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如議郎」袁隗

在短評今天的三國風雲人物之前,我想微評兩個不太重要,卻又沖天豪氣的“大丈夫”

丁管,史無所載,或者為羅貫中杜撰人物。

公元189年九月朔,董卓請漢少帝升殿議事,滿朝文武大臣盡皆出席不敢不來。董卓拔劍在手,對眾大臣說道:“天子闇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廢立策文一道。宜為宣讀。”就命令李儒將策文宣讀了一遍,遂廢少帝為弘農王,請奉陳留王為帝。李儒讀完,董卓叱令左右將劉辯扶下金殿龍椅,解其璽綬,北面長跪聽候發落。劉辯與母親何皇后,嚎哭不已。滿朝文武莫不悲慘。可是——卻沒有人敢發一言。

這一段雖然是小說演義,卻與歷史無所出入,是真真正正的歷史。無論是《後漢書》還是《三國志》《資治通鑑》都沒有任何一個人——在這裡——就在董卓廢少帝的時候挺身而出仗義直言。真是讓人情何以堪啊!一向倡導忠義的羅貫中自然是看不下去的了。於是不由自主在這裡杜撰了一個忠臣丁管的形象。小說原文如下:階下一大臣,憤怒高叫曰:“賊臣董卓,敢為欺天之謀,吾當以頸血濺之!”揮手中象簡,直擊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書丁管也。卓命牽出斬之。管罵不絕口,至死神色不變。後人有詩嘆之曰:“董賊潛懷廢立圖,漢家宗社委丘墟。滿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如議郎”袁隗

伍孚,字德瑜,東漢末年汝南吳房人,官居越騎校尉。大多數人都知道孟德獻刀刺董卓的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伍孚藏刀刺董卓的故事。刺殺董卓的第一人乃是伍孚。

董卓鴆殺少帝以後,每日淫亂宮廷,奸宿宮女,殘害忠良,禍害百姓。伍孚心中憤慨不已,決定伺機刺殺董卓,於是每天穿小鎧藏短刀利刃於朝服之內。一天,董卓入朝,伍孚迎上前去,拔出短刀刺向董卓。卻因董卓力氣強大,被其摳住,終將伍孚揪倒,喝左右武士將伍孚擒住(《三國演義》中為呂布將其揪倒擒住)。董卓喝問道:“是誰叫你造反的?”伍孚怒目而視,喝道:“你又不是天子,我也不是你的大臣,何反之有!你罪惡滔天惡貫滿盈,人人得而誅之!我恨不能將你車裂以謝天下!”董卓大怒,命將伍孚牽出剖腹施以千刀萬剮之刑。伍孚致死罵不絕口。後人有詩讚伍孚道:漢末忠臣說伍孚,沖天豪氣世間無。朝堂殺賊名猶在,萬古堪稱大丈夫!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如議郎”袁隗

羅貫中安排在小說丁管和伍孚被害之後的兩首嘆贊之詩,皆以“丈夫”結尾,可謂慷慨激昂,濃墨重彩。不由讓人讚歎,丁管伍孚雖死而猶容。就連後世的書評家鍾敬伯也感慨地寫到:“丁管擊卓而死,伍孚殺賊而亡。兩人並稱丈夫。忠魂猶繞漢庭。”

雖然也有人說,伍孚少智,不如曹操“獻刀刺董”來的機智,可以全身而退。其實以小A看來,曹操固然聰明保全了自己,又幹出了一番事業,可畢竟落得個奸雄少忠的名聲。伍孚固然少智,或許迂腐了點,畢竟留下了漢末忠臣的盛名,也死的壯烈,死得其所。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位則與這兩位正好相反,他就是袁隗。

袁隗,字次陽,豫州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別看他在《三國演義》小說裡只出場過三回。名字出現不過六次,卻是個位列三公,官居太傅的大官。據《後漢書》記載袁隗“少歷顯官,先(袁)逢為三公”。何進當政的時候,因其德高望重任其同錄尚書事。也一同參與了謀誅宦豎,招外兵入京的全部過程。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沒看到袁隗有任何一句有價值的建議,或者勸阻過的話,哪怕是像袁紹一樣出一個餿主意都沒有。看《資治通鑑》裡關於袁隗的記載,最有趣的,記憶最深的就是兩個字“為”和“罷”。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如議郎”袁隗

“(熹平元年)十二月,以大鴻臚袁隗為司徒。”“(熹平五年)冬,十月,司徒袁隗罷。”“(光和五年)夏,四月,旱。以太常袁隗為司徒。”“(中平二年二月)司徒袁隗罷。”“(中平六年四月)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

