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南方人很少會說兒化音?

右眼煩胎


正統漢語並無兒化音,捲舌音兒化音乃通古斯語音習慣,由北方遊牧民族流入中國,連同其載體普通話其實就等於今日外國人學講中文形成的一種變異口音而已。在四大白話名著中,只有到了清代的《紅樓夢》才開始出現了大面積的兒化音,即可見一斑。這種口頭上被遊牧化的兒化音,連其選用的“兒”字作為表音字都是錯的,“兒”字在宋代字典《廣韻》中注音為“汝移切”,若以今之普通話來切,則是ri音而非讀er音,兩音差之甚遠,毫不搭界,由此可見,今之普通話完全不在傳統漢語之語音體系內,而系被胡化之語音。南方各地由於不同程度上保存正統漢語,故無兒化音,更無必要故意裝腔去發什麼兒化音,況且其本非漢語發音。再有就是,普通話由於音素少,同音字太多,故其分辨率本身就低,若再加上多字兒化,一句話下來統一抽卷的舌頭干涉了不同字的本身音色,導致分辨性更加模糊,更使人聽不清楚,理當絕之而不可取之。本人曾打某電器品牌全國統一服務熱線,碰到典型北方捲舌王諮詢小姐,她十有七八句話我是聽不清楚的,以致交談需藉助其它詞彙來表達其所講的字詞,但她聽我講話反而完全是清清楚楚的,而我卻只系會講普通話的非普通話區人士。


天60380944


舉一個最簡單與最有力的例子吧:“不”這個字

從所有古漢語韻書與詞書中、以及史書中都可以發現,這個字本身就不是“不”字,即不是“N0”的意思,比如:

“不,從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從不。”——《說文解字》

我們喜歡看史書的朋友何曾見過古人說不行的時候會說“不得”而不是“無得”的?


答案是:這個字成為“No”的意思,就是從明清時候起的。

漢語傳統中的“No”的本字是“無”,在南方的漢語方言中異化成“唔”,從本字“吾”中演化而來。之所以要用“唔”來代表“無”,毫無疑問就是因為發音接近。

而在粵語與客家裡“不”,就是“唔”,發音是EN(嗯)。
除此之外,溫州話也發EN,閩南話發FU,其發音都比“不”字更接近古漢語。

南方人很少說化化音,即便是現在全國已經通行帶有兒化音的普通話的今天,也依然說不來,因為大家的母語的發聲系統完全不同。


無風即風


兒化音應該就是源自滿蒙了。

所謂阿爾泰語系更接近白種語言,尤其是俄語和拉丁語系。滿語教師就直言不諱地說學習滿語要參照西班牙語和俄語的發音模式。也就是說並不存在阿爾泰語系,而是這個語系本身是類似白種人語言的。

印歐白種語言就有明顯的兒化音,兒化音其實是一種轉音,就像唱歌也有一種轉音。白種最早的語言裡充滿了捲舌音,彈小舌的語音。比如鳳陽花鼓戲裡就有,的~呀的一的維。因為白種曾經也有一支生活在湖北湖南境內,周代之後才南逃最後融入泰族和柬埔寨。

大部分漢語區並沒有兒化音,兒化音其實主要就是北京地區比較流行。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滿清時代造成的結果。我個人並不是很反感兒化音,我只是覺得,咱們書寫是不是就沒有必要把兒化音表現出來了。沒必要嘛,方言小說我還能理解,日常書寫應該屏蔽這個模式。你不能說你北京是帝都,就必須遷就你。兒化音並不符合漢語特點,平白無故加一個尾音不對。你口語怎麼說不管,但不能變成書寫必須要加兒化音。就你北京這一個地方如此,不能這麼就把漢語改變了。


國病


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對於你說的,為什麼南方人很少會說兒化音這個問題,我首先表示肯定。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我想說的是,我們這裡不僅沒有兒化音,也不分平舌音翹舌音(有分的但是和普通話分法不同),也分不清前鼻音後鼻音,有時候聽到北方人說兒化音會感到有一種莫名的不適應,甚至有些人會反感,那麼為什麼南方沒有兒化音?



