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嗎?

新大風歌


這句話道盡了天下父母的不容易,現在普通的家庭培養一個有出息的孩子很難,培養一個有出息又懂事還孝敬父母的更難。

俗語“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說的是你生了三個兒子,將來你老了就沒有家,為什麼呢?

你生了三個兒子,父母是做不到對三個兒子都絕對公平的,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世界上大部分父母是沒有能力做到對幾個孩子的照顧都完全公平,於是幾個兒子長大了,如果家庭條件好的需要分家產,香港許多富豪家庭為分家產,兄弟們大打出手,官司打上法庭的比比皆是。家庭條件不好的,幾個兒子不管父母的也有之。這就是生幾個兒子的情況。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父母提的要求是越來越高,小孩上學,學校希望父母都是比老師還會教的,更希望所有的父母都是大富豪。而許多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人,根本沒有多少能力,還要為家庭的生活奔波。有些小孩長大後就會對父母報怨,認為自己沒有出息是自己父母沒有能力導致的。特別是在現在高房價的背景下,大部分普通家庭壓力都很大。

筆者認為,教育首先是要讓每個孩子能成為一個勇敢正直有進取心的人,而不是現在小孩的玻璃心。每個小孩的資質不同,不可能人人都是天才,天才只有少數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只要積極向上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順其自然地去努力,努力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對家庭負責,對父母孝敬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普通人就過普通人的生活,有機會進步就進步,不能進步仍然開心努力地工作生活,這就是幸福的人生。

你在現實中遇到任何難題都可以加盟皓脈財富生活聯盟圈諮詢。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創業的難題,生活的難題,企業發展難題,產業升級的難題,資本運作的難題,理財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是咱們農村過去的一句生育方面的諺語,它的意思就是說,你生兩個兒子的話,只用起一棟房子,自己將來把老家三間房分兩間給小兒子住,自己留一間正房做睡房,再在正房旁邊搭個偏房雜屋就行啦,如果你生三個兒子的話,將來長大後要另外花錢修建兩棟新房,還要過三個兒媳婦進來,手中的積蓄一下就花兒了,再沒有錢去為自己修建房屋養老了,今後只能夠跟著三個兒子輪流住宿,吃輪工了是吧,這就意味著人老了就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小家庭了是吧。


過去在咱們農村,種植農作物都是人工操作,家中需要男勞動力來耕地打禾收麥,體力勞動非常的辛苦,一般情況下女同胞們難以勝任,所以就造了過去農村老一輩人"重男輕女"的傳統封建思想的萌芽,一對夫妻在五六十年代生五至七胎的現象比較多了。

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

大家都知道,這生男生女都一樣,都由不得你夫妻倆來決定了的事情呀。

對於"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說它有道理之處,就是你夫妻倆生三個兒子的話,將來長大成家立業以後,父母親給大兒子結婚起一棟房,二兒子結婚起一棟房,三兒子結婚後也起一棟房,三個兒家中的爐灶鍋火,碗盞傢什都要給他們安排一整齊才能夠分家宅戶的,照過去父母親在家做呆工的經濟勢力,討了三個兒媳婦分家以後,誰還有錢給自己二老再修建一棟房子養老呢?不背上一身的外債還真算你本事好,有盤算之人是吧。


好了,夫妻倆辛苦一生,把三個兒子都討上媳婦分家之後,那老夫妻倆就真的沒有房子可住了,自己沒有了房子住是不是意味著自己今後只能吃伴灶飯,在三個兒子家裡吃輪工,一年之中十二個月時間,每個兒子家都得輪流住四個月才行呢?

當然,也有一部分父母親分家後,自己沒地方住就住在小兒子家一起了,平時幫小兒家做做家務,帶帶孩子,搞雙搶時哂曬穀,種種蔬菜什麼的,反正不吃閒飯就行了,父母親在小兒子家住的同時,還得讓大兒子,二兒子一年之中膽養五六百斤稻穀作為口糧,如何父母親太老了的話,你每個兒子每月還必須要瞻養一些油鹽錢的。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農村俗語"生兒不生三,生三沒有家",在咱們農村過去家庭生活經濟困難的時候,的確有它們的道理存在,但是如果你換作現代社會農村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的話,我個人認為生三個兒照樣會有我們父輩們的家,咱們現在農村修建樓房家中房子多,樓上樓下任你父母親住著,總有我們老一輩人的養老之所吧。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這句俗語是用來描寫一些農村家庭的老人,生了多個兒子,卻落得個

反而老無所依,老無所住的悽慘晚年。

農村老一輩人的心目中一直都有著“養兒防老”的觀念,覺得生養的兒子多了,老了才幸福,才有人養。但現實中卻往往生的兒子越多,越沒人願意照管老人,有時候倒是嫁出去的女兒更加孝順。

我小時候,爺爺的朋友,我們也叫他爺爺,他家就生了4個兒子,家裡兒子多了,勞動力就多了,雖然地裡的活不愁,老兩口沒什麼文化,卻不能做到對所有兒子公平,總是更偏向小兒子。4個兒子長大了分別結婚成家,老人便對4個兒子進行分家。結果兩個老人想跟小兒子一起住,就決定給小兒子家分的東西多,而老人覺得家裡二兒子比較有本事,就給二兒子分得東西少,大哥和三弟什麼話也不說,但也都心裡有怨言。

剛開始老兩口都生活在小兒子家裡,平時還能幫小兒子乾乾活,收拾收拾家裡。大家也都相安無事,可隨著老人年紀的增大,小兒子漸漸有了意見,說讓幾個哥哥輪流接管老人,這下子大家就有怨言了,因為當初分家大家分的東西不一樣,老人偏心小兒子,就該跟小兒子一起住。因為老人的贍養問題,大家吵吵鬧鬧也沒個定論。

後來小兒子索性在家裡的東南角給老兩口蓋了間小房子,起初兩個老人相依為命,幾個孩子每月幫襯著點日子也是過著,前年老太太去世了,只剩下老漢一個人,想找個人說話,孩子們都忙得顧不上他。老人覺得孩子不孝順,就主動提出在4個兒子家裡輪流住,讓4個孩子輪流給他養老,說起這事,4個孩子就開始拿分家來說事兒,沒有一個人願意讓老人住到自己家的。

雖然勉強答應讓老人在4家輪流住,但半個月一輪,老人像個皮球一樣踢來踢去的,這家的飯菜剛剛吃順口,又換到另一家了,經過半年的折騰,老人最後還是決定自己住在小兒子蓋的那間小房子裡,嘴裡整天罵孩子們不孝,說自己養了一群白眼狼。

你看,這就是一個農村生孩子多,反而老年之後沒有家的典型例子,而這種“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的老人,在農村還有很多很多。其實孩子們也是不孝順,但老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做好榜樣也是很明顯的。

最後說一句,子女贍養老人,這是義務,但老人給孩子們做好榜樣,同樣非常重要。


李阿冰


我爸就是兄弟三個,我奶奶爺爺生很享福了的,兒子們孝順,妯娌們友好,對我奶奶都很尊重,奶奶爺爺生病住院期間都是她們輪流照顧的。因為癌症雖然還是沒能挽留住生命,但在世的時候真的很幸福。到現在我奶奶孃家的人對我爸兄弟幾個特別尊重,親戚關係依然很密切~我覺得以前家裡生活條件窮,最重要的還是家庭教育和生活心態



弓長又163537227


凡事都沒有那麼絕對,“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這意思是說生兒子不能生三個,生了三個的話,爹媽連家都沒了。這話可說的有失偏頗,孝順的孩子,生的越多爹媽越享福,不孝順的孩子生一個爹媽也沒有家。大家說說是不是這麼個理兒。


我們村有一戶人家,就住在我們家老房子對面,家裡一共有六個兒子,一個閨女,大概老太太就是太稀罕閨女了,但又是兒子命,生一個是兒子,生兩個還是兒子,最後直到生到第7個才生了閨女,也就是說家裡一共7個孩子。說來也奇怪,過去家家戶戶都那麼窮,生七個孩子也都能養大,現在家裡條件都這麼富裕,生養一個孩子都覺得壓力大。

別看人家生了六七個孩子,真的個個都是能耐人,尤其是那六個兒子,既孝順又懂事,讀書都特別好。家裡最小的兒子,我們就都叫他小六兒,在幾個哥哥都考上大學之後,他更是不甘落後,考上了上海財經大學,可見他們家孩子學習都有多好。現在兒子們個個都有出息了,不是幹領導,就是大企業家,關鍵是對父母還很孝順。


前些日子回老家,看到老太太在門口坐著,跑過去跟大嬸聊了會天,因為很難見到老太太在農村老房子住,家裡幾個兒子都搶著要接去城裡住,但他們又基本上都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老太太不想去,幾個兒子想盡辦法的哄,可人家就是不愛離開農村,大嬸說人老了,不愛離開自己家去大城市住,還是在村裡住著鄉里鄉親的最舒服,後來沒有辦法,雖然都在外地成家立業了,但幾個兒子每週都會坐飛機回村裡看老太太,別提有多享福了。

這六個兒子的沒有被撮上牆頭,一個兒子的可就不一定了。所以說父母過得好不好,根本不在於兒子的多少,而在於他們孝不孝順。孝順這個東西,我覺得是天生的,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後天也可以教化,不過攤上個不孝順的兒子真的就是有苦頭吃了,如果攤上三個那可真是造孽了。


靈子


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難。這是一句老話嘛。意思是說兒子最多生兩個,生三個及以上以後養老就成問題。怎麼理解呢?以前農村建房子一棟房子是兩個廂房,一個正房。等兒子長大了兩個兒子一個一個廂房,自己住正房。如果有三個兒子或更多,那就不夠住,只有自己騰地給三兒子住,自己就沒地住了。那個時候普遍窮,建不起多的房子。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兒子生多了,養老卻成了難題。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扛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兒子多了,大兒子指望二兒子,二兒子又推給三兒子,出現踢皮球現象。加上兒媳婦不孝順,老人就沒人管了。而且,家裡小孩多了,雖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肯定是一碗水端不平。父母一般是疼愛最小的、體弱的。那麼就會導致不得意的孩子心生怨恨,要麼不知感恩,或冷酷無情。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的。在農村更多。因為農村的老人沒有退休金,老了只能依靠兒子養老。如果兒子們因為父母的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沒有教育好他們,沒有做好榜樣,那就是惡性循環。老了就會老無所依,老無所養了。以前,在我國,特別是農村,講究的是“多子多福”,追求的也是子孫滿堂,人丁興旺!每個家庭以多生兒子為光榮。但往往是多子家庭的老人最後還比不上一個兒子的老人,甚至有些老人的晚年過的非常的悽慘。身邊這樣的事例太多了。經常會聽到人說或在新聞裡看到,某老人有子女好幾個,但是沒一個子女願意贍養,老人住豬圈,住棚子,沒吃沒穿,最後還是政府出面幫養老。所以,這句話更深層次的含義就是警醒一些人;不要只管著多生兒女而沒有注重家庭教育,沒有一個淳樸善良的家風家教,孩子小的時候沒有教育好,那麼晚年的‘養兒防老’的夢想絕對會落空的。當然,現今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養兒防老的思想基本上沒有了。也不願意多生。更重視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也積極的為自己的養老早早的作好打算。國家的政策也越來越好,將來我們的養老問題一定會解決好。


冬之戀


太特麼對了,我姥姥三個兒子,誰也不理他,原因嗎大家都知道,一是兒子多了媳婦多了就不是一條心了,誰也不願養老。二是當爹媽的難免偏向誰,所以三個兒子關係也不好,互相指責。三是做老人的自己嘴巴賤,不會做人,活該沒人理。


我要瘦30斤


“養兒防老”這四個字在農村老一輩的思想可謂是根深蒂固,而另一句俗語"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這一句就是赤裸裸的諷刺著“養兒防老”的地位。以前家裡的條件都是瓦房、草木房或者平房,家庭相對來說比較困難,生活比較艱辛。這俗語的意思是說生兩個兒子,自己年老的時候還有房住,而如果生多了,到時候晚年的時候都沒有地方住,這裡所說的“三”是一個大概數,指的是“多”的意思。那麼為何這麼說呢?作為農民人我深有身會。

大伯的真實經歷

我大伯,封建思想比較嚴重,覺得多子多福,總的生了四個孩子,三兒一女。在農村,能生兒子,意味著耗體的農活有人做。小時候,小孩還是比較聽話的,交待做什麼就做什麼,大伯覺得農耕時有人幫忙,感到十分幸福。然而兒子長大了,一向靠農耕生計的大伯這下可愁了,兒子娶妻,房子,彩禮都是必備的,面對高額的結婚費用,大伯把畢生的經濟都奉獻給大兒子和二兒子,他們結婚的各佔一房,女兒也遠嫁他鄉,只剩下三兒子和大伯一起生活,結果到了三兒子要結婚的時候,發現把自己的房子都讓給三兒子,那自己將無處可住,甚至十分悲慘,只能淪落到去長年不住的祖屋去住。而今三個兒子各自分家,各自生活,極少關心大伯的生活,對於贍養問題也是像踢皮球一樣踢來踢去,誰都不想去關心自己的父親。殊不知這是大伯含辛茹苦地把他們拉扯大,而今就像”白眼狼“一樣,實屬悲劇,淪為村裡的茶後話。

