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你不知道的“诗豪”刘禹锡

摘要:现在很多人喜欢用,“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来表达对初心的坚持。1000多年前,“诗豪”刘禹锡可以说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者。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来表达对初心的坚持。1000多年前,“诗豪”刘禹锡可以说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数次贬谪,颠沛流离,但掩不住豪情万丈的诗意光芒和乐天心态,直到晚年,他仍自称“刘郎”。

乐观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仕途不得意,诗情却如打开了自来水龙头一般,不断倾涌出来。《秋词》、《金陵五题》等脍炙人口的诗篇,都产生在屡遭贬谪的后半生。

打开“诗豪”一生的行迹地图,江苏是它绕不开的地方。刘禹锡出生在苏州,江苏也是他文学素养的早期涵养地,后期其不少流传千古的作品,也多与这里有关。他的故事,也被收录在江苏文脉工程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中,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卞敏撰写。目前,书稿已完成。

少年时代

在苏州度过19个春秋,一生自称“江南客”

公元772年,一个男孩在苏州嘉兴县刘家呱呱坠地,这个孩子就是刘禹锡。

在古代,孩子的姓名承载着父母殷切的希望。刘母在怀孕前,曾梦见大禹,因而认为,这个刚降生的男孩是“禹”王所赐,又因“梦”中所“得”,故取名“禹锡(赐)”,字“梦得”。大禹是儒家所推崇的圣人,这也寄托着整个家族对他的期望。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你不知道的“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

少年时代的刘禹锡,如果放到现在,妥妥的 “学霸”一枚。

与其他官宦子弟不同,刘禹锡自小就痴迷“学术”,儒家经典和诗文辞赋就是他的玩具。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别的小孩喜欢在田野中拿石子玩耍,刘禹锡则手上拿个“觚”。这个觚可不是酒杯,而是一种木质的写字板,他随身带着,只为随时准备请教高人。看到擅长诗词的文人,人家走到哪他就跟到哪。

由于自小体弱多病,刘禹锡还有研究医书的爱好。后被贬谪朗州时,南方的潮湿瘴气让他很不适应,他就经常自己诊断用药,还编著了《传信方》。

作为从小生长的地方,苏州乃至江南,在刘禹锡的脑海里始终占有重要位置,他曾在多部诗作中,自称为“江南客”。

少年时代的吴地生活,使刘禹锡对吴声乡音相当熟悉。后来,他曾用吴声写乐府体诗《三阁辞四首(吴声)》。晚年离开苏州刺史任上,曾作《别苏州二首》。其一曰:“三载为吴郡,临歧祖帐开。虽非谢桀黠,且为一徘徊。”寥寥几字间,儿时的江南嬉戏、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一齐涌上诗人的心头。

政治生涯

从巅峰到谷底,只短短146天

德宗贞元六年(790年),19岁的刘禹锡离开江南,北上游学长安。

唐代进士科考,考生不仅要专注于自身才学,争取到名人的推荐,也很重要。这不,刚到京城,刘禹锡和一众应试考生们,忙于四处投递诗作,结交人脉。

据《传信方》记载,“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气绝,遂作地黄冷淘食之,便吐一物……” “通事舍人”是京官,隶中书省。崔抗的女儿突发心脏疼痛,严重到快昏死过去。刘禹锡知道病情后,根据自己积累的医药经验,给崔抗女儿吃了中药地黄,竟然治好了,此时虽未取得一官半职,刘禹锡的社交圈和名声已慢慢扩大。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很快,刘禹锡以卓越的文才和水到渠成的人脉关系,连登三科。24岁时被授职太子校书,当上了“东宫图书管理员”。那里的海量资源,让刘禹锡受益匪浅。在东宫,还结识了太子身边的红人王叔文,也是日后“永贞革新”的幕后大Boss。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中唐贞元后期,朝廷中就有两股力量在暗流涌动,一股“保皇党”,另一股为“太子党”,核心是太子李诵及其近臣王叔文、王伾等,这是一股革新力量,刘禹锡、柳宗元与这股力量关系密切。

公元805年,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革新派的春天来了。

顺宗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史称“永贞革新”,这也影响了刘禹锡的一生。

作为革新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刘禹锡曾作为屯田员外郎,协理全国财税大权。他注重务实、筹划朝政、留心经济,每天忙到飞起。

到底有多忙?据《云仙杂记》中描述,刘禹锡每天都要处理大批公文来信,接待各种来访,处理财政事务。他办事认真,助手送来的书信文件都要亲自回复,每天要回信数量竟达数千封之多,办公桌旁边还专门放了一缸面糊,作为粘贴信封的浆糊。

然而,这场运动只持续了146天,最终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快速大结局。

贬谪之路

太过耿直,两度因桃花诗获罪

此后,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刺史,在前往贬地路上,皇帝觉得还不解恨,另一道圣旨传来:继续贬,刘禹锡从连州刺史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最惨的是,宪宗后来还下旨,曾经参与“永贞革新”的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

在贬往朗州途中,刘禹锡十分郁闷,曾表达过“如今暂寄尊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迷惘心态。然而在众多好友的书信劝慰下,到了朗州,刘禹锡又乐活起来。在人生贬谪首站,他写下了乐观豪迈的《秋词》。在这里,他还与白居易、柳宗元、元稹等人做笔友,唱和应答,留下了不少美篇佳作,他们还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在朗州待了10年,刘禹锡终于迎来“逆风翻盘”的机会。公元815年,44岁的刘禹锡和柳宗元、韩泰等一波当年被贬的兄弟一起,等到了回京待用的诏书。然而一场赏花事件,又让刘禹锡送上了贬谪之路。

当时,老朋友约刘禹锡到玄都观一同赏桃花。步入玄都观,只见满院桃花灿烂,艳若云霞,刘禹锡思绪难平,想起过往种种,挥笔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城看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你不知道的“诗豪”刘禹锡

西安大唐芙蓉园唐诗峡石刻

说的是,“玄都观里这千棵桃树固然繁华诱人,但都是我刘禹锡被贬出京城后栽种的。”虽然表面是写花,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在暗讽趋炎附势、攀高结贵的官员啊。因为这事儿,刘禹锡又被贬了,连同被贬还有柳宗元等人。而时隔12年后,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耿直如初,又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同一个地点旧事重提,再度“打脸”当初打击他的权贵们。不久后,加上党派纷争,刘禹锡又被送出京城了。好在这次的目的地,相较之前要好很多,是他最早出发的地方,人文荟萃的苏州。在苏州任上,刘禹锡做了很多好事。离任后,百姓自发修建三贤祠,以纪念苏州历史上最好的三任刺史,即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

强大朋友圈

豪迈乐观的性格和卓越的才能,让刘禹锡收获了一大波挚交好友。柳宗元、白居易、韩愈、元稹、裴度、令狐楚等均是其朋友圈“置顶好友”。

如果排列一下刘禹锡的好友,首当其冲的非柳宗元莫属。他和刘禹锡合称“刘柳”。两人是一生的挚友,他们少年时代相识,同中科举,后来又一起因参加“永贞革新”多次被贬,一直到柳宗元去世,他们始终书信往来。

多次被贬途中,两人相互安慰,唱和取暖。当革新派一众人等,再度因刘禹锡桃花诗被贬,柳宗元并没有埋怨好兄弟。当时,刘禹锡被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播州州民不足五百户,实属穷山恶水。担心好兄弟受不了,柳宗元立即说要代去,他说,“播非人所居,而梦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最后,好在有朝中有识之士帮忙,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

除了“刘柳”CP,另外一对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就是“刘白”组合。

刘禹锡和白居易两人晚年都定居洛阳,成了邻居。其实,早在刘禹锡第一次被贬后,白居易就给他寄去了自己写的诗,以表慰藉和关怀,足足100首。之后,两人也有诗文来往。然而这多年的交往,两人都没见过面,只能算是“笔友”。直至晚年,才在扬州相会。当时,他们都是55岁的人了,可精神很好,在扬州玩了半个月。两人曾同登栖灵塔,并互赠诗作。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你不知道的“诗豪”刘禹锡

扬州大明寺栖灵塔

两人还经常一遍吃饭喝酒,一边写诗唱和。白居易写了首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感叹刘禹锡这些年来贬谪之苦。刘禹锡接过话头,即席写下答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其中,虽有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感叹,也表达了重新振作精神的阳光心态。

人生格局

乐天达人,晚年仍自称“刘郎”

23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辗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这些边远州郡。然而,出走半生,他还是当年那个意气少年。在其晚年诗作中,刘禹锡还多次自称“刘郎”,足以见其年轻的心态。

或许是“巴山楚水凄凉地”的艰苦环境,激发了他先天的乐观基因。

他在《金陵五题·乌衣巷》中写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你不知道的“诗豪”刘禹锡

南京乌衣巷

对于世事轮回、荣辱变迁,他早已机智看穿。

开成元年,65岁的刘禹锡从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回到洛阳。生平挚友中,仅白居易在世。当时,两人可以说是洛阳城中的两个“活宝”。快70岁的人了,趁着“眼未全昏耳未聋”到处游玩,像孩子一样。

步入老年,疾病缠身,白居易在诗歌中多表达悲观情绪。刘禹锡的和诗《酬乐天咏老见示》,却是一以贯之的乐观与豪迈。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首和诗,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