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八百里秦川

前言:八百里秦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英雄辈出、才子叠现。唐朝年间,又孕育出了李泌这位旷世奇才,他实现了“归隐山林”与“帝王之师”二者的完美结合。

李泌可以说是一个神出鬼没的天才,他以经天纬地之才把一个个皇帝规劝得从迷惘中走出来,又把一个个太子训导得感激涕零。同时,内心的一种坚定的淡泊明志,使他真正实现了身在俗世,心向远方的有机统一。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李泌

01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道家学者。

李泌七岁能文,幼时就已粗通黄老列庄学说,有神童的美誉。公元728年,因机遇巧合,受到了玄宗的召见。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咏方圆动静图

他入宫时,玄宗让正与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请李泌赋“方圆动静”,李泌很快说:“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说:“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张说听后,祝贺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非常高兴,赐李泌束帛,命李家对他善加抚养。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唐玄宗

李泌生来恃才傲物、生性洒脱,对科举考试这些严格的选拔制度非常鄙视。他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采取了和常人不同的进取方式,上书唐玄宗谈论世务,书中不乏真知灼见,唐玄宗看了以后大为赞叹,于是便召见了他。在一席长谈后,觉得这个昔日的神童已经是满腹经纶了,于是让他待诏翰林,派他到东宫去辅佐太子李亨。

太子和他一席长谈,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就尊称他为先生。但没想到这却遭到杨国忠的忌恨,于是鸡蛋里头挑骨头,找个茬把他贬了出去。

他一看“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也乐得做个散仙,于是借机躲进大山,当了隐士。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杨国忠

02

他人虽走了,但留下了思想,播下了种子。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在灵武即位,这位新继位的昔日太子总是忘不掉过去先生的谆谆教导,刚即位不久,就派人四处寻找李泌,此时恰好李泌也到了灵武。肃宗立刻和他商讨当前的局面,李泌援引古今成败教训,许多观点一针见血。

肃宗很高兴,要给他授任官职,李泌自称山人,坚辞不就,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从,他的理由是做天子的宾友贵于做宰相。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安史之乱

其实,李泌是不想用官衔来束缚自己,他认为以布衣的身份,更能达到出言无忌的效果。他虽不是宰相,但在唐肃宗的眼里,却远远超过了宰相。

身处安史之乱的乱局之中, 肃宗经常碰到疑难的问题,常常和他商量,他就引导唐肃宗要从大处着眼,避免失误,放宽胸襟,总之,引导他成为一个有道之君。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唐肃宗

03

军中商议立元帅,人们都注目于建宁王李倓,李泌暗中对肃宗说:“建宁王的确聪明,但广平王是嫡长子,有为人君的气量,难道想要使他做吴太伯吗?”肃宗说:“广平王已被立为太子,何必还要去做这个元帅呢?”

李泌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说:“建宁王确实有帅才,但太子是他的兄长,如建宁王一旦大功告成,岂非要让太子让位!”

唐肃宗的解释是:“太子没必要以元帅为重任。”

李泌说:“不然,今天下处于艰难之际,众心所归于元帅。若建宁王成功,即使不用他为太子,追随他的人岂肯善罢甘休?太宗皇帝、当今的太上皇,就是两个最好的例子!”

最后,唐肃宗认为李泌看问题的确高瞻远瞩,就下诏以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李林甫

04

唐肃宗当初被册立太子前,曾经受到李林甫的百般反对,因此多年来一直怀恨在心。有一次他咬牙切齿地对李泌说,若能收复长安,一定要将李林甫焚骨扬灰。

听了肃宗这番言语,李泌劝导说:“陛下的大业是定天下,不必与死者计较,否则,枯骨没有感觉,倒显得陛下气量不宽宏。当今追随安禄山的叛乱者都是陛下的仇敌,一旦他们知道陛下心胸狭隘,还有谁会悔过自新,前来投降。”唐肃宗听得甚有感触,觉得自己大不如李泌,从此极力提高自己的襟怀。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李辅国

尽管大敌当前,流浪政府的内部还是充满了倾轧。唐肃宗在他的张皇后以及太监李辅国的谗言下。杀了有杰出军事才干的建宁王李倓。而宰相崔圆与李辅国对李泌的地位极是嫉妒,准备对他下手。为了避祸,李泌再次做了闲云野鹤。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收复长安

王师在付出重大代价后,终于收复了长安。唐肃宗回到京师,再度召见李泌,要他出来做事。

可李泌坦率地回答说:“臣对陛下报恩已足,只想再为闲人。”

唐肃宗说:“君臣患难与共多年,今正可同富贵,为何如此急着要去?”

李泌说他有“五不可留”:“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不可留而硬留,等子是陛下杀臣。”

李泌终于走了,到衡山学神仙。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去衡山

05

李豫继位当了唐代宗之后,专程遣人到衡山,把李泌召到长安,在宫廷内外分别为他造了居所。以随时向他讨教,再想让他就任宰相。可李泌还是老原则,当王者师,当士者友,尽已力辅佐君主,但不做宰相。

但既入俗世,有些事情怕是由不得自己了。这不,一个节日,就让李泌无法摆脱羁绊了。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唐代宗

当时正赶上过端午节。古时候端午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朝廷上下都很重视。按照惯例王公大臣、妃缤公主都向唐代宗献了礼,唯独李泌不见动静。唐代宗就询问他为何不献礼。

李泌反问道:“臣住在宫中,从头巾到鞋袜都是陛下所赐,所剩只有一身体,拿什么来献?”

唐代宗说:“卿往日不肯屈就先帝的宰相,从今往后,卿当献身给联,身不再为卿所有!”

李泌问究竟要他做什么。

唐代宗的回答是:“联要卿食酒肉,有家室,受禄位,为俗人。”

李泌大泣,请唐代宗不要堕其志。唐代宗不睬,强行为他葬了双亲,再给他许配士族卢氏之女为妻。

此时的李泌非常清楚,如果再拗下去,只能自取其辱,于是迫不得已地当了俗人。作为妥协,唐代宗只让他当翰林学士,并没有违背他的意愿强迫他当宰相。入了俗世的李泌,却和官场很不融洽,宰相元载借口他有才,可以独当一面,就将他放了外任。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唐德宗

06

唐德宗继位, 唐德宗想起了曾做过他文学老师的李泌,想用他来为自己排忧解难,由是遣使将他召了来。

公元787年,李泌入朝。这一次,他没推辞就上任了。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这时的李泌已完全放弃了学神仙,放弃了做隐士,成了彻底的俗人,在家里有了儿子,在朝中是个标准的官员。他不再以王者师的面貌出现,而是开始扎扎实实地做事。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太子李诵

郜国公主是太子妃萧氏的母亲,因“蛊媚”获罪,被德宗幽禁在宫中。德宗在处置完郜国公主后,又迁怒于太子李诵,致使太子不知所措。

李泌常常听德宗称赞舒王李谊贤明,从话语里他听出德宗有废立太子的意图,便说:“陛下只有一个儿子却怀疑他,想要立陛下弟弟的儿子,臣不敢用古例争论。再说十王宅的叔父们,陛下是如何对待的?”

德宗惊讶道:“你怎么知道舒王不是朕的儿子?”

李泌回答说:“陛下过去为臣说过这事。陛下有嫡子却要怀疑,那弟弟的儿子(李谊)怎敢为陛下所信任?”

德宗不满,语带威胁地说:“你违背朕的心意,难道不顾及你的家族吗?”

李泌回答说:“臣已经衰老了,位居宰相,因谏言被杀,是我的职分。假使太子被废除,他日陛下后悔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却被我杀了,李泌不劝谏我,我也要杀了你的儿子’,那么臣就绝后了。虽然臣的兄弟有儿子,但他们的祭祀不是我该享受的。”说罢便呜咽流涕。

看到德宗有所触动,他又接着说:“昔日太宗下诏:‘太子无道,藩王窥伺太子之位的,二者都应废黜。’陛下对太子生疑而称赞舒王贤明,他能没有窥伺太子之位的想法吗?这样千秋万岁以后,天下还是陛下子孙的吗?”

李泌在德宗面前争论数十次,愈加坚持己见,德宗才终于醒悟,从而保住了李诵的太子位。(“太子诵乃得安”。)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君臣对

最后总算解开德宗父子之间的死结。德宗特别打开延英殿,只召见李泌一人,对他哭着说:“不是你的直言,朕现在就悔之不及了!太子仁厚孝顺,的确没有其他事。从今以后,军国事务及朕的家世,都应该与你商议。”

李泌听了,拜贺之外,便说:“臣报效国家的使命完成了。现在已经是油枯灯尽,希望陛下允许乞骸骨。”

德宗除了道歉安慰,硬不准他辞职。

但李泌的确是干不动了。公元789年,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

他历经四朝,皇帝听他劝谏,太子感他正义,不愧为“帝王之师”

李泌铜像

07

结语:李泌虽然人不在官场,但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每当皇帝迷茫时,他总是用谆谆善诱的言论,给皇上拨开心头的乌云。从而使当局者走出现实的迷雾,走向正确的归途。前期的表现给人以闲云散鹤的感觉,但是真正一入世,公正不阿、大义凛然的形象立马体现出来。最后在德宗面前,不顾全家性命,与圣上争执达数十次之多,这种威武不屈的精神实为难得。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