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袁紹為什麼極力勸說何進引董卓進京呢?難道沒有考慮到後果嗎?

公元189年4月,何進誅殺宦官首領蹇碩之後,剝奪了宦官控制的西園軍,京城洛陽內外的控制權落到何進手裡,一時權傾朝野。

權力愈大,何進的安全感卻變得愈低。所謂的安全對於何進來說,只是相對的而沒有絕對的。即使朝廷上下已經沒有可以威脅到他的勢力,但是何進依然感到不安全,如履薄冰,每天小心翼翼的,哪兒也不敢去。

袁紹為什麼極力勸說何進引董卓進京呢?難道沒有考慮到後果嗎?

劇照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辛酉,葬孝靈皇帝於文陵。何進懲蹇碩之謀,稱疾,不入陪喪,又不送山陵。

皇帝劉宏死了好幾天也沒有下葬,臨到守喪的時候,何進沒敢親自過去;即使到最後送葬的時刻,何進還是沒有去,裝病在家,以避免被宦官們打埋伏。

自誅殺宦官蹇碩後,何進和十常侍的關係降到冰點,已經是水火不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境地,誰也不敢有絲毫馬虎,否則失敗的一方就會萬劫不復。

形勢變得非常嚴峻,袁紹給何進進獻了一個計策,那就是“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何進知道這是一劑毒藥,但在目前這個情況下,還是要吞下去,袁紹為何要這麼做呢?難道沒有考慮到後果嗎?我想一起仔細分析一下。

袁紹為什麼極力勸說何進引董卓進京呢?難道沒有考慮到後果嗎?

劇照

袁紹勸說何進的背景。

何進已經官至大將軍,名義上掌控著天下兵馬,這個不僅只是名義上的,而且實際權力其實也真的不小。何進掌控著東漢精銳的北軍,拱衛著京城洛陽的安危。在西園軍首領蹇碩被殺後,西園軍總計兩萬多人馬也落入了何進囊中,這樣京城內外的兵權已經全部掌握在何進手裡,名副其實的權傾天下。

即使如此,何進還有一個管不到的一個地方,那就是皇宮大內。這個地方是何太后住的皇宮,也他的妹妹管理區域,是他權力的盲區,他真的管不著。袁紹曾經告誡過他,沒事別往皇宮跑,那裡埋藏著危險,何進有時候還是會忘記,特別是她妹妹召喚的時候,這個真的有時候很致命。

何進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勸說何太后除掉所有的宦官,然而何太后一直都不同意。站在何太后的角度來看,她一生的榮華富貴都是來自這些貼身宦官,一直飽受這些宦官的恩惠。從進宮到飽受皇帝恩寵一直受到這些宦官的幫助。沒有這些宦官的鼎力相助,哪有她今日的地位?所以何太后不同意有她自己的道理。

袁紹為什麼極力勸說何進引董卓進京呢?難道沒有考慮到後果嗎?

何進勸說何太后

對於何進來說,他之所以能夠從一個屠夫變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大將軍,就是沾了他妹妹何太后的光,因此誅殺宦官的行動不能不聽從她的意見。這就是一個矛盾體:何進想殺宦官,而何太后又不同意,局面就這樣處於僵持狀態。那些宦官也不是傻子,他們也知道大將軍何進對他們不利,坐以待斃不是他們的本性,密謀也在緊鑼密鼓的展開。

就這樣,京城洛陽的上空完全可以聞到血腥味。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更進一步促使何太后下定決心剷除宦官,袁紹就向何進進獻了這個計策:召猛將豪傑兵向京城。

袁紹計策的目的和缺陷。

第一,袁紹計策的目的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

當何太后不同意何進誅滅宦官的意見,何進也變得進退兩難,事情久拖不決,變數太多,眼看就要夜長夢多。前朝竇武也是企圖誅滅宦官,結果事情洩露後身死族滅。袁紹很清楚事情的嚴重性,就給何進出了這條主意,讓他召集各地兵將和豪傑們一起來京城,威逼何太后同意誅殺宦官的主張

袁紹為什麼極力勸說何進引董卓進京呢?難道沒有考慮到後果嗎?