俗語感觸

大伯的悲劇經歷讓我想起了和尚挑水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則故事引發的就是互相推卸責任,相互都不願意去做,生怕吃虧。贍養父母天經地義,要懂得父母的養育之恩,不管兒女生活多大艱苦,是父母把我們拉扯大,我們要知恩圖報,而不是做一群白眼狠。當今生活壓力很大,如果真的兄弟間已分家,那麼就實行輪流照顧制,讓父母安享晚年,過上幸福的生活。以上是你的個人見解,期待您下方留言探討。


農事農忙


幾年前流行的電視劇《士兵突擊》中,許父為他三個兒子取的名字特別有意思:一喜、二樂、三多。從名字可以看出他對三個兒子的態度,許父的心態反映了農村一部分人對多子的態度,同農村俗語“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這句話意在提醒人們:生兒子千萬別生三個,有了三個兒子後連個家都沒有,當然,這裡三不一定是特指,應該是指多個兒子,最起碼三個以上。畢竟,以前人們信奉“多子多福”,認為兒子多的人才有福氣。

但是,只有真正養活多個兒子的家庭才能體會到,有時候,兒子多了,並不一定是福氣,可能是個沉重的負擔。

01, 兒子多了,各項花費多了,經濟上是個沉重的負擔。

對於多個兒子家庭來說,首先吃飯是個問題,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大多數男孩子從小飯量大,如果一個家庭有三個或者更多個半大不小的男孩子,每天的飯量驚人,這對於生活貧困的農村人來說,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許三觀賣血記》中,遇到災年,面對三個餓的皮包骨頭的兒子,許三觀除了賣血外,只能靠想象來給三個兒子“做”一頓紅燒肉吃。

其次,孩子的教育是個問題。以前孩子上學,還需要交納學費,這對許多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開支,現在雖然普及了義務教育,但是孩子上學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花費,雖然不多,但是三四個兒子的費用加起來,也夠許多普通家庭捉襟見肘的。

最後,兒子多了,成家立業是個難題。

現在有一種說法,是說生個兒子就是建設銀行,是指生兒子要蓋房或者買房、娶媳婦,要花很多錢,連銀行都能建設起來。當然這是一種比較誇張的說法,但是兒子成家立業要花許多錢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果當父母的要張羅三個兒子結婚之事,負擔之大可想而知。

02, 兒子多了,老人的養老是個問題。

俗話說“養兒防老”,在許多人的意識中,父母老了,自然要兒子供養,但在這個問題上,“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現象比比皆是:兒子太多,容易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據報道,江西有一位老人,養大了六個兒子,可是等老人年邁沒有勞動能力的時候,6個兒子集體不養老,年邁的母親住在一間無門無窗的破舊房屋裡,靠著村民的救濟飢一頓飽一頓的勉強度日,明明有那麼多兒子,卻是無家可歸。

03, 兒子多了,兄弟之間的和睦也成了問題。

兄弟多了,是非多了,矛盾也會增多,尤其是在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後,各種矛盾更是層出不窮。

幾年前。山西一六歲男孩被人挖去雙眼,後來案子告破,兇手竟然是男孩伯母,起因只是一些家庭糾紛引起伯母的記恨,便對著無辜的孩子下手。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悲劇也提醒著人們:“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是很有道理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多數人不再信奉“多子多福”,也不再執著於多生兒子,對許多人來說,一個孝順的孩子頂多一群不孝的兒子。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農村俗語“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其實這個“三”並不是實數三,而是代指很多個的意思。

“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簡單理解就是生兒子千萬不要生太多,生多了到了晚年,有可能連自己養老的地方都沒有了。

在農村一直都認為養兒防老,重男輕女是正確的,誰家的兒子多,誰家在村裡話語權就大。但是實際上,在兒子們未成家之前,這些情況都是正確的,成家之後情況大不一樣。

農村結婚,孩子娶個媳婦就相當於扒了父母的一層皮。辛辛苦苦攢了幾十年的積蓄要給一家子的半大小子去結婚,分配的均勻也還好,但問題是一般都是長子結婚的花費較高,次子次之,三子再次,依次遞減。人心都是肉長的,對於父母給予的金錢上的幫助肯定都會有一些看法。僅是兒子們結婚的費用,就夠拆家扒房了。

一旦孩子們可有了各自的生活,就需要忙各自的事業。等到老了之後需要兒子們來贍養自己。贍養老人本就是義務,子女輪流轉也是常態,怕就怕在他們有矛盾。分家之前很難一碗水端平,等老了之後老大推老二,老二推老三,老三再推其他人,循環往復,自然就沒有了家。

因此兒子生多了也不一定就能夠安享晚年,而且還不一定能夠享受孩子多的福氣。不如少生兩個,孩子培養的更有能力更孝順一些,這樣對於老人來說也更穩定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