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維護誠信經營

今年年初,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章丘鐵鍋一夜成名,“三萬六千錘”成為這款網紅商品的底氣,最火時一天就能賣出上萬口鍋。但在此之後,當地各種小作坊一哄而上,甚至有人用機器衝壓冒充手工鍛打,導致鐵鍋品質良莠不齊、品牌真假難辨。結果,章丘鐵鍋的口碑直線下滑,消費者越來越不買賬。

從“難買”到“難賣”,章丘鐵鍋的遭遇令人唏噓,卻也啟示我們:話題是商品大賣的機會,但品質才是基業常青的根本。東西再紅,品質撐不起公眾期待,就會被打回原形。據調查,在整個章丘,高峰時期生產鐵鍋的村民也不過百餘戶,一人一天最多完成一口鍋,然而,在網購平臺上搜索“章丘鐵鍋”,排名靠前的月銷量竟然達到近5000筆,甚至不少標註為“章丘手工鐵鍋”的商品,發貨地並不是山東章丘。這已經公然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民法的誠信原則,是對消費者赤裸裸的欺騙和侵權。都只想著賺“快錢”,就會擾亂市場,讓真正匠心之作失去孕育空間。

事實上,在章丘鐵鍋剛剛走紅之時,面對消費者堵門買鍋的熱情,以及遠遠超出生產能力的訂單,當地的一些經營者保持了應有的冷靜,還發聲明請大家理性消費,“不要讓過火的市場使行業不健康成長”。弘揚工匠精神,不能單靠工匠個體的自覺和堅持,還需要政府和社會提供更多制度支撐,維護誠信經營的環境。

章丘鐵鍋是一塊金字招牌,要維護好這塊金字招牌,還得在品牌的授權、監管和維護方面做足文章,提升產品標準,優化行業協作,以誠信經營規範整個行業。

目前,章丘鐵鍋正在積極申請“地理標誌”保護。儘管取得地理標誌之後,就能名正言順打擊“李鬼”,但這還只是邁出了品牌保護的第一步,下一步還需構建行業標準,明確章丘鐵鍋的質量紅線,將那些非章丘、非手工的“李鬼鍋”逐出市場。打響地域品牌,也需通過制度安排令工匠精神體現在產品溢價上。以誠信保障品牌,以優質暢通市場。

(摘自7月10日《人民日報》05版《匠心品牌不容假冒抹黑》,作者:沈彬)(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