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百年基業怎敵千秋功業

楊廣——百年基業怎敵千秋功業

楊廣(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楊堅的次子,是個很有才華、頭腦精明,大體上是位積極、有進取心的人。對於國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負,並且戮力付諸實現。主政後,他巡視邊塞拓、開通西域、推動大建設。然而最終因人民負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窮兵黷武,遂以殘暴留名於世。有人拿商紂王、秦始皇等與他相比,並稱暴君。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在人民大起義的打擊下,部下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將他縊死於江都(今江蘇揚州)。

楊廣在位14年(604年——618年)“統一江山”、“修通運河”、“西巡張掖”、“三遊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楊廣——百年基業怎敵千秋功業

煬帝的功業:

一、親自指揮完成祖國統一(一統江山)

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當年符堅百萬大軍都沒有突破長江天塹。可見這是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可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讚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這要比李世民指揮部隊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與割據的小軍閥要戰功卓著。隋煬帝楊廣功勞蓋世!!!

二、下令修建完成大運河(修通運河)

楊廣——百年基業怎敵千秋功業

隋煬帝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功萬代。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隋煬帝為中國後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只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只有氣魄同樣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三、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

西巡張掖

楊廣——百年基業怎敵千秋功業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裡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強大。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谷渾。開拓疆域數千裡,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並實行郡縣制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治之下。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谷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近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隋揚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這是舉世創舉。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万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楊廣——百年基業怎敵千秋功業

這是隋煬帝在這次西巡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豔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另一首隋煬帝寫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足以顯示他的文采。“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蕩之言。惟錄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

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佔婆(今越南地區)、及臺灣等地。此外隋朝還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並在和東突厥的戰鬥中取得勝利。這也為以後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有些現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三遊江都

隋煬帝乘四層高的龍舟,從京城浩浩蕩蕩的南下江南。其意義巨大,江南分裂中國已經有幾百年了 ,一箇中原的皇帝下江南,一個剛把江南歸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不久的王朝,為表示對江南的統治與重視進行巡遊何過之有?“三遊江都”是凝聚中華的英明之舉。總比有些名君花大量資財到泰山爬山慶祝功自己的偉業要好。“大運河”兩岸的無數的人民可以親眼觀看到浩大的場面,看到我中華國威,人們自然歡喜。隋煬帝此舉何止是個人尋歡作樂,而是與民同樂。隋煬帝充分的顯示了國威、凝聚了中華。

三駕遼東

楊廣——百年基業怎敵千秋功業

公元611年(大業七年),隋煬帝以“高句麗本為箕子(商紂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動員全國現役、預備役士兵,不論遠近均於次年正月會集於涿郡(在今北京城西南)。此後,各地百姓紛紛有組織或自發地聚集到幽燕地區,驛路山岡之上,遍行裝甲武士。可見這次遠征高句麗是深得人民支持的。他本身也是深受人民擁戴的。遺憾的是這次征伐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

公元613年(大業九年),隋煬帝不甘心第一次徵高句麗的失敗。從洛陽出發,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隋軍兵強馬壯,計劃周密,準備充分。但由於後院起火,楊玄感起兵反隋,威脅了隋王朝的腹地,煬帝被迫撤軍,導致第二次攻高句麗的失敗。

楊廣——百年基業怎敵千秋功業

公元614年(大業十年),隋煬帝不顧國內危機四伏,再次親征高句麗。沿途已有大批士卒逃亡。但此次隋軍獲得勝利,高麗王高元大為恐懼,譴使請降。煬帝見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無心再戰。班師回朝。(開發西域) 隋煬帝向四處用兵擴張的野心從即位第一年就激發出來了。這年,北方的契丹族侵擾營州,被隋煬帝派出的將領韋雲起擊敗,這使楊廣用兵的信心倍增。兩年之後,楊廣開始大規模地開發經營西域。 在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張掖和西域商人進行貿易的,隋朝由黃門侍郎裴矩負責具體事務。後來,裴矩上疏主張開發經營西域,這激發了隋煬帝建立像秦始皇和漢武帝那樣功績的強烈慾望。但是,隋煬帝所做的卻是賠本的買賣。好大喜功,貪慕虛榮,白白地浪費了國家巨大的財富。 隋煬帝主要是用金錢來引誘西域的商人來朝貿易,還命令西域商人所經過的地方郡縣要殷勤招待,這根本不是平等的貿易,而是借貿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 但隋煬帝為了開發經營西域,還是派兵做了一些統一工作。如打敗了西突厥的處羅可汗,掃除一大障礙。擊敗吐谷渾,將其領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員治理,保證了和西域的暢通。 本來,和西域的貿易應該是雙方互利的,但在隋煬帝朝貢式貿易的思想指導下,主要是向西域炫耀隋朝的富有,所以隋朝基本上是賠錢的。在西域商人走的時候,還要給予很多的賞賜。本應給百姓帶來好處和幸福生活的經營西域,結果使國家耗費鉅額錢財,百姓也因此而負擔巨增。 公元610年的正月,隋煬帝在洛陽用大演百戲來招待西域商人,前後達一個月之久。洛陽的店鋪都用帷帳裝飾,讓西域的商人們免費吃飯,免費住宿。隋煬帝用鉅額國財賺取虛有的名聲,用錢引誘西域各國商人和使者來朝賀,面子賺足了,錢也賠老了。其實,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朝貢貿易,小國來朝拜,我得到高高在上的榮譽,然後給你豐厚的金銀珠寶賞賜。

他到底是千古昏君,還是開拓明主,功過參半,留於後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