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建十周年」那些年,我們一起抗擊過的疫情

「迁建十周年」那些年,我们一起抗击过的疫情

「迁建十周年」那些年,我们一起抗击过的疫情

醫院遷建十週年徵文活動推出的第10篇文章是ICU 熊號峰大夫撰寫的《那些年,我們一起抗擊過的疫情》。許多人認識地壇醫院是在2003年的非典,這以後,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黃熱病……地壇人與各種“瘟神”不斷較量著,而重症醫學科更是在每次疫情來臨時都首當其衝。讀了這篇文章,那些年抗擊疫情一段段場景飄揚而出,通過文字,更讓人感受到了醫務人員的可敬,找到了力量,也為我們和他們一起工作而倍感驕傲!

「迁建十周年」那些年,我们一起抗击过的疫情

2003年“非典”影響了全國人民生活的同時,也徹底改變了我院的命運,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家嶄新的醫院。遷建10週年,對我們重症醫學科而言,從初創的不溫不火到現在的風風火火,歷史畫面波瀾壯闊,一切都與疫情相關!

ICU,重症監護病房,是一個重症患者與“死神”較量的地方,但在北京地壇醫院卻多了另一層意義,這裡也是醫生與“瘟神”進行較量的地方,稍有閃失,就可能被“瘟神”擒住,讓“死神”得手。正是在“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地壇精神”的指引下,每次疫情來臨,都是全院上下一盤棋,我們才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今天我就帶您回顧下遷建這些年,我們一起抗擊過的疫情!

2008年手足口病興風作浪,小小的病毒給眾多的家庭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痛。手足口病好發於嬰幼兒,時間就是生命,氣管插管、深靜脈通路建立等搶救技術的普及,為及時搶救贏得了時間。在那一年,我們收治的手足口患者,鮮有死亡病例,多數患者從有重症苗頭就被阻斷,挽救了許多孩子的生命。

「迁建十周年」那些年,我们一起抗击过的疫情

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的爆發似乎是想讓人們記住突發傳染病並沒有離我們遠去,與傳染病之間的戰鬥將伴隨人類文明的整個進程。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搶救工作,對於我們來說更是驚心動魄!面對洶湧襲來的甲型H1N1流感這個新發傳染病,當時大家對這個病不瞭解。對於收治危重症患者的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挑戰。但是醫院給了我們信心和最好的後勤保障,對生活給予非常照顧,特地在公寓樓開闢出幾間集體宿舍,防護措施也很好,讓我們全身心投入疫情的防控。2009年10月4日至2010年2月1日,我們共收治了74例來自北京市、外省市以及國外的H1N1危重症患者。在這次疫情中,許多患者剛開始的時候,使用純氧吸入也不能解決缺氧問題,需要反覆摸索呼吸機的條件,醫生們就搬把小圓凳坐在呼吸機前調節參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在那次疫情中,我們也第一次使用了體外膜氧合(ECMO)這個搶救神器,大大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在精心的護理和治療下,大部分患者病情逐漸好轉,肺部的炎症逐漸吸收了。甲流猛如虎,雖然甲流危重症救治工作充滿艱辛,但我們堅信只要做到不放棄、不拋棄、精益求精,前途總是光明的!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及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入,國外新發突發傳染病傳入我國的風險也隨之增加,近些年的疫情防控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迁建十周年」那些年,我们一起抗击过的疫情

2016年,亞洲首例黃熱病、中國首例裂谷熱相繼在北京地壇醫院落網,隨著篩查工作深入開展,ICU也承擔了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務。從非洲務工回國的患者在感染科確診為黃熱病後,病情急劇進展,相繼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嚴重出血等表現,急需轉入重症醫學科搶救。雖然經歷了各種疫情的考驗,對於這麼嚴重的出血性病毒性傳染性疾病也是心裡沒譜。“越是硬骨頭越是要啃!趕緊查資料,尤其是國外的文獻,借鑑相關的診治經驗。”劉景院主任帶領大家立即分頭行動,從醫療和護理方面檢索相關外文文獻,結合患者的病情,很快就明確了診斷、分期和治療的思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黃熱病已經存在地球上三百多年的歷史了,但從未傳入我國甚至是亞洲,本例患者居然是全亞洲首例黃熱病病例。這樣一來,更加激發了大家的救治積極性。在其後的一段時間裡,ICU共收治了4例黃熱病病例,治療效果良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在黃熱病疫情告一段落後,還沒等緩過勁兒來,另一位疑似黃熱病的患者確診為裂谷熱。因為入院後病情進展迅速,入院當天就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轉入ICU病房。檢索文獻後發現,這也是我國收治的首例裂谷熱病人,治療上也只能借鑑國外的經驗。在積極穩妥地開展治療後,患者病情終於得到順利控制,患者痊癒出院。去年5月份,在熊大夫的邀請下,患者特地從河南老家回醫院進行免費的全面體檢覆查。在得知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後,他和女兒激動萬分地說:“得了這麼‘高級’的病,幸虧有了地壇醫院高水平的及時救治,我才恢復得這麼快,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真是太感謝地壇醫院了。”

「迁建十周年」那些年,我们一起抗击过的疫情
「迁建十周年」那些年,我们一起抗击过的疫情

人感染H7N9禽流感對我們來說,雖然並非少見,但是併發呼吸衰竭後高達80%的病死率一直是重症醫生心中揮之不去的痛。2017年的幾例患者中,有從外地來京求醫的,有合併嚴重氣胸從協和醫院轉過來的,有孕婦,有老人,雖然他們的病情不一而足,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極度危重!疫情就是命令,疫情也是考驗,是對重症醫學科的考驗,更是醫院整體實力的一次綜合考驗!在這次考試中,ICU最終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重症H7N9患者搶救成功率從20%提高到75%;ECMO(體外膜氧合)廣泛開展併成功撤機率達到70%;開展了首次ECMO轉運下外出CT檢查……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重大的突破,都極大鼓舞了同事們的鬥志!

「迁建十周年」那些年,我们一起抗击过的疫情

近年以來,ICU病房也與航空救援結下了不解之緣。去年1月,一架直升機從天而降,緩緩落在地壇醫院門診樓前停機坪上,一位重症手足口患兒緊急從內蒙古轉運至我院搶救治療。那天我正好上夜班的路過,看到這一幕,發了一條朋友圈:“你坐救援小飛俠,不遠千里來找我們看病,我們一定要把你治療好!”患兒達到病房後,我們立即展開了緊張的搶救,氣管插管、呼吸機支持、脫水控制顱內壓、組織全院會診……孩子的病情終於一點一點地好了起來,但救治費用卻成了攔路虎。在家人尋求網絡幫助的時候,我們緊急為患兒出具了相關證明文件,並在朋友圈發佈募捐消息,一時間全院上下都廣為關注,“小飛俠”患兒的治療經費終於得到了保障。

“舍小家,顧大家,不畏犧牲,迎難而上”這就重症醫學科在疫情面前的一貫風格!ICU的醫生護士們就是這樣,在疫情面前不低頭,甘當傳染病重症先鋒隊,敢於挑戰,挺起地壇醫院的脊樑,最終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迁建十周年」那些年,我们一起抗击过的疫情「迁建十周年」那些年,我们一起抗击过的疫情

熊號峰,1979年生人,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2002年武漢大學醫學院畢業,同年入職北京地壇醫院工作。

請掃上方二維碼,關注“北京地壇醫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可瞭解醫院信息、醫療服務內容、健康科普知識、醫院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