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拔了董卓,又帮董卓废立新帝,最终却被董卓灭门,冤不冤?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名门显赫。据考证,实际上这个词的准确理解是,袁家四代有人当到“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一级的大官,总数不是三人,而是五人之多。

这样的名门望族,在我们想象中,都应该是饱读诗书、勤政爱民、刚正不阿的清流。可史实却非如此,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就居然是个助纣为虐、尸位餐素的反派角色。

他提拔了董卓,又帮董卓废立新帝,最终却被董卓灭门,冤不冤?


袁隗亲手提拔了董卓

董卓早年行伍出身。三国志裴松之注,“郡召(董)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

一开始,董卓当的都是一系列小官。“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居然,当这点小官,还不知什么原因被免了。

幸好,当时董卓遇到两位贵人,“并州刺史段颎荐卓(董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就是段颎推荐了董卓,袁隗任命董卓为掾(音“愿”,官职名,相当于司徒的助理或秘书,处长级别,司马懿当过丞相府的文学掾)。

搭上了中央大领导的便车,董卓很快平步青云,出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等职。

他提拔了董卓,又帮董卓废立新帝,最终却被董卓灭门,冤不冤?


众人皆反对董卓入京,袁隗却不发一言

脑子坏了的何进召董卓入京,曹操、陈琳、郑泰、卢植都跳出来阻拦,“皆知必乱”,可袁隗偏偏不出来反对,不知是明哲保身,还是智商不够。

要知道,何进辅政之后,“引袁隗同录尚书事,隗之望重矣,位尊矣,权盛矣”(王夫之语),只有袁隗说话,才有可能说服何进,可他就是一言不发,终究酿成大祸。

他提拔了董卓,又帮董卓废立新帝,最终却被董卓灭门,冤不冤?


成为董卓废立皇帝的主要吹鼓手

董卓想要废汉少帝,另立刘协为汉献帝。董卓先征求袁绍的意见,袁绍的态度非常鲜明,坚决反对。董卓大怒:“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毫不示弱,“天下健者,岂唯董公?”然后拂袖而去,弃官逃亡。

董卓再将废立之事和当时的太傅袁隗商量,太傅是百官之首,地位甚至高于三公(许靖就当过蜀汉的太傅)。可没想到,袁隗倒不如侄子袁绍骨头硬,很轻易地就同意了。

当时朝廷百官中,还有尚书卢植站出来激烈反对,差点被董卓杀掉,幸得蔡邕、彭伯劝阻,才幸免于难,卢植也弃官逃亡。

废立大典之上,又是太傅袁隗,将汉少帝刘辩扶下皇座,解除玉玺印绶转交给刘协,然后扶刘协正式登基,是为汉献帝。

他提拔了董卓,又帮董卓废立新帝,最终却被董卓灭门,冤不冤?


最终没逃过董卓黑手,惨遭灭门

袁绍逃出洛阳后,董卓废立新帝也成功了,一度董卓为了表现姿态,选拔大量名士,比如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等担任地方太守,甚至把袁绍、王匡、鲍信等曾经反对自己的人也任命为太守,以示有天下之主的心胸。

不过,惺惺作态就是惺惺作态,当袁绍正式举起反对董卓大旗的时候,董卓担心袁家和袁绍里外勾结,很快就“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袁绍的大哥),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馀人”(见《资治通鉴》)。

摸金校尉曰:

正如明末清初大哲学家王夫之评论,“(袁隗)犹然尸位而为大臣,廉耻之心荡然矣,然且终死于(董)卓之手而灭其家。”

“四世三公”成为政坛常青树,却在风雨来临之时,完全无力为主公(汉家皇帝)遮风避雨,也没有能力为自己谋得一片安生栖命的港湾,实在有愧“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

本文由三国摸金探秘记出品。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