袁紹勸說何進

第二,袁紹召董卓進京的理由。

根據《三國志》董卓傳記載:

幷州刺史段熲薦卓公府,司徒袁隗闢為掾。

從這裡可以看出董卓也不是外人,雖然久居涼州,但是在幷州刺史段穎的推薦之下,還進入過袁隗的幕府,成為袁家的掾吏,也就是說董卓曾經還是袁家的門生故吏,而袁隗就是袁紹的叔父。正是沾了袁家的光,董卓後來平步青雲,仕途一路平坦。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袁家既是董卓的老師也是他的恩人,沒有袁家,哪有他今天的地位?正是這個淵源,袁紹才極力推薦董卓入京以壯聲勢。在他看來,董卓雖然殘暴,薄情寡義,但畢竟還是自家人吧!只是後來董卓忘恩負義到了極點,對自己的老師兼恩人居然那麼絕情絕義,完全超出了袁紹的預料,這也是袁紹的失策吧。

袁紹為什麼極力勸說何進引董卓進京呢?難道沒有考慮到後果嗎?

董卓進京

第三,袁紹計策的缺陷。

袁紹希望通過這些外來的兵將們在洛陽城外大造聲勢以恐嚇何太后,逼迫她讓步。他只想到了這個計策的優點,卻完全忽略了它的危害,也就是它致命的缺陷。

首先,外兵進入京城容易驚動宦官。

何進唯恐宦官和太后不知道他們過來了,而是讓各方兵將和豪傑們來京城的路上,大造聲勢,浩浩蕩蕩。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並召工郡太守橋瑁屯成皋,使武猛都尉丁原將數千人寇河內,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

所有來京城的人都在喊打喊殺,而且指明就是為了誅殺宦官,這樣,皇宮大內的人想不知道也難。何進把氣勢搞得這麼大的目的就是為了造成一種感覺:天下人都要殺宦官,不是何進一人所為。何太后怕了,從以前的堅決不同意到現在的猶豫不決,甚至妥協,而宦官們從以前畏懼何進,到現在要和何進拼一個魚死網破。

皇宮內外就像一個火藥桶,一有火星就會立即爆燃。

袁紹為什麼極力勸說何進引董卓進京呢?難道沒有考慮到後果嗎?

西涼軍

其次,這些州牧們入京後不可控。

袁紹向何進提出這個計策後,遭到了一些有識之士的反對,其中就包括侍御史鄭泰,他勸何進說董卓這個人太殘暴了,寡恩薄義,貪得無厭,如果讓他參與朝政,肯定會危及朝廷安危,何進不聽;還有尚書盧植也反對,但是何進已經鬼迷心竅,鄭泰看何進油鹽不進,就棄官逃走了。袁紹和何進執意要把這些人召到京城來,形成對何太后的威懾,從而逼迫何太后答應要求。

然而袁紹忘記了一點,那就是這些州牧都是擁有實權的地方諸侯,當他們統領數千人馬進入京城後,他們還會聽朝廷過的敕令嗎?所有的事情就變得不可控,而袁紹考慮到這些情況了嗎?顯然他是沒有的。

也許在他們看來,有京城外面的北軍,京城內的西園軍,還有誰敢翻天不成?可惜有些事情的發生就是非常偶然,正是這個偶然壞了大事。

最後,何進之死導致袁紹滿盤皆輸。

當袁紹認為一切都在掌握中的時候,唯一沒有考慮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何進居然被宦官殺了。這是所有人沒有預料到的事情,何進一死,西園軍群龍無首,北軍也處於潰散的狀態,再加上何進的弟弟何苗也死了,這樣外戚集團出現了一敗塗地的局面,僅靠何太后已經無法撐起局面,這也是袁紹沒有考慮到的問題。

而正是何進和何苗的被殺,導致了朝廷出現了權力真空,讓諸侯們獨大,也讓董卓有可乘之機,從而導致袁紹滿盤皆輸,這就是這個計策最致命的缺點。

袁紹為什麼極力勸說何進引董卓進京呢?難道沒有考慮到後果嗎?

何進被殺

由此可見,袁紹在設計這個計策的時候,只想到河蚌相爭的局面,卻沒有想到漁翁得利的結果,從而讓他在洛陽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最後不得不逃出洛陽,向地方尋求更大的幫助。

也正是他的失誤,從而揭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