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拔了董卓,又幫董卓廢立新帝,最終卻被董卓滅門,冤不冤?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名門顯赫。據考證,實際上這個詞的準確理解是,袁家四代有人當到“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這一級的大官,總數不是三人,而是五人之多。

這樣的名門望族,在我們想象中,都應該是飽讀詩書、勤政愛民、剛正不阿的清流。可史實卻非如此,袁紹的叔叔,太傅袁隗就居然是個助紂為虐、尸位餐素的反派角色。

他提拔了董卓,又幫董卓廢立新帝,最終卻被董卓滅門,冤不冤?


袁隗親手提拔了董卓

董卓早年行伍出身。三國志裴松之注,“郡召(董)卓為吏,使監領盜賊。胡嚐出鈔,多虜民人,涼州刺史成就闢卓為從事,使領兵騎討捕,大破之,斬獲千計”。

一開始,董卓當的都是一系列小官。“遷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居然,當這點小官,還不知什麼原因被免了。

幸好,當時董卓遇到兩位貴人,“幷州刺史段熲薦卓(董卓)公府,司徒袁隗闢為掾”,就是段熲推薦了董卓,袁隗任命董卓為掾(音“願”,官職名,相當於司徒的助理或秘書,處長級別,司馬懿當過丞相府的文學掾)。

搭上了中央大領導的便車,董卓很快平步青雲,出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等職。

他提拔了董卓,又幫董卓廢立新帝,最終卻被董卓滅門,冤不冤?


眾人皆反對董卓入京,袁隗卻不發一言

腦子壞了的何進召董卓入京,曹操、陳琳、鄭泰、盧植都跳出來阻攔,“皆知必亂”,可袁隗偏偏不出來反對,不知是明哲保身,還是智商不夠。

要知道,何進輔政之後,“引袁隗同錄尚書事,隗之望重矣,位尊矣,權盛矣”(王夫之語),只有袁隗說話,才有可能說服何進,可他就是一言不發,終究釀成大禍。

他提拔了董卓,又幫董卓廢立新帝,最終卻被董卓滅門,冤不冤?


成為董卓廢立皇帝的主要吹鼓手

董卓想要廢漢少帝,另立劉協為漢獻帝。董卓先徵求袁紹的意見,袁紹的態度非常鮮明,堅決反對。董卓大怒:“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袁紹毫不示弱,“天下健者,豈唯董公?”然後拂袖而去,棄官逃亡。

董卓再將廢立之事和當時的太傅袁隗商量,太傅是百官之首,地位甚至高於三公(許靖就當過蜀漢的太傅)。可沒想到,袁隗倒不如侄子袁紹骨頭硬,很輕易地就同意了。

當時朝廷百官中,還有尚書盧植站出來激烈反對,差點被董卓殺掉,幸得蔡邕、彭伯勸阻,才倖免於難,盧植也棄官逃亡。

廢立大典之上,又是太傅袁隗,將漢少帝劉辯扶下皇座,解除玉璽印綬轉交給劉協,然後扶劉協正式登基,是為漢獻帝。

他提拔了董卓,又幫董卓廢立新帝,最終卻被董卓滅門,冤不冤?


最終沒逃過董卓黑手,慘遭滅門

袁紹逃出洛陽後,董卓廢立新帝也成功了,一度董卓為了表現姿態,選拔大量名士,比如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孔融、應劭、張邈等擔任地方太守,甚至把袁紹、王匡、鮑信等曾經反對自己的人也任命為太守,以示有天下之主的心胸。

不過,惺惺作態就是惺惺作態,當袁紹正式舉起反對董卓大旗的時候,董卓擔心袁家和袁紹裡外勾結,很快就“殺太傅袁隗、太僕袁基(袁紹的大哥),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餘人”(見《資治通鑑》)。

摸金校尉曰:

正如明末清初大哲學家王夫之評論,“(袁隗)猶然尸位而為大臣,廉恥之心蕩然矣,然且終死於(董)卓之手而滅其家。”

“四世三公”成為政壇常青樹,卻在風雨來臨之時,完全無力為主公(漢家皇帝)遮風避雨,也沒有能力為自己謀得一片安生棲命的港灣,實在有愧“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