中國總共有十大方言,基本上屬於北方方言系統的方言都多多少少有兒化現象,所謂兒化就是在發一些字的韻母時由於捲舌導致的一種音變的現象,我想為什麼北方有兒化音,而南方沒有,最主要的是因為各自的語言演化的方向不同,不同的方言之間,它有其自身內部的演變的規律,比如說中國古代有入聲,但是現在的北方方言普遍丟失了,而南方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沒有受到北方方言的演變的影響,所以沿著自己的演化方向但是保留了下來。


另外還有一個我認為重要但是有點爭議的原因那就是北方地區長期被少數民族所佔領,少數民族和漢人雜居在一起,加上某種強有力的推廣措施,不可避免的有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最終導致北方方言有通古斯化的趨勢,我們不能斷定說兒化音是源於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現象,但是也有一些歷史資料表明兒化音的流行和擴散和北方少數民族有巨大的關係,具體是哪個少數民族就不說了,我只想告訴大家,青朝的時候,北京城內的兒化現象就已經非常嚴重了!
雖然南方方言更接近古漢語,但方言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既然現在已經存在這種現象,就無法改變了,說實話,也沒有必要改變,還是順其自然吧!畢竟這個太敏感了,不說了!


我只想從自身做起,保護好我自己的母語方言,我覺得它更有古韻,我也希望大家在說著流利的普通話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母語!更不要認為她很土氣,畢竟那才是你的根!忘本是不對的!

以上就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歡迎理性討論!


自由小帆


那為什麼美式英語和倫敦音最明顯的聽感不同是R音的高亮呢?這就是原因了。兒化音的出現並非因為其他語言的影響,而是語言發展因為交流的增多,語速方面有增快的需求。為增加語速,漢語中兒化音得以出現。為增加語速,美式英語中R音變的高亮。美式英語R音高亮現象,和漢語兒化音現象,原因如出一轍,聽感非常相似。

所以,關於兒化音。南方人的第一個誤區就是認為這個音是單獨發出的。實際並不是。

杭州話,因南宋150年曆史的影響。和周邊吳語區存在較大區別。形成杭州城區大小的方言島。又被叫做江南官話(而除了杭州,歷史上多次衣冠南渡最主要的首都則是南京,而南京,江淮官話)。也就是說,更接近官話的,才是更正宗的古漢語嫡傳。而杭州話中並沒有兒化音,而是兒綴音。這就是南方人學習兒化音,沒有學會的具體體現。兒綴音就是把原本兒化音的字,比如花兒(huar) 鳥兒(niaor) 魚兒(yur) ,讀成了hua er、 niao er 、yu er了。這種兒化音讀成兒綴音的現象,在南方人中很普遍。比如,某幾期跑男中,王祖藍口中的兒化音,就是說成了兒綴音。

而為什麼官話地區,大多存在兒化音。而六南方言區幾乎不存在呢?這還得從漢語的正統性方面談起。

首先,全國二十多省級地區主要漢語方言都為官話方言。使用人口近十億,佔全國領土四分之三。其中不僅僅包括了東北西北和西南,更是把戰國七雄的領土,幾乎全部包括在內。如果有任何一種人群有這個能力影響這麼大片的區域。那這個人群一定不是少數民族。而是漢人主體。

其次,漢語的語速,在古代是快是慢?這個我們可以多角度論述。比如,詩經是四字一句。唐詩最優美的格式,也是五字一句,或者七字一句。古文中長句子很少出現,三四五字一句的最為常見。那原因何在?字音長!其實我們可以對比一下當代各地方言。比如官話方言中,中原官話、冀魯官話,這些使用區域在中華文明誕生地的黃河中游、下游區域的方言。字音就是比較長,語速就是比較慢。起碼比普通話的字音要長,比普通話的語速要慢。而南方的六南方言呢?咱就不比中原官話。六南方言普遍的比普通話的字音要短,語速要快。這也就是為什麼從先秦的孟子這樣的先賢大儒,到中唐的韓愈這樣的高官文人,再到當今易中天這樣的學者名人,都把某些南方方言叫做“鳥語”的原因了。字音短、語速快、聲音柔、聲調多。固被叫做鳥語。我相信,像孟子、韓愈、易中天這樣的先賢、高官、學者,恐怕沒有地域歧視的興趣。因為南方方言聽感上的特點,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字音短、語速快、聲音柔、聲調多,所以一個基礎的比喻而已。