到這裡才終於出現了轉機,有了兩條勉強算是有價值的記載“袁紹與叔父隗矯詔召樊陵、許相,斬之。”“卓以廢立議示太傅袁隗,隗報如議。”

前一條“袁紹與叔父隗矯詔召樊陵、許相,斬之” 發生在何進被殺,袁紹等攻殺十常侍的那一場宮變當中。樊陵許相乃宦官一黨,被袁紹與其叔父袁隗矯詔斬之。從這段記載文字的主謂關係上來看,很明顯這是袁紹的主意,只是借用了一下袁隗太傅的名頭罷了。後一條“卓以廢立議示太傅袁隗,隗報如議”則發生在袁紹與董卓鬧翻 “逃奔冀州”之後。小說裡董卓問袁隗說道:“汝侄無禮,吾看汝面,姑恕之。廢立之事若何?”而袁隗的回答也終於在羅貫中刻意安排下由一句“隗報如議”的記載,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臺詞“太尉所見是也。”而這也是袁隗小說中唯一的臺詞。

好一句“太尉所見是也。”好一句“隗報如議”。 何進說擁立劉辯,袁隗是“如議”的;何進要謀誅宦豎,袁隗是“如議”的;袁紹建議招外兵,袁隗是“如議”的,董卓要廢帝另立,袁隗也是“如議”的。以此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袁隗都是位居顯官,可是每一次任期內他說過什麼,做過什麼,卻全無記載。他的為官之路雖然貴不可及,卻毫無建樹,沒有一絲作為,不但是個無能之輩,還是個地地道道的牆頭草一枚。

於是小A不由自主的封袁隗做了一個“如議郎”當不為過吧!

或許有人要說,在漢末的官場之上明哲保身的又豈止袁隗一人,那幾個明火執仗與董卓對著幹的不是被殺,就是離京逃命,豈能學得!。

的確,大家都是凡人一個,保命也無可厚非。可是如果袁隗只是簡單的明哲保身,倒也罷了,小A也的確無話可說。他最最不應該的還是淪為董卓的幫兇。我這麼說也是有證據的。在《三國演義》小說裡,董卓正式廢少帝為弘農王的時候,“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璽綬,北面長跪,稱臣聽命。”這裡面被董卓叱令的“左右”之人,正是袁隗。《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記載“袁隗解帝璽綬,以奉陳留王,扶弘農王下殿,北面稱臣。”要知道袁隗也是擁立少帝劉辯的大臣之一呀!前後不過短短的四個月的時間,其心境面孔變化何其迅捷也!不由得讓人唏噓。

我前面之所以說羅貫中“刻意安排”也正是基於此。因為每次看到這裡總有種感覺,羅貫中好像在有意偏袒袁隗,試圖通過這種方法削弱袁隗的無能和反覆無常,增強袁隗的存在感,以博取世人的同情。作為一向倡導忠義的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是不可能沒看過《資治通鑑》這本書的,也不可能沒看過這段記載的。可是他將袁隗的所作所為用簡單的以“左右”之人一筆帶過,其原因,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他認為這段記載是假的,所以沒用。可是小說裡虛虛實實的故事又何其多也!那麼就只剩下最後一種可能,羅貫中在刻意偏袒袁隗。如果加上這段話,袁隗是無能的反覆無常的,又是無恥的;可如果以“左右”之人掩蓋過去,袁隗就只剩下被世人所同情了。因為在後來,袁隗的“明哲”之舉並沒有給他帶來“保身”的作用,他甘為董卓“左右”之人也並沒能讓他在董卓面前有最起碼的信任。在袁紹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前後時期,即公元190年5月,“董卓忿紹、術背己(後漢書)”“殺太傅袁隗、太僕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餘人。(資治通鑑)”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如議郎”袁隗

“如議郎”袁隗,以世家子弟身份舔居相位,卻不能起到他應該起到的作用,盡到他應該盡到的責任與義務,世食漢碌也不思報國,以無能而得無恥,以無常而得可惡。王夫之評價袁隗說道“猶然尸位而為大臣,廉恥之心蕩然矣!”雖是被董卓所殺,也是他自作自受。只是嗟嘆那些一同被誅戮的五十餘口。

至於羅貫中為什麼偏袒袁隗,小A無從考證,或許他認識一個以袁隗為先祖的好朋友吧。當然那只是題外話了。

小A斯蒂芬寫於2017年6月1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