移平都(丰都)、江州(重庆中心城区)、垫江(合川)、阆中,加上巴子先王陵墓地枳(涪陵),共五座都城。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可见,此时巴国已经逐渐偏局于川东,对楚国之盟也难以赴之。巴国为抵御楚国进攻,曾设置长江三关(即弱关、江关、阳关)以抗之,弱关居秭归县,江关居奉节县,阳关居长寿区。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河山以东强六国……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这里所说巴为巴故地(即春秋末期迁移前和战国初期未立足之巴地),(巴)黔中即彭水、巫山等川东南、湘西一带,而此时已经为楚所有,可见巴国关口已破。

战国中期,随着强楚的攻势,巴国三关已全部陷落,川东之地无险可守,巴王室遂退保阆中,而把川东之江州、枳交与巴王子防守。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蜀王攻打苴国,苴侯逃到巴国向秦国求救,秦国灭蜀取巴的时机终于到来。秦惠王遣司马错领兵灭蜀取巴,先灭蜀,继而攻下巴国之江州,北上阆中俘虏巴王,巴国由此灭亡,巴王室宗支据枳(今涪陵)负隅顽抗。直至公元前278年,“楚国得枳而国亡”,以巴王室宗支为主要力量的巴子小政权(即巴国灭亡后的残余力量)才得以灭亡。因此,战国期间随着巴国西进川东,在江州建立政权,区境是有属于巴国的可能性,但也不能完全确定。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疆域“其地,东至鱼复(奉节),西至僰道(宜宾),北接汉中(陕西汉水流域),南极黔涪(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四省市接壤一带)。”

以上种种为“今重庆市南桐矿区区境,在殷商、西周、春秋及战国初期,为巴国地”这一说法提出质疑。又观之《南川县志》,其上溯历史最远为春秋属巴国,但是战国一度属楚国枳邑。观之《桐梓县志》,其先后隶属于蜀、巴、鳖、犍为等。《綦江县志》则无考。南桐矿区地处三县之间,区境隶属应该不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万盛南桐矿区与巴国关系考~

综上所述,殷商、西周、春秋时期区境并不属于巴国,春秋末期至战国,区境也不能确定属于巴国。因此,“今重庆市南桐矿区区境,在殷商、西周、春秋及战国初期,为巴国地”这一说法是欠妥的,甚至是错误的。

【注】①《重庆市南桐矿区志》.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②③④转引《四川通史》第一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参考文献:

《重庆通史》《四川通史》《左传•昭公九年》《左传•桓公九年》《华阳国志•巴志》《史记•秦本纪》《重庆市南桐矿区志》

—End—

万盛南桐矿区与巴国关系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