所以我可以肯定一件事情。也就是像漢語這樣的本來為一字一義(尤其是古漢語)的語言。其基礎特點,就不可能是快語速的。而一定是語速比較慢的。就比如中原官話、冀魯官話這樣的語速。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漢語中越來越多的出現詞彙表意。尤其是民國時期白話文運動之後,現代漢語的一詞一義,大面積的替代了古漢語的一字一義。語速的增快,則是剛需。就好比,相比中原官話和普通話。假設普通話的字音是四個字母長度。而中原官話,則就是五個字母的長度。而南方方言呢?普遍的兩三個字母的長度。這也是南方方言沒有兩個字母的翹舌音的原因(而實際上不管是蒙語還是滿語,這種多音詞彙表義的語言,是沒有翹舌音的。甚至滿語和蒙古語也不存在捲舌音/兒化音。)

也就是說,南方方言本身語速就是快的,沒有語速再增快的剛需。但是官話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較長讀音的文字,卻有了增快的需求。所以兒化音因此出現。(兒化音就是捲舌音,而ZH CH SH這叫翹舌音)尤其是北京話,大量的兒化音。

所以,之所以南方人不說兒化音。因為南方方言,本身語速就很快。沒有把長音文字兒化之後增加語速的需求。


淡藍色榮譽02


現在的說法一般是,兒化音跟翹舌音是並行產物。出現翹舌音才會產生兒化音,進而逐步擴散。

另外,南方並不是沒有平翹舌區分。在南方的淮揚話區域,比如六安市等地都區分平翹舌。另外,湖北黃岡市蘄春縣也區分平翹舌,湖南張家界市以及重慶部分地區也都有區分平翹舌的現象。這或許是語言進化的一個共同趨勢。

為什麼我這麼說?因為發展變化比較快的語言,比如英語,漢語普通話都出現了語音大規模顎化。在英語中“question”後面的“tion”發音為“qin”,而不是跟他的拼寫發音完全對應。漢語中也有大量顎化音。比如,“再見”中古發音類似“zai gian”,在官話中基本都顎化為“zai jian”。而美國英語中的類似漢語兒化的音更多。比如,在英國英語中,work讀作[wɜ:k],而在美國英語中讀作[wɜ:rk];英國英語中,dark讀作[dɑ:k],美國英語中讀作[dɑ:rk]。

所以,即使南方話獨立發展,以後應該也會出現類似的音,而即使沒出現,在目前普通話推廣的力度下,南方話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兒話音。


河平東港


不知你說的“南方人”是特指兩廣和福建等地的人,還是也包括其他地方?重慶話(也屬於北方方言區)裡邊就有大量兒化音,比如“杯杯兒(杯子)”“瓶瓶兒(瓶子)”“凳凳兒(凳子)”“電燈兒”“牙刷兒”“電影兒”“商店兒”“汽水兒”“高跟兒鞋”“包包兒”“拖孩兒(拖鞋)”“火鍋兒”……太多了。另外很多人名通常也會兒化,比如小平兒、小明兒、小娟兒、小花兒、小玲兒……


八角石


南方方言裡,就我所知道的,吳語和徽語是有兒化音的。只不過不是發成捲舌音而已。北吳語裡的兒化音發成鼻音n,南部吳語的兒化音發成li。它們都是兒字的古音ni的變體。北京:ni→唐nri→晚唐ri→弱化r。北部吳語:ni→弱化n。南部吳語:ni→nl不分→li。


分享到:


相關